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会中群体共识研究

2016-11-28范睿一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

范睿一(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虚拟社会中群体共识研究

范睿一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群,因为是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人际网络,且近年来网络群集事件突发,网络群体共识的形成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本文将从网络群体共识的形成因素来研究,并探讨在这种共识刺激下产生的“第三空间”,即网络—现实—网络的意义领域。

关键词:虚拟社会;群体共识;社交网络

引言:网络社会对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重大的影响,虚拟社会中的群体意识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网络的建构了虚拟社会,并形成各个群体,达成群体共识,在共识的指引下由“线上”的沟通发展到“线下”的群体活动,并且再重新聚合于“线上”,如此循环往复。本文将从虚拟社会和群体共识的界定及其共识的形成原因入手,探究上述现象。

一、虚拟社会与群体共识

社会是什么?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虚拟社会也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美国网络社会学者莱恩格尔较早提出了“虚拟社会”[1]概念。关于虚拟社会的界定,学界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技术工具的层面,认为“网络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认为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社会是人在虚拟世界中“交互活动的产物”[2];三是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虚拟社会“是人们利用IT硬件所架构的网络进行彼此的人际联系。[3]正如美国网络社会学者莱恩格尔德所指出,“在网络交往所形成的网络社群中,其中可能包括大量以信息作为商品交易”[4],并认为虚拟社会 “这个社区也同样地具有沟通情感与传递信息的功能”[5];四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虚拟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而是基于因特网的社会。[6]。总体来看,虚拟社会有两类:基于共同爱好或话题的志同道合群体所组成的社会网络和针对某些社会事件作出反映的群体所组成的社会网络。

群体,亦称团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元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共识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想法据此,本文将虚拟社会的群体共识界定为主要在虚拟网络空间形成的群体所寻求或持有的共识。

二、虚拟社会群体共识形成原因探求

1.个人的情感本能需求。自从人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群体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地球上,人们害怕孤独和孤立,有寻求组织的本能需要,所以无论在虚拟的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人总要努力使自己得到群体的认可并成为其中一员,这是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自然本能。群体由个体组成,在面对突发性的、冲突性的群体事件中,异质个体对待现场所发生事件的心理受到现场环境中其他个体影响,即个体将所接收的信息在体内进行加工。

2.群体压力和群体无意识。在群体中,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其创始人是勒温。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在网络社群中同样无所不在。因为,尽管作为个体的人在智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却有着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普遍的性格特征,受着我们的无意识因素支配,表现在群体之中,就是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弱化。此时,个体有意识的人格逐步消失,同质性和无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潜在的舆论领袖。网络上个人化的碎片意识不会自动地轻易地被转化为群体意识。斯梅尔瑟认为,即使在催发作用的事件已经发生时,如果有关的人没有为了采取行动而组织起来,集群行为也不会发生。如果舆论领袖出现并积极鼓舞大家行动,集群行为可能就会发生。他指出,“在行动动员的过程中,领袖是极其重要的”。

4.社会原因。美国学者斯梅尔瑟认为,“集体行为(集群行为)是人们在不明确的具有威胁或压抑的局势下努力改变环境的企图”。这种压抑的局势即是集体行为产生的社会条件。群体的社会生活心理压力,在社会结构内部游荡。当社会结构在某一环节上出现薄弱带时,这种社会张力就可能爆发出来。当社会问题严重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个体以正常渠道难以解决时,人们便试图以非程序化的渠道来解决间题。

5.技术原因。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人类现代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是有利于产生群体共识的一种虚拟社会结构或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步入web2.0时代。与传统传播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扮演了受众和传者的双重角色。网络传播的互动效果和影响范围比传统的大众传播要大得多。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传播的强互动成为可能。强互动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并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

三、“第三种空间”群体共识的催化下虚拟社会真实化

——以豆瓣为例

“网络—现实—网络”的良性循环。

豆瓣的“同城”功能将“线上”搬到“线下”,点击进入之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页面:左侧搜索栏,可了解“今日”,“最近一周”等在此城市的各项活动。接下来是活动分类,中间一栏是活动的简介。活动推广下面是本城市的成员喜欢去的地方,是将活动延伸的手段。同城活动展现了网民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现实——网络”。

首先,用户登陆,发现活动并表示兴趣,考虑参与。于是,豆瓣的活动从“线上”来到“线下”,在现实的城市中,兴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从而弥补了虚拟和现实世界很难实现对接的真空部分。最后,线下结束。同城居民回到豆瓣,交流心得总结教训。

正如格雷姆•伯顿所言:“如果有人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重新界定的公共领域’那这种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但目前还远未完成。互联网技术已经为提供了新的公共论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如何利用它与现实公共领域建立良性互动的联系?这些已经面临的问题和即将应对的挑战,有待进一步探求。

参考文献:

[1]Rheingold Howard.The Virtual Community, Teading,MA:Addison Wesley, 1993.

[2]欧仕金.网络社会的哲学解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2,43.

[4]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8.

[5]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2,43.

[6]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经济[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7.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16-01

作者简介:范睿一,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助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
口碑信息传播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要素理论的视频自媒体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