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拉申“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28李红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李红(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克拉申“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李红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它强调语言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可理解性输入和低情感过滤。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情况整体并不乐观,“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听和说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如果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加大语言输入量,降低情感过滤作用,将可以大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听说水平。

关键词: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

引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笔试能力,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视听说教学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在设备的配置、教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对视听说教育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语言材料也只是一味的反复聆听,这导致学生听说能力难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有效视听说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刻不容缓。下面本文将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加大“语言输入”和降低“情感过滤”的作用,提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质量。

一、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0 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克拉申( Krashen)在他的监察理论中将输入假设设为中心,这个假设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概念,即“语言输入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拥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水平。”他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 ”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1"。克拉申的输入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便产生了“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并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是由于缺乏自信或焦虑而造成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吸收。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下的视听说

(一)视听材料的选择。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视听材料应该难易适中。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不能选用单一的听力材料,听力材料要和影像资料合理搭配,两者兼顾。2.教材的选择要注意语音清楚,语速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不同体裁和内容的材料。如:对话,演讲,故事,电影等。

(二)情感因素的培养。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习得成功的情感变量有三种: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动机是外语学习中直接引起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在视听说课堂中必须具备强烈的听说动机和愿望,针对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评价,学生有无自信心对听说活动至关重要。有信心的同学更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会产生畏惧情绪,影响听说水平的发挥。在对待自信心不足的

学生,应该鼓励他们,给他们多提供机会。在听说活动中,焦虑是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听力测试中感到压力时,学生无法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害怕听不懂,做错,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学习者的这种焦虑情绪阻碍了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三、“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一)合理选择视听说材料。根据i+1理论,应该选择难度恰当,稍微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的视听说材料,因为难度如果过高,学生将难以达到可理解性的输入,难度如果过低则无法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此外还要注重语言学习材料的多元化,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学习材料体裁也要多元化,在现有的新闻纪录片、访谈片、科教片等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反映当前最前沿的知识和热点题材的电视节目或经典影片,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二)教学活动设计。传统的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根据i+1理论,语言习得依赖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获得需要学习者广泛地接触原材料,直接参与交际。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挑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谈,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视、听、说”活动。

(三)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都不同。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训练,可以采取考核分级形式,将视听说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通过考核把学生分到相对应水平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可理解的“i+1”水平的输入。分级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策略、自信心、情感和个性方面的差异,使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水平,减少情感过滤,获得最佳的语言输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可以应用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外语教师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语言输入,降低情感过滤作用,提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Kras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M].A le Press, 1985.

[2]於齐放.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视听说教学[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122~123.

[3]徐春英.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00~102.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87-01

作者简介:李红(1991—),女,汉族,江西省吉安市人,语言学硕士,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中动词—ing和不定式的比较
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