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凸攀崖技艺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发展*

2016-11-28萍张忠杰王

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攀岩苗族技艺

廖 萍张忠杰王 鼎

( 1.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 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18)

格凸攀崖技艺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发展*

廖 萍1,2张忠杰1,2王 鼎1

( 1.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 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18)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文化生态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分析贵州麻山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格凸攀崖技艺的形成环境和变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解析格凸攀崖技艺现代发展的措施,以期为传承与发展具有共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借鉴。

民族传统体育;格凸;攀崖技艺;历史变迁;现代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传播和不断渗透挤压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导致许多项目濒临“灭绝”。与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境遇不同,贵州省的格凸攀崖技艺却能历经千年得以良好的保存。鉴于此,课题组选取格凸攀崖技艺为研究个案,考察和描述分析其形成的环境,阐释其变迁轨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紫云县为促进格凸攀崖技艺现代发展而做出的有益举措,为传承与发展具有共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借鉴。

1 格凸攀崖技艺形成的环境解析

格凸攀崖技艺的形成与传承和格凸村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格凸攀崖技艺起源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苗族的凿岩式悬棺洞葬习俗。格凸苗族的悬棺洞葬仪式在格凸河悬棺洞进行,磨公在洞下的岩石上通过苗族古歌向祖先进行请示,请示完毕后,戈若(攀崖人)将棺木背在身上徒手攀爬到悬崖顶端,在上面组装好棺木后,再把遗体背上悬崖,入殓盖棺。

1.1 高山多石,灾害频发——格凸村的自然环境

贵州紫云县水塘镇格凸村,是一个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村处麻山腹地。此地区多属喀斯特地形,土层瘠薄、地面河谷稀少,麻山苗族人民只能在石山间的零星洼地些许种植小米、玉米等作物。加之,当地地质、旱涝灾害频发,“石漠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从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格凸攀崖技艺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格凸村自然条件差,物产不足,为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麻山苗人选择了悬棺洞葬。第二,麻山地区土层瘠薄,土葬棺木无法将逝者埋入较深地层,尸体容易受到野兽的侵袭。格凸河边的崖洞人迹罕至,鸟兽无法到达,能够确保尸身的安全。第三,由于格凸河沿岸的绝壁崖高潭深,生人根本无法到达。当地流传着“戈若”进行悬棺葬的洞穴是藏金放宝之地的传说。格凸苗族有可能利用悬棺葬来遮人耳目,达到储备军事物资的目的。

1.2 根深蒂固的习俗和信仰——格凸村的社会文化环境

1.2.1 魂归故土的丧葬习俗

格凸苗族相传为蚩尤后裔,因不断的战败而迁徙到此。除了多洞多水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外,麻山苗人选择悬棺洞葬还与其民族的东归夙愿紧密相连。麻山地区口传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描述:“我从东边的黄河入海口迁徙而来,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搁置在山洞里,等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搁”,意味暂时放置,还可以移动的意思。麻山苗族祖先的棺椁被“搁”在悬崖绝壁上的山洞中,以期其后辈有朝一日再打回到老家时,将其运回故里。麻山苗族强调其为蚩尤后裔,并认为亡魂会沿着亚鲁王迁徙的路线回到东方故土。选择悬棺洞葬是麻山苗族对东方故土的深深眷恋的一种体现。

1.2.2 亚鲁王崇拜的宗教信仰

犹如太阳神宙斯传说对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一样,亚鲁王信仰是格凸攀崖技艺的精神内核[1]。以亚鲁王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麻山苗族人仙逝以后在子女的哭泣中穿梭时空,穿梭历史,沿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地图,追寻先祖亚鲁王征战迁徙的足迹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以“东归情结”为主要载体的丧葬习俗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亚鲁王信仰使得格凸攀崖技艺有了一种安抚逝者灵魂和祭祀苗族首领亚鲁王的文化含义,强化了民族认同。格凸攀崖技艺也因此得以世代相传。

1.2.3 长期自治,与世隔绝——格凸村的历史环境

格凸攀崖技艺发源于黔中南支系麻山亚支系。黔中南支系麻山亚支系的聚居地远离交通干线和经济发达地带[2],那里峰丛岩溶,地势陡峭,地面切割深,这种地理环境导致其道路不畅,交通状况差,信息闭塞,他们基本上处于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通过研究黔中南支系麻山亚支系苗族的历史发现,虽然黔中南支系麻山亚支系的聚居地在行政归属上有过几次变更,但因该区域地形复杂、土地贫瘠和偏僻闭塞,并未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历朝历代对该区域的统治主要采取以维稳为主、分而治之的策略,从未进行过大规模开发。因此对麻山苗族原生态文化的影响十分有限,这是格凸攀崖技艺及其文化蕴意能够历经千年而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2 格凸攀崖技艺的变迁之路

