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代狼兵“来”与“去”

2016-11-28付国强

人间 2016年1期

付国强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浅谈明代狼兵“来”与“去”

付国强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在广西古史研究中,“狼兵”这个称呼,飘然而来、骤及消失是那么的突然,无迹可求,以至在史籍中一出现,便引起了学者的种种揣测。近年来然而逝,其出现以,很多学者对之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古人也以自己的目睹耳闻,对“狼兵”之称谓作出多种解释,林林总总,莫衷一是。

关键词:明代中期;狼兵;狼族;抗倭

明代广西的狼兵的出现以及消亡十分突然。在史籍中一出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明代正史资料中也只是有相关狼兵被征调的记载,而狼兵的出处的记载甚少,以至于对“狼兵”这个称谓以及他们的来源也是莫衷一是,造成学界的争论。

刘锡蕃《岭表纪蛮》以及卢仲维《浅析广西“狼兵”》中都认为“狼兵”或者说“狼人”是壮族的旁支,同样,邓小飞在其论文《狼兵狼人刍议》也认为,狼人的生活习性与今天的壮族风俗相似,是壮族的另一族群;还有一种说法是狼人就是壮族人,并不是分支。刘、邓都认为狼人属于壮族这个族群。徐松石《粤江流域名族史》中记载:“又就广西全省而论,今日西林县汉朝称为谭封县......番禹有良垌,夏良;顺德有良村,大良;从化有良口,虚化县有良光墟,新会有良溪墟,廉江有良峒......此外良字地名尚多,不胜枚举.又有上良下良,大良小良之别。这些大良人有许多于归化之后改为梁姓。两粤梁姓没有可靠族谱指明来源的大多是大良族。明代广西西部良僮应募为兵,称为狼兵,于是狼人再次散布于两广。因其文化较低,且曾变乱,所以称之为狼,所谓良田也有一部分是明清俍田的改称。所以良字地名在两广与有因古代大良人而置,有因近代俍人而立,内容颇为复杂。”同时他也认为两广的猺族和僮族都为良人的后裔,慢慢演化而来。徐先生在其著作中解释了狼兵的由来,是良僮而来,僮族是古代壮族的称呼,也即是说狼兵其实是壮族人,是古代的大良人演化而来。

而王双怀、方骏则从物质生活和文化方面论述了狼人与壮族之间的差异,并且从明清的文献中考据,大部分的明清文献是把狼和僮分开来阐述,认为狼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但是仅仅物质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就认定是不同族群,显得过于片面了。斯大林曾经说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即考察一个是否同一个民族,要从地域上,语言上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来考究。狼人与僮族都是大良人发展而来,首先在地域上来说没有原则上差别,都在两广地区;古代交通不发达,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性方面哪怕是同一个民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赣方言,南昌地区和吉安都去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发音明显不一样,能说不是一个民族吗?同样,在生活习性方面,古代同个种族隔座山,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可能就不一样。所以仅仅从生活以及文化方面的细微差别,并不能认为他们是不同种族,应该算一个种族的不同分支。

狼人在明代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参与明代中后期的军事战争,那狼兵为何心甘情愿接受朝廷的调派呢?

狼兵在《明实录》最早出现于英宗二年山云将军的上书:“浔州与大藤峡诸山相错,瑶寇出没,占耕旁近田。左右两江土官,所属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为贼所畏。若量拨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种,分界耕守,断贼出入,不过数年,贼必坐困。”以后狼兵各处征调从此时开始。狼兵属于兵农合一的军队,其分拨有狼田进行耕种,据《清史稿》记载:“嘉庆中,噶玛兰开辟田园七千五十甲有奇。道光初,定番社未垦荒埔分给民人征租。粤西设土兵、狼兵,均给军田。粤东有狼田、瑶田,仍按田充兵,其田均禁民典。”闲时耕种,战时打仗,并自带粮饷作战,所以朝廷选派狼兵原因除去作战勇猛外,便是节省军费了。其次,在兵农合一的结构中,西南土官牢牢将狼兵控制在手中,明朝政府虽然不能直接掌管狼兵,但是土官的选拔权是被朝廷掌控,同时,土官为获得朝廷的信任,愿意接受朝廷的委派,征调士兵,从而巩固土官在当地的统治,所以,明政府达到了操控狼兵的目的。而且,明朝中后期,政府腐败,原来的卫所制度破坏"每遇战事几乎都需募兵"。在广西则是凡有征调全倚土狼兵,而且征调数量甚大,一次调用部分地区土兵竟以数万计!其中大藤峡地区是土狼兵东进驻防的中心。

狼兵之所以受到关注,究其原因是作战勇猛。《明史》载,景泰二年,南海贼黄萧养围广州,安乡伯张安、都指挥王清战死,贼众攻城益急。兴用天文生马轼自随。兴果锐,不能戢下,轼戒之。大军到了广州,贼舟千余艘,气势甚炽,但是征兵却还未至,诸将请派援军。轼曰:“广民延颈久矣,即以狼兵往击,犹拉朽耳。”兴从之。既而兵大集,进至大洲击贼,杀溺死者万余人,余多就抚。萧养中流矢死,函首以献,俘其父及子等,余党皆伏诛。”“象州、武宣、融县瑶反,讨破之。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希仪得贼巢妇女畜产,果邻巢者悉还之,惟取阴助贼者。诸瑶尽詟伏,无敢向贼。”《明史•韩雍传》载:成化年间,韩雍征大藤峡,又“调归德、思恩等狼甲把守溢口”。以草破寨三百三十四,捕获了起义军领袖侯大狗及部下七百八十人,屠杀起义军三千二百多,坠溺死者不可胜记。其后王守仁征大藤峡义军,大开杀戒,狼兵亦参加其中。魏笃:《浮州府志》说道,隆庆初年,“募那地、南丹狼人征占田”,使仕民韦银豹领导灼占田(今永福寿城)人民起义在屡败明官军后最终失败。

狼兵曾用于西南防边和东南抗委,在保卫边疆有积极作用,然就整体发展来说,更主要的是“安内”。狼兵被东征西凋,扼杀各地各族人民起义,并作为“以蛮制蛮”的有效措施极力推广。也正是连年征战,狼兵自身力量消耗极大。另外,狼兵自身的缺点。起初,狼兵军纪严明,但经过百年征战,军纪逐渐败坏。玩事日久,观习日非,调发愆期,去留由己!所过卤掠,惨不忍言!且“每以五百为千,五千为万。自号虚数,不服点查。”《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四十六,戚继光《经略广东条陈勘定机宜疏》于是,朝廷逐渐对狼兵失去信任,在东南抗倭时,文华认为“宜以狼兵徒剽掠不可用,请募江、浙义勇,山东箭手,益调江、浙、福建、湖广漕卒,河南毛兵。”

直到清王朝,承平日久,民族关系有所改善。清廷为了加强东南的统治,官军取代土狼兵,狼兵无用武之地,作用也逐渐变弱,只好解甲归田。清中期以后,与汉族同化,日渐耕作,不好弄兵。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狼兵,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简介:付国强(1990-),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