APP下载

华彦钧二胡音乐的传统与创新
——以《听松》为例

2016-11-28刘杨扬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刘杨扬(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华彦钧二胡音乐的传统与创新
——以《听松》为例

刘杨扬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随着封建社会在上世纪的崩溃解体,音乐文化的环境也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二胡作为一门极为普通的民间乐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展成为独奏乐器,这与华彦钧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其作品《听松》进行分析,谈谈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传统与创新。

关键词:华彦钧;听松;音乐贡献

随着我国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投身于音乐的艺海之中。二胡,这件极为普通的民间乐器更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二胡随着我国整个民族音乐事业在展翅腾飞,同时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二胡之所以能在我国民族器乐的百花园中异峰突起,不得不提二十世纪初一代音乐大师华彦钧以及其在民间演奏技法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整个器乐演奏技法的发展。

一、《听松》的创作背景

华彦钧(1893—1950),为人熟知的“阿炳”是他的乳名,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饱尝劳动人民的艰辛痛楚,受尽权势的欺辱。个人苦难的生活经历和艺人在当时社会的低下地位,使其情感与社会底层人民更加亲近。再加上其从小接受道教音乐,后又接触、学习了民间音乐,所以其二胡曲的音乐语言与平民百姓更加贴近。

《听松》作于1939年,曾与华彦钧有过亲密联系的当代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1899—1984)曾在《阿炳曲集》中写道:“阿炳自己对于这曲的说法,可供参考。从本曲标题的字面看,《听松》似乎是静听吹过松树的风声的意思。无锡惠泉山的脚下,有一块像床榻一般平的听松石,据阿炳说,这曲是宋朝时一个和尚做的,原来的名称就叫《听松》,他是跟一位惠泉山寺院里的和尚学来的”。但凡是听过这首乐曲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疑问:《听松》个性坚强,旋律新颖有力,这些特点都不符合佛教的音乐。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太会相信在宋朝时会有一位和尚为附近的一处风景创作这样一个曲子。阿炳本人讲到这曲的故事时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十分狼狈地跑到无锡惠泉山的脚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杨荫浏在同一文章中又说:“《听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军岳飞,率领英勇的将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自己讲到此曲,也把它同岳飞与金兀术战争的故事联系起来,很可能他在这曲中间寄托着期望抗战胜利的心情”。但是不得不惊叹这首曲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是这么的具有个性,成功的描写了将士们英勇作战的士气和对取得胜利的信心。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能够查阅到的关于《听松》的解题资料都遵从了杨荫浏先生的观点。但不管其题源自哪里,毋庸置疑的是《听松》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无法被历史的尘埃掩盖光芒的珍宝。

二、《听松》的艺术特点

(一)在旋律线条上:《听松》在江南传统音乐的波浪式旋律线基础上,在乐曲行进中运用了很多的大跳音程:五度、七度及八度居多,使原本平缓的旋律顿时棱角凸显,表现力激动、向上的情感,这也为江南传统音乐增添许多新的音乐色彩。其次,乐曲旋律线条在乐句与乐句之间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在阿炳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旋律上行和下降,打破了传统的民间音乐模式,使得乐曲更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

(二)在乐曲的节奏安排上:《听松》虽然短小,但其结构完整。总的特点是节奏布局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同时各段落之间又有鲜明的对比。乐曲的[引子]、[尾声]是自由的散板,[1]、[3]段较为完整,尤其是[2]段,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而切分节奏常常被视为北方戏曲或器乐曲的鲜明特点,在江南民间音乐中是很少使用的。乐曲频繁出现的切分节奏,赋予了江南传统音乐新的色彩和独特的个性。

(三)在调式调性上:《听松》采用了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宫调式、徵调式这两种最常见的无锡民间调式。在[引子]、[尾声]部分,阿炳运用了同主音宫、徵调式交替的手法,使乐曲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阿炳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熟练掌握民间音乐的特点。因此在乐曲中,常常会应用“变宫为角”的民间手法。形成整曲特有的调式安排,使乐曲充满了紧张,动荡不安的气氛。

三、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创新

华彦钧把西方音乐的和弦式旋律骨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旋律完美结合,创作出既有民族传统音乐味道的旋律,又有西方音乐的开朗、明亮的旋律情绪。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他对二胡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大胆、创新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演奏局限,增加二胡的演奏技法,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1.为了展现二胡醇厚的韵味,阿炳二胡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他频繁使用内弦音,创造了其乐曲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

2.阿炳拓宽了二胡的音域为g-d3.一般民间二胡乐曲到第二把位就已经很少了,而他把音域发展到第四把位。

3.阿炳的运弓也是别具特色的。右手弓法,以短见长,多一字一弓。音量浑厚,坚挺有力,这是因为他经常在室外演奏与使用较粗的琴弦有关。他一般是由弱拍进入,形成了弓法上的切分节奏特点。

4.由于阿炳长期站立演奏,所以在换把后不轻易转换它。于是定把滑音的发展运用成为其左手指法中最大特点。

5.此外在乐曲进行过程中,阿炳融入了许多小技巧,如:各种具有特色的滑音、打音;吟弦和垫指揉弦;弹弦、拨弦等等。

四、结语

华彦钧音乐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肥沃的泥土中,他的作品并没有完全意义的沿袭中国音乐,而是以追溯民族之魂的创新的精神,将中国民间音乐升华到代表一代乐风的高度。阿炳对二胡音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留下的三首二胡名曲,更在于他教会我们:无论我们进行的是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奏还是后期的整理研究、教学方面,只有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里,不断的汲取先进、优秀艺术的营养,勇于创新,才能够使二胡这门普通的器乐在民族器乐这个百花园中绽放的更加灿烂,鲜艳。

参考文献:

[1]杨荫浏.杨荫浏全集.阿炳全集. 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2

[2]杨荫浏.乐曲说明选自《阿炳全集》. 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2

[3]陈 伟.二胡艺术史.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7

[4]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04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39-01

作者简介:刘杨扬(1991—),男,汉族,河北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