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如其人”——读培根《论高位》

2016-11-28闫艳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根

闫艳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论“文如其人”——读培根《论高位》

闫艳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文如其人”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条重要理论命题,由于撞上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而得到不断的新解。本文以培根及其《论高位》为例,以隐含作者这一理论为支撑,具体分析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从而揭示“文如其人”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如其人;隐含作者;培根;论高位

“文如其人”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条重要理论命题,其思想雏形可以追溯到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更进一步点明“言,心生也;书,心画也。”而“文如其人”四字最早语出苏轼《答张文潜书》“其文如其为人”。

然而,认为“文如其人”有失偏颇的论断,也是自古有之,作为一条暗线一直贯穿于历史与文学中。从梁简文帝萧纲“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诫当阳公大心书》)到魏禧“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目录论文。杂说》),一直到周作人“据其文说其人是可能要上当的”。

近现代随着西方文论传入中国,“文如其人”这一中国古典理论命题由于撞上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而得到不断的新解。“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布思写道:“只有隐含作者这样的词才会令我们感到满意,它能涵盖整个作品,但依然能够让人将作品视为一个人选择、评价的产物……我们把他作为那个真人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推导出来,她是自己选择的总和。”

由此可见,“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具有主体性;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写作者的形象,具有客体性。

根据这一理论,“文如其人”便被解释为作品和隐含作者一致,而不必和真实的作者一致,真实的作者是可以和作品不符的,这样一来,很多古今中外作者与作品分裂的现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说法显然又过分夸大了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差异,使“文不如其文”这一现象过于简单化。

那么作为读者,到底如何把握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差异?又如何看待“文不如其文”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培根和其作品《论高位》来具体分析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培根是17世纪英国思想家,政治家和实验科学的先驱,在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在这些诸多光环的另一面,是他用卑劣手段爬上高位,身处高位之后大额受贿,东窗事发后被免去官职,囚于伦敦塔,永世不得任用。而他的《培根论说文集》文字精炼,行文严谨,思想深刻,是培根对真理,死亡,爱情等人生永恒话题思考的结晶。

培根在《论高位》里写道,“身居高位,意味着有权行善或者作恶,而后者乃是一种凶咒:欲祛凶化吉,上策乃是无意作恶,其次才是无力作恶。而行善的权力,正是晋升高位的真正用意与合法目的”。然而他本人作为大法官,借助高位“有力作恶”的条件而“有意作恶”。

《论高位》中写道“要升到高位上,其经过是很艰难的,但是人们却要吃许多苦以取得更大的痛苦,要升到高位上,其经有时是卑污的,然而人们却借着卑污的手段达到尊严的地位。” 他却蝇营狗苟,为走向高位而机关算尽。培根为了引起女王的注意,不惜以被告的亲密朋友的身份指控自己的恩人埃塞克斯阴谋篡夺王位而把他送到断头台。

《论高位》里关于腐败也有精妙的论述。“为避免腐败,不仅要约束自己或属下的手以拒绝受贿,而且要约束求情者的手不要行贿。”但是培根本人却明知故犯,不但自己收受贿赂,仆人也成为其帮凶。据说,培根非常讲究感官上的舒适,不但自己穿着华丽,而且40名男俑女仆也得穿一律用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靴子,他不断用奢侈品装扮自己,常常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债台高筑。

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培根文章风格和做人的严重出入,而“隐含作者”的介入解释了文学语言不一定要真诚,不一定要言为心声,作者写出与自己人品不合的作品也不能加以批评否定,而应该一面批评其人品卑劣,一面欣赏其文优雅。但是探究深层原因,作为解码的一方,我们不难发现,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并不应该被读者如此加以简单区分,原因如下。

第一,隐含作者只是真实作者的选择的总和,只能真实反映真实作者所选择的部分,而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培根这篇文章虽然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与其人生选择迥异,但散文文字精炼,行文严谨,是培根本人工于算计、思虑周密的反映,而文章思想深刻则表现出培根本人洞察世事,聪慧过人。

第二,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是真实作者对其现实人格的理想化建构。培根明知出卖朋友、贪污受贿都不是善举,但是他还是那么做了。他在文章里能明辨是非,至少能表明他理想中的正人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他有明辨是非之心,但是真到行动的时候,还是向人性的弱点投降。

第三,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和真实作者的现实人格可以以互补的形式相互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培根多卑劣行径,或许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而不得已为之,众所周知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道德沦丧,宦海混沌,行贿几成当时惯例,受贿则zz是官场常态。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培根受贿行径的正当理由,所以他在作品中建立起一个他幻想的与现实恰恰相反的形象,来弥补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第四,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另一个自我”,是真实作者精简了的变体,是真实作者一小套实际或传说的能力、特点、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是其戴上人格面具之后的作者形象。

通过以上四点分析,“文如其人”并不能由于隐含作者理论的介入而被完全推翻。真实作者的文章,总是与其自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表面的差异其实更说明了深层的一致性,以各种方式诠释着“人如其文”这一理论。所以真实作者不能由于写出悖离正道的文章,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隐含作者,也不能作恶多端,却在隐含作者的遮蔽下用不诚实的态度写出好文而欺世盗名。人性复杂多变,但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努力使自己明辨是非,祛恶扬善,砥砺品格,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写出真正伟大的作品,供后人学习效仿,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丹.何为“隐含作者”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2]薛春霞.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 [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3]王义军.培根传.[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闫艳萍,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濮阳,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1-01

猜你喜欢

培根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培根是”真肉“吗常吃有健康风险
培根是『真肉』吗?常吃有健康风险?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高空“蜘蛛侠”
西芹培根卷
吃货们的故事
香菇培根卷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