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群的建设探索①
——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例

2016-11-28杨利香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特点作用

杨利香(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高职语文课程群的建设探索①
——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例

杨利香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摘 要:体育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体育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但是学生的文化基础偏弱,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们要加强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语文课程群是文化基础学习的重要课程,其作用主要是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夯实就业实力。首先要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开好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以生为本,做好课堂内外语文实践活动的联动;其次要注重和提高语文规范意识和发展基本应用技能,做好中高职的语文衔接和深化;还要结合课程作用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建设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来建设实施。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院校 特点 语文课程群 作用 建设策略

在我国,体育高职院校有20所左右。与其他类的高职院校相比,体育类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特点。基于这类院校的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情况,文章将针对这类院校的语文课程建设谈谈个人浅见。

1 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特点

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要科学合理地做好课程建设,必须考虑院校的自身基础、特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生源情况。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类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建设,要考虑如下3个方面的情况。

(1)学校基础和特点。在我国,体育类高职院大多数是从业余体校性质的中专升格成大专的。从学校任务来说,这些学校往往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为竞技体育输送体育竞赛的人才,二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从学校的教育实施来说,这类学校在开展竞技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要远远强于高职教育教学。在高职教育方面是起步比较晚,师资基础比较薄弱,高职教育理念还滞后于当前的教育思想和要求,整体的办学水平明显地弱于其他类的高职院校。

(2)人才培养的定位。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以体育专业为主,辅以非体育专业。经查阅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都提出了要培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优秀的体育技术人才或体育产业人才。由此可见,从这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这类院校不但强调体育技能,而且还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

(3)生源特点。该类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有体育运动学校的初中、高中生、全日制高中的体育特长生。如果是非体育专业,一般不受是否体育特长的限制。学校的招生批次主要是3A或3B。基于这种情况,以广东省的高考招录为例,进入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分数是300多分,进入非体育专业的400多分。学生的平均水平与其他类的高职院校相比,文化基础课程分数要低一些;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相比,两者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实际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体育专业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初中毕业进入大专学习5年,在初中阶段一般是半天学习半天体育专项训练,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都比其他全日制的初中生有很大的差距。

2 体育类高职语文课程的作用

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的涵盖面要宽于中学时的“语文”,可以包括中国文学类、中国语言类、写作类等,例如《大学语文》《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所以在高职将这些课程归为“语文课程群”更加恰当和实际。综合考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这类院校的语文课程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不但包括了我们常说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还要包括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中国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中学阶段也是有所接触、学习和训练的,高职阶段的语文学习是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让学生不但拥有这些能力,而且能够拥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解决涉及到的语文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运用思维能力。

2.2 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素养则是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水平、内化而为的言行举止、道德思想、精神面貌等。常说语文是百科之母,可见语文课程内涵相当得丰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很多学校的有效做法。

2.3 夯实就业实力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拥有什么能力?有专家们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拥有“8项关键能力”,其一有交流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当众演讲能力等;其二有信息处理能力,不只是指计算机运用操作,还包括文字信息的整合、归纳、选择、运用等实际处理能力。在高职阶段,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取和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夯实就业实力的保障,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3 体育类高职语文课程群建设的策略

3.1 科学合理安排,完善语文课程体系

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基础工作。在体育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这些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像体育技能科目那样能够立竿见影或者符合体育生“好动”的特点,整体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有的学校就不断地缩减这些课程的学时或者减少开设的课程,包括语文课程的命运也是如此。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程,也是一种母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是不能忽视了,所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必然需求。这种体系是围绕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构建。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1.1 立足语文知识的学习,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学生在高职阶段进一步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基本课程保证,两者也是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相结合。在高职,常见的语文必修课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选修课有《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这两门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用于工作事务中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母语文化的领悟感受欣赏能力,两门选修课则主要在于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母语口头表达能力。这些知识,对于高职生来说,都是未来工作所需求的。

