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时期关中农民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2016-11-28李欢妮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00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发展

李欢妮(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00)



浅析民国时期关中农民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李欢妮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民族国家”这一现代国家形式是辛亥革命时期引入的。西方的入侵直接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本文主要分析民国时期三个不同阶段,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民国时期;民族国家意识;发展

在辛亥革命之前,“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历史篇章上从来就不曾出现过。在封建统治者们看来,中国就是“天下”,而且也是世界的中心,他们把其他地方都当做是“蛮夷”之地。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入侵并瓜分中国,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这时候,才出现了民族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萌芽始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成长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壮大于20世纪20年代的五四运动和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是不同的。

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虽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变化比较剧烈,但对于地处内陆、且一直成国脉古风的关中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关中不卑不亢但却封闭保守。到了民国时期,整个关中社会政体和经济状况也都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内部的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动。对于关中地区的农民来说,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是极为巨大的。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主要表现在农民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诉求而进行的反军阀统治的斗争。到了国民党统治初期,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则表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然而,到了抗战时期,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进一步发展和演化,面对外来侵略,人们开始了团结抗日,同时为把外来侵略者赶出中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军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时期来分析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状况:

一、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整个中国都处于一种无政府之状态。在这样的弱肉强食的乱局之中,枪杆子就是硬道理。关中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数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等都较为落后。辛亥革命之后更是匪如蚁生,军阀四起,兵为大匪,匪为小兵,兵匪难分。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争夺势力范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被打败的军阀流落为流寇土匪,割据一方,鱼肉乡里。关中地区遭受到了陆建章、陈树藩、以及刘镇华的祸害,已经破败不堪、千疮百孔,从而使得关中地区的人们苦不堪言。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使广大农民阶级承受着超额的经济掠夺和残酷的封建剥削,生活异常艰难。广大农民为了维持最低生存状况,开始了反军阀的斗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为人知的“交农运动”。

“交农”,也称“缴农”,是指农民上交家中的农具,用不种庄稼的方式来示威,从而求得当局减轻税收、少收粮食等的斗争方式。“交农运动”按照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自发的聚众反抗,这一类只是单纯的要求减租减息,减轻经济剥削。而另一类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交农”为口号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武装起义。这种“交农”只是其组织斗争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减轻经济剥削,还有深层次的政治诉求,例如:“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等。

“交农运动”是旧中国时期,农民的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是农民阶级为了维持最低的生存权的一种心酸抗争。它真实的反映了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农民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理诉求。

二、国民党统治初期

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4月18日,蒋介石的中央集权在南京建立了,中国从此便开始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时期。关中社会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一种激烈的动荡之中。这一时期,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其实就表现在人民发动武装暴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上。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武装暴动就是“渭华起义”。

渭华起义是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之下,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从两个渠道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发动起来的。一条渠道就是由地方党组织发动农民进行的武装暴动,另一条渠道则是由省委掌握的一支军队配合农民而发生的武装暴动。不管是哪种渠道,农民都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在这一阶段也在不断的壮大。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敌强我弱,华北、华东、华中迅速落入敌人之手。在这种形式之下,关中农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明显增强。抗战时,大多数农民都能够深明大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积极从军、踊跃缴粮、出工、捐献,尽己所能地支援前线抗战。

抗日战争是一场“强烈震撼社会各阶级,使他们改变原来的态度,发生深刻变化的巨大政治运动、政治大变革”①,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②

在抗战之前,关中农民迫于生存的需要去当兵,是属于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为了民族国家。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企图侵占中国而实施一些惨绝人寰的暴行之时,农民们心底的民族精神逐渐凝合,重新生成了一种爱国情感,从而当兵的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避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③。在抗战时期陕西的报纸中,经常可以看到陕西农民自愿参军参战的一些新闻。例如:在1938年3月,在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凤陵渡,威胁陕西撞关之时,平民县(今大荔)自愿报名参军参战的农民就有142人。中条山战役期间,自愿报名参战的农民达927人。整个抗战期间,就陕西关中地区参军参战者就有很多人,成为国民政府在西北最大的兵源补给基地。

总的来说,在民国这个社会及其动荡不安的时代,关中农民的民族国家意识经过了时间的打磨,逐渐发展成熟。这足以说明,随着时间的更迭,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从而使得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更加认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由皇朝体制向民主政治的嬗替。

注解:

①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 1032 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刘大年: 《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人民日报》1987年版.

③张静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第235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53-01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