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和农业的研究分析

2016-11-28荣真真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00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户农业

荣真真(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和农业的研究分析

荣真真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这种大规模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短期看,劳动力转移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可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作用,符合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业;农户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从时间上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以改革开放为界线大致可以分为2个大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为快速恢复经济,我国进入了大规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建设时期。到了1976年,进入“半工业化”国家。但由于工业结构严重倾斜,重工业发展比例远远大于轻工业,而重工业部门往往资本—劳动力比率很高,相对轻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少很多。同时在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以及随后的人民公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被人为严格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2种类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应压力,一度出现将城镇人口强制转移到农村(“下乡”)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长期积累的人多地少的压力随之凸现出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第一次民工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扩大,异地就业的比例逐渐超过本乡内就业的比例。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以兼业为主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只是临时性的职业变化,没有也不会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某些时间(农忙等)可能会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兼业特点就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长期城乡分割形成的农村劳动力在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比较劣势,同时存在的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农民很难完全离开土地,因此选择兼业,季节性外出务工成为农民的自然和稳妥选择。这种兼顾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兼业行为,一方面可以保证家庭必须的食物供给,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现金收入以供日。农户的兼业行为,是农户个体对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可以看作是一种收入多样化的过程。一些研究也指出,我国的农业兼业是传统的半自给经济的延续,大多数兼业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还带有自然经济的烙印。此外,传统的农耕文化影响下农民对土地和农业有一定的眷恋情结,这也是农民不会彻底放弃农业的因素之一。

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

(一)对农户的影响。

对农户而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是获得非农收入。统计数据表明,1990-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66元增加到7119元,而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例由67%降到了38%,非农收入是农民收入提高的最主要来源。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户收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一点。不但如此,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后,非农收入增加,使家庭收入的来源多样化,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二)对农业的影响。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作用和影响,目前研究很多。

有研究者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探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也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而随后的研究发现,兼业农户粮食种植面积明显小于纯农户,以及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转移导致“撂荒”现象,似乎也证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会导致粮食生产减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此减少农业劳动力转移,鼓励种粮单纯增加粮食产量不可能解决粮食缺口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连增”,而粮食缺口(主要是饲料粮)仍然不断增加就是明证。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看法。从传统古典经济学角度看,农村劳动力是剩余的,因此这部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但不会引起农业生产的下降,反而会因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导致平均劳动力的农业产出增加。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却呈现出2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会降低农业生产力,从而对农业系统产生消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农业收入可以用来对农业进行再投入,从而提高生产和促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胡俊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规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3):46-49.

[3]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钟钰,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6):41-48.

[5]李丽华.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兼业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系统的影响-以甘肃庆阳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3-01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