3.1.2 立足语文教学的途径,以“够用”为度,以“生”为本

知识要有效地吸收,必须要有有效的方法。落实到语文课程方面,一是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语文教师要解读教材、课本,要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缺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生”为本。从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特点出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适合纯理论学习,不喜欢满堂灌式的学习,他们“好动”,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老师应该下工夫来设计教学。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中的各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教师可以设置工作或任务情景,利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来完成该工作或任务某一环节的文体写作。要实现“以生为本”,老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设计“学会”等级制来满足各个水平的学生。例如,建立“写作水平三级制”,设定每一级的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自我对照或对照评价他人。

3.1.3 立足语文能力的训练,建立课内和课外联动

仅有知识还不行,还要让学生能够活用知识,解决了问题才能说“有能力”。能力的训练和体现离不开“活动”。所以,语文课程体系不可忽视课堂内外活动的作用,建立语文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联动,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建立与课程紧密相连的课程实训活动,例如召开各类会议,学习会议类文书;可以举办拓展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各类竞赛,例如写作竞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字书写比赛、演讲比赛;可以成立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社团组织,例如辩论社、广播站、话剧社。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况、效果纳入到语文课程中进行考核,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综合以上三者,这种课程体系意在形成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质”,通过各类课程来掌握知识基础、通过实践训练来提高各种能力,通过能力的不断训练内化养成语文素质。

3.2 关注语文基础,做好中高职语文衔接

针对体育生的特点,特别要关注他们的“语文基础”。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更多的是偏重于字词句篇,但是到了高职阶段,要认识到“语文基础”应该涵盖得更广。

(1)要继续强调语文的字词句篇。对体育生这一类教学对象,教师在高职阶段仍旧不能忽视他们语文字词句篇的学习。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体育高职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尽如人意的,错别字、词语搭配错误、句子错误经常可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中的问题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如何修改。在这一个方面,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不同,一般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2)要注重语文的规范性。所谓规范性,就是一定的规矩和标准。一般来说,规矩和标准并不具有很大的难度,更多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使然。体育生有一些学习陋习,时间长了,就司空见惯,当作正确的了。所以对他们来说,强调语文的规范性也就是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语文习惯,甚至是学习习惯。例如,很多学生不注重写作格式,格式没有难度,但是按照写作格式来书写的学生是凤毛麟角,问题就在于规范性的意识没有建立。

(3)要关注语文的应用基础技能。这里所说的语文应用基础技能,主要包括学生在表达方面的基本技能。很多老师感叹“学生写个请假条也会漏洞百出”,这是书面表达方面的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很多学生站在别人面前说话就结巴、面红耳赤,这是口语表达方面的基本技能缺乏锻炼。所以,面对体育高职生的语文学习,教师不要过于追求高水平,而是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工作中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能够帮助他们应付、满足生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或需要。这种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2.3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大文化范畴,是高校校园里的学生群体共同参与体育所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为培养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体育文化宣传要打造“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学生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和渗透作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根本。

2.2.4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彼此之间相结合,使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观念突破学校的空间界限,为高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拓宽了思维空间。

3 结论

随着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人价值观念转变以及体育回归自然因素,体育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这也是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体育与人类生活结合,体育拥抱于自然、回归于生活,使人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重新认识和界定。体育生活方式会伴随其终身,强健体魄、运动休闲、体育需要及减压是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对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认知控制、体育主观规范、体育意图。体育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动机趋向于理性,主要以增强体质、运动休闲和丰富生活为主。

4 建议

(1)对体育的项目要加大投入和相对地管理,完善基本教育设施和提供更多的教育场地,提高体育项目相对应的基本硬件设施,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2)对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起来,重点选择和加大体育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各位体育爱好者的需要。

(3)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体和信息化,以更有效地传播体育相关的理论信息和运动锻炼的基本常识,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培养,为终身体育的形成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崔久剑.苏州市大学生体育生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田冯国敏,李卫平.我国体育生活方式进程中的制约因素[J].贵州体育科技,2007,86(1):7-9.

作者简介:杨利香(1974—),女,汉,湖南宁乡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体育高职语文课程的”立体化”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GDJY-2014-B-b140)。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6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c)-0068-03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特点作用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