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分析

2016-11-28潘聪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辽宁大连116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来源启示

潘聪(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辽宁 大连 116000)



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分析

潘聪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特征鲜明。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流行语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流行语;来源;特征;启示

当代社会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跨越。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化社会已经形成,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日益多元化。这种需求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与解放,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现象,其中流行语的大量产生便是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景象。

流行语的产生是流行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而流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年轻群体。大学校园作为有文化、有知识、有素质的一大批年轻人的所在地,也必然会成为产生流行语的一片肥厚土壤,校园文化是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流行语就成了校园流行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校园流行语是社会方言的一种,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在校园广为使用的词语。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创作产生现在以成为流行语的主要源头之一,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大学生这一群体除了年轻、叛逆、有朝气、想象力丰富之外,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对于新事物的掌握能力很强,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也十分突出,对待各种不同的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新的流行语的创造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另外,大学与社会的逐渐融合。大学校园这个曾被喻为“象牙塔”的所在,其实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趋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的不断渗透以及信息化浪潮的席卷,校园文化已不在那么单纯,在这么多种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更像是一个飞扬着青春活力,引领着时代潮流,体现着生命价值意义的地方。而校园流行语在社会的广为流传,正是上述独特校园文化与社会各种文化结合的一个重要表征。

徜徉在大学校园,你便置身于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流行语世界中。各种惯用语、仿拟语、创新词、打油诗、网络用语、影视作品经典台词层出不穷,这些鲜活的、生动的、亲切的语言会迅速将你感染,很快你会溶入其中。高校是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朝气、喜欢新奇、崇尚个性。在他们当中流行的语言无疑来源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媒体。比如,“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里面的经典台词,之所以在高校流行多年经久不衰,是因为每位学子都会从中多多少少想到自己的感情经历)、“小白,你好白哟”(小白是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里的一条小狗,而这里别有意义,当同学之间互相这样“攻击”对方时,其实意为“你好白痴啊。”)等等。

(二)互联网。高校网的普及,使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一些网络用语也在校园大行其道。校园里常用的网络流行词有:“神马都是浮云”(意为什么都是过眼烟雨)”“美眉”(漂亮妹妹)、“顶”(支持)、“汗”(被吓倒)“东东”(东西)“菜鸟”(上网新手)“亚历山大”(压力很大)。

(三)各地方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来自全国不同省市,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能引起学生共鸣或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的方言词语便流行起来。

(四)旧词新用。大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他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一些旧词经他们“改造”后便有了别样的意义,有的意义完全相反,有的褒义变成了贬义。“后起之秀“,指起床太晚的同学;“特困生”,指上课特爱睡觉的学生;“贝多芬”,指从背面看感觉漂亮,可打高分的女生,可从正面看惨不忍睹;“可爱”,意为“可怜没人爱”;“天才”指“天生的蠢才”。

语言是观察社会变化的一个窗口,当今社会资讯化、多元化、速变化的时代特征,使得最能反映时代性的流行语蓬勃发展。所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校园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语言通常是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语言形式,在一定时期内,被用于享有相似生活状态或价值观的学生群体中。诸如“考研热”、“山寨”、“家里蹲”、“PK”、“宅男宅女”、“月光一族”等校园流行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大学生学习、时尚、就业、娱乐、休闲、消费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校园流行语囊括了语言修辞艺术的各种方式。可以说,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个性与智慧碰撞的产物。

它根植于校园流行文化,很好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特有的文化心态及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的多维折射。

(一)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方式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方式多种多样,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可分为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及修辞手段等3 种。

几年前“超级女声”风靡全国之时,“粉”和“饭”等词也迅速流行开来,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凉粉”(歌手张靓颖的歌迷,凉谐音靓)“盒饭”(歌手何洁的歌迷,盒谐音何)等词语。又如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酷”一词,也是由英文“cool”音译过来。它的本意是“冷”,最早指一种冷峻的、标新立异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形象、行为或时尚,后来扩大到赞美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cool一词传入中国后,成为校园流行语中最火爆的一个。因为它很符合年轻人那种崇尚个性、追逐时尚的心理特征,一时间“酷毙了”、“酷惨了”、“酷呆了”等短语,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二)校园流行语与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特定的人群、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构成了大学校园特定的语言环境,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当代大学生们,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和智慧推动着校园流行语的蓬勃发展。流行语本身又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许多字词和句式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而风行一时,又随着这些事物、现象的逐渐褪色而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校园流行语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含义。大学文化精神是反映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能够反映出大学生所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和风貌。因此,通过对大学生那些色彩斑斓的流行语的形态表现,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当代大学的文化精神。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校园流行语中存在着一些消极负面的糟粕,我们应该对校园流行语的运用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校园语言环境变得更为纯净,更为文明,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地和谐发展。

郁闷、迷惘是当代校园里最流行的口头禅。可能是因为这两个词深刻概括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逃离,来到相对“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里,校园外是灯红酒绿的诱惑,校园里又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充沛的精力和才能无处发挥,又找不到自己未来方向的一种颓废而迷茫、无聊而麻木、空虚而苦闷的心态。

当一个人从儿童、少年期步入青年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社会又对其有了成熟行为的预期,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一些幼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再因为是孩子而可以获得社会的谅解。这些变化都在促使大学生要完成将新的身体特征、新的能力、新的感情、新的角色和新的责任与自身的成人身份整合起来,发现、形成和接纳一个新的自我。而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以外的心理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机会,转型期的社会也没有提供强势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让他们无条件的去接受,因此,我们就看到了疯狂的、逆反的、迷惘的、苦闷的看不到自己的大学生,这实际上是因为对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可以选择的新的生活方式感到不知所措后的自我角色混乱。

比之以前的大学生,当下的大学生失去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层保护,将更多的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之学习,人际关系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因此,当我们看到大学生们所做的那些“疯狂”的事情时,也不必太过震惊。

总的来说,所有的“疯狂”都是成长的烦恼,都是试图从这些“疯狂”中找到自己的笨拙的尝试。也是由于被抱大、宠大、考大而致使某些心理发展的任务没有完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中图分类号:H1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90-02

作者简介:潘聪,女,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来源启示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图表
图表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