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超验实体对比研究

2016-11-28韩丰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上帝

韩丰(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西超验实体对比研究

韩丰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选取中西方超验实体的代表性概念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各自在文化中的地位透视整个中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对比研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并且吸取其他文化的优良之处,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超验实体;中西比较;天;上帝

一、超验实体

(一)超验概念。

超验在经验哲学中,意为经验界限之外的。德文超验(transzendent) 在康德的哲学中,同“内在”相对,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可以达到。感觉之外的物质世界“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感觉;但是人们通过感觉只能认识到它的现象而不可能是其本体。

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之中超验的概念很容易界定,比如上帝,绝对精神,物自体等等。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中,事物往往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二)实体概念。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定义是由于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斯宾诺莎则对实体概念的定义是实体是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事物,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需借助于他物。西方哲学中典型的逻各斯努斯传统是这种实体观的表现。人类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外界时,外在的变动不居使人们不相信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从而在变化的现象背后寻找不变的一。我们相信彼岸的真实,并且此岸的存在依赖于彼岸世界。

中国传统哲学中很少去刻意区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如果中国哲学中有实体的话,也不完全是斯宾诺莎所定义的那种概念。但说中国哲学中存在实体观倾向的话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是那种以唯一的事物去解释或者衍生出世间万物的思维模式。

而基于实体观念,可以透视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实体观是形而上学的核心。而形而上学则是整个传统哲学的主体,所以说抓住了对实体的理解也就是对整个传统中西方哲学都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二、中西超验实体分析

作为一种理论范式,超验实体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着无数的具体理论形态。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理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整个历史进程给予宏观的把握,同时一些典例给予具体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概念。在本文中选取儒家(特别是董仲舒)中的天和经院哲学中的上帝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国“天”概念的演化与特点。

1.先秦儒家的“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对超验实体的理解各有特色。这里主要谈谈儒家的观点。

孔子对天有三重解释:即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其中更多的是理解为主宰或命运之天。并且孔子通过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试图去调和天与人之间的矛盾。

对于“天”的涵义的理解,孟子与孔子有明显不同。其中以自然之天居多,也有命运之天,却没有主宰之天。他用一种比较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而将主宰之天的这一层含义消解。

荀子明确提出“明天人之分”,认为自然界与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与界限,天以及自然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用自然界中的东西来解释人类社会。

2.董仲舒对“天”的定义与理解。

从天的含义方面来看,他的天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是作为宇宙万物之始祖的天,有宇宙论的意义。第二重是作为道之大原的天,有形上学本体论的意义,这一层的意义不及第一重。第三重是与人相应的道德之天,有道德形上学的意义。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这便成为他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天人在形体,道德,情感上都是互相通感的。而他人副天数的观点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重要性。

在人副天数,天人同类的基础上,他构建了整个的天的哲学。从以上观点看来,董仲舒的天的宗教性更强,而人文性则有所减弱。但他的天还仅仅是一种没有人格性的抽象本质,只有一种抽象的道德意义,缺乏一种超越性,对人的约束也是有限的,还处在一种天人未分原始自然宗教,人的精神还处在与自然同一的阶段,人还未意识到自己精神的独立性。

(二)西方“天”概念的演化与特点。

西方式超验实体的研究传统悠久,成果丰富。我们在研究中取经院哲学中对超验实体(上帝)的探讨为典例和主要思考对象,以下对这一范畴进行的总结与归纳。

1.奥古斯汀。

奥古斯汀继承理论传统,克服怀疑主义,以真理存在为理论基础推导上帝存在,他有时也会借助其他论据,鉴于真理的这种特性,奥古斯丁深入内心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寻找思维着的精神,而是为了寻找上帝。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实用于上帝。因此对上帝的认识不能是从经验出发的实证认识,而只能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是靠“刹那间悟入于真慧”。

2. 托马斯阿奎那。

十二世纪初西方皇权与教权的分离正式确立,政教分离也给当时的经院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经院哲学在关于教义的讨论中理性与信仰被调和在了一起。

这段时期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包括:(1)不动的推动者之论证;(2)最终因的论证;(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这一论证被许多神学家视为是托马斯自然神学的核心,是最有说服力的论证);(4)事物等级的论证;(5)目的因论证。

托马斯从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开始,进而解释推导出作为万物第一因的上帝的本质。而最终他断言,神是不变、不动情、单纯的实体,存在并且永不变化,完全不像任何有限、受造与必死的万物。

三、在分析基础上的对比研究

对于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类似概念,我们主要选取董仲舒的“天”的概念和经院哲学鼎盛时期的上帝概念,试图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来透视整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作为范畴的性质异同。

中国哲学之中的“天”这个概念本身的具体内涵的变化非常之大;相比之下,上帝这个概念的定义则明晰许多。“天”这个概念的具体的内涵有增有减,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主宰之天这样具体的内涵都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非常地宽泛与模糊。相比之下,上帝这个概念则稳定了许多,它始终具有着造物者,规律的制定者和裁决者的形象。但上帝概念也存在着一个不断抽象化的过程,从最开始的一个具体的现象,到后来抽象为一种非具象化的实体概念。这种变化也体现着理性本身的不断发展与确立。

(二)与人的关系。

董仲舒的哲学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天人感应。在这里人与天的关系既是彼此区分又是相互交融的。它更像是一种内在于万物的规律,自然而然,与生俱来。

经院哲学中的上帝概念则与人有着明确的分野,上帝是明确与人区分开的。西方超验实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彼岸性,此岸与彼岸世界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相比之下,中国就不具有明确的彼岸性。此岸与彼岸彼此交融,相互渗透。不存在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而是融于此世之中。西方超验实体构建中的泾渭分明与中国传统哲学构架的整全感有着巨大的反差。

四、总结

我们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类似概念之间时发现了许多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文化本事并无优劣,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基因如何塑造和影响着我们。在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用一种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文化以及其与人的关系,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不同文化,努力跳出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心主义,构造一种既有多元可能性又具有共生性的文化。

项目名称:黑龙江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中西方超验实体对比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ZX06)

中图分类号:K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69-02

作者简介:韩丰(1996-),男,江苏扬州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上帝
闻名遐迩的上帝之城
向上帝借一双手
120秒的“上帝”
上帝视角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上帝的法力
上帝的一碗阳春面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我梦到自己采访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