2.1 抬棺绝技——格凸攀崖技艺的原始形态

麻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凿岩式悬棺葬习俗。采用格凸攀崖技艺将先祖临时搁置于绝壁洞穴这样的“安身之处”是尊重自然环境、祖先遗愿和苗族宗教习俗的选择。

凿岩式悬棺葬对搁置棺木和逝者有特殊的要求:第一、徒手攀爬,能上能下,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第二、负重攀爬,麻山苗族先祖的棺木是由六块木板经榫锚结构组合而成,“戈若”要先将棺木部件背上悬崖,在绝壁上完成组装,然后将逝者背上去入棺;第三,没有固定的攀爬路线,“戈若”需要掌握多种攀爬技巧,根据悬崖的自然形态选择最佳的攀爬姿势[1]。搁置棺木和逝者需要极高的身体技能,由此催生了格凸攀崖这种独特的苗家抬棺绝技。

2.2 生活技能——原始价值丧失消失后的技能迁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之文革期间的重创,麻山苗族的悬棺葬习俗最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消失,作为丧葬祭祀的攀崖技艺不复存在。“靠山吃山”麻山苗族人将所学攀崖技能用于采集硝石、黄草、燕子粪、燕窝等物品,藉此换取生活物资。在此过程中,“戈若”将原本用于“抬棺”的攀崖绝技迁移到采集生活、生产资料上。丧葬祭祀的攀崖技艺属于苗族的家传绝技,仅限于在血缘群体中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悬棺葬习俗不复存在让这种严格的血缘传承更加脆弱。作为生存技能的传授,格凸攀崖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罗发科打破先例,将技艺传授于外姓徒弟黄小宝、王凤忠、王小国和小女儿罗平,攀崖技艺这种身体化的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

2.3 景区展演——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旅游项目

出于对格凸沿河生态保护的需要,国家严令禁止采集燕窝,作为采集生活物资技能的格凸攀崖技艺的价值也就此隐退。2001年7月,王凤忠徒手攀爬摘燕窝的过程被格凸河风景区的游客发现。王凤忠攀爬悬崖不用任何防护措施,且能上能下,技术灵活多变(上下翻飞、闪转腾挪),在岩壁上稳如壁虎,矫似雄鹰,具有极强的视觉美感和极高的观赏价值,引起了游客的浓厚兴趣。格凸河风景区借机将格凸攀崖开发成特色观光项目,作为格凸河风景区的旅游表演项目保存下来。相对于现代攀岩单一的路线和固定的技术,格凸攀崖技艺还略显技术优势。这种优势让“戈若”能够以自信、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向外来者展示格凸攀崖技艺的魅力,获得外界的认可和赞赏。

2.4 竞技比赛——与现代攀岩融合后的时尚运动

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身体技能,格凸攀崖技艺的“展演”只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展示,“竞赛”才是落后、闭塞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直接交流,更有利于其影响力的扩大和发展力的持续。与现代体育相比,“原始的体育形态缺乏相对应的体育组织(体育协会及其拥有的裁判、教练等),没有相对应的体育时空(赛程表、选拔过程和表演场等),也没有相对应的体育契约(比赛规则等)[5]。”由麻山苗族祭祀文化和生产劳动变迁而来的格凸攀崖技艺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现代攀岩进行项目改良:通过建立组织(中国登山协会、贵州省登山协会、贵州省体育局等组织介入格凸攀崖技艺的发展,并助其策划竞赛、培养专业人才);建构时空(和国外专家共同开发比赛赛道,并制定详尽的赛程,邀请国内外攀崖爱好者比赛切磋);制定规则(研讨、修改、完善攀岩规则,改进格凸攀崖比赛装备)等等,让其更具现代体育项目的特征。但这个过程中,为保持格凸攀崖技艺的民族特质并不对其做“伤筋动骨”改动,如:保持其传统的技术特征,从服装上彰显民族特色,保护其自然的比赛赛道等等[1]。格凸攀崖技艺在充分吸收现代攀岩营养之后,从而摆脱了杂耍技艺的形态,嬗变为一项以亲近自然、释放潜能为内涵,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兴户外极限竞赛运动。从抬棺绝技到生活技能到景区展演再到竞技比赛,纵观格凸攀崖技艺的变迁历程,即使格凸攀崖技艺的原始价值在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逐渐消失殆尽,但麻山苗族人仍坚持将这项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的身体绝技保存下来,并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彰显其新的价值内涵。

3 格凸攀崖技艺的现代发展

3.1 重塑格凸攀崖技艺的形成环境

3.1.1 保护格凸攀崖技艺的自然环境

格凸河沿岸的天然绝壁和穿洞是格凸攀崖技艺形成的自然环境,也是格凸攀崖技艺现代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使大量像格凸攀崖技艺这样的原生态文化遗产的自然生境正面临严重威胁,这最终将会导致格凸攀崖技艺的消亡。因此,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应尽量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风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紫云县政府在开发自然景区时一直在寻找把握发展旅游经济和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格凸河风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为突出格凸攀崖技艺原生态攀岩的鲜明特色,格凸景区一直对攀崖技艺的自然环境——燕子洞崖壁进行特别的保护,保障了格凸攀崖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3.1.2 重现格凸攀崖技艺的文化环境

从格凸攀崖技艺的形成、传承与变迁可以看出,格凸攀崖技艺与麻山苗族的民族习俗、信仰和情感紧密相关,尤其与“亚鲁王”崇拜休戚与共。当今,即使作为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户外极限竞赛运动,格凸攀崖技艺也肩负着强化麻山苗族人民的族群认同和集体记忆的职责。因此,在格凸攀崖技艺竞技过程中展示其文化内涵,会使格凸攀崖技艺的“更具有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和文化力量[6]。”紫云县政府借助国际攀岩节的平台,通过情景剧表演复原格凸攀崖技艺形成的社会生境,使外界更深层次地理解格凸攀崖技艺。情景剧中饮酒壮行、砍马等重要环节是麻山苗族古代王者拜将和遣将出征之礼,演绎的是麻山苗族悲壮的征战、迁徙历史,反映的是麻山苗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东归夙愿。“仪式、习俗、观念等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7]”,也可成为新的社会阶段人了解古老文化的有效渠道。

3.2 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品牌

3.2.1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个人和群体记忆转化为民族和国家记忆

从格凸攀崖技艺的变迁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其脆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具有身体活动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首先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持其文化多样性[8]。”当面临的窘迫局面时,民族传统体育迫切需要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来对大量的像格凸攀崖技艺这样的原生态身体活动进行保护和扶持。只有将个人的记忆和群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甚至是国家的记忆,民族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延续。近年来,紫云县政府大力开展攀崖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传承工作,通过挖掘攀崖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2009年格凸攀崖技艺作为苗族传统体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2012年底黄小宝被贵州省文化厅确定为格凸攀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遗工作使格凸攀崖技艺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也使得其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3.2.2 举办各类攀岩赛事,与异质文化进行主动对话竞赛是现代体育项目存在的最重要形式,格凸攀崖技艺要从现代体育项目的视角来实现其发展,需组织赛事与现代攀岩进行主动交流。2004年 8月 23日,紫云自治县在格凸河景区举办了首届山地极限挑战赛。在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格凸攀岩挑战赛和三届全国攀岩挑战赛后,2011年格凸攀岩赛升格为国际赛事,通过欧洲时尚攀岩与中国原生态徒手攀岩的技艺切磋来展现格凸攀崖技艺的特征。2006-2014年,紫云县政府组织的以“感悟神秘亚鲁文化,体会神奇徒手攀岩”、“魅力格凸、和谐紫云”等为主题格凸攀岩节已成功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的攀岩选手和瑞士、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21家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1]。“戈若——蜘蛛人”的中国原生态攀岩文化品牌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格凸攀崖技艺”也一跃成为贵州省最具品牌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1] 王鼎,廖萍.山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经验——贵州格凸攀崖技艺个案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56-60.

[2] 吴正彪.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考述[A].黔南州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守护精神的家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7.

[3] 斯图尔德著.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社,1989:40-44.

[4]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9.

[5] 乔治·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

[6]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1):71-77.

[7]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

[8] 胡小明,杨世如.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实证(二)[J].体育学刊,2010,1(17):1-9.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Getu Cliff Climbing Skill

LIAO Ping, et al.
(PE Institute of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 Guizhou, China)

Adopting literature stud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Getu cliff climbingskill’s forming environment and changing experience in the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and cultural change theory , and on this basis, parses measures of Getucliffclimbingskill’s modern development, Which is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kind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getu; cliff climbing skill; historical evolution; modern developmen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01)。

廖萍(1983-),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攀岩苗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