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恋恋旧物,恋恋旧时

2016-11-23

财富堂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卡座人杰旧物

秋日里,“85后”设计师周祺过得意想不到的充实。一场名为《上海屋里厢》的摄影展,成了周祺向各地来沪友人推荐之处。该摄影展的作者席闻雷,与周祺、吕恒中、华霞虹、乔争月、周进等一干“70后”“80后”,聚集于生于1960年的平面设计师姜庆共旗下,以上海风景工作室之名,从事着寻找上海城市记忆的工作。

在今年的“十一”长假里,对于“商标大痴”左旭初来说,也略显忙碌,原因是经常有人致电,希望参观他的商标博物馆。逝去的岁月,多少记忆并没有随风而逝。恋恋旧物,怀恋的是旧时风物。那老去的风景与青春的年华,是否能收藏得住呢?

影像中的旧物

翻开手掌大小仅百余页的小书《上海杂货铺》,一块五角钱一只的毽子、同样价位的手帕,有发条的铁皮青蛙,浴罩、笊篱,比较昂贵的算是45元一只的算盘、65元一双的老棉鞋……

它们都是从前上海里弄生活的旧物。许多在周祺出生的1986年,就已经开始逐步地退出生活的舞台,另有许多至今仍在尚未消逝的里弄中,残留在一些人的生活里。

《上海杂货铺》是周祺的作品,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里的一本。今年上海书展时,在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的季风书园,在一场名为“行走与新海派城市文化”的新书发布会上,周祺面对着生长于上海或并非生长于上海的一些年轻人,与姜庆共等一起谈着上海往事。

早些年,类似的文化活动若谈及上海往事,必谈及1930年代。这次也仍然如此—— 比如同济大学副教授华霞虹与报人乔争月等人合著的《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定是把来者带入1930年代的。但姜庆共与席闻雷合作的《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虽然也有关于1930年代甚至更早的建筑痕迹的影像,但亦有一些20世纪中后期的记忆留存之,比如石库门人家于1980年代初打造的所谓“捷克式家具”,比如公私合营时期制作留存至今的理发店招牌,比如在家庭安装电话普及以前几代人记忆中的公用电话标志……

“我拍摄的这些旧物,在我小时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东西。”从小生活在成都路附近弄堂的周祺说,“后来初中毕业后上美校,毕业后去广告公司工作,开始对有设计感的东西关注起来。后来逛马路的时候发现许多当年的旧物,竟然是那么有趣味的。”

然而,令周祺感到略显伤感的是——有关石库门的滋味,还没等她好好回味,已经消失无味。“我小时候,家里使用的是公共灶披间,等我出去住读回来,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周祺说。2004年左右,她们家拆迁,新房子有独立的厨房,原本弄堂灶披间中的许多物事,都抛弃不用了。周祺曾经亲眼见到颇为“壮观”的场面——她的同学家拆迁,整条弄堂扔出许多竹篮子。自从扔出这些竹篮以后,搬入公寓楼的人们再也寻不回当年的竹篮了。

在周祺的书中,收集了诸如竹壳热水瓶、竹编菜篮甚至竹蛇这样的玩意儿。她在拍摄的过程中,曾经采访过青浦朱家角镇的竹编手作人朱师傅。朱师傅说:“以前每家每户都不止一个菜篮。我学编篮的时候,和师傅一起编,学了三个下午,就算出师了。一开始都做不好的,慢慢地再自己摸索。”

怎样摸索呢?其实就是竞争出精品。朱师傅还说:“到了卖篮子的时候,大家摊头摆在一起,然后就可以互相看到各自的篮子,再从别人那里讨教些不同的编法。”

周祺还注意到,在嘉定徐行,还有一种草编。“草编在徐行都是祖传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徐行镇人徐阿姨说,“我7岁的时候就跟妈妈、奶奶学草编,要学两三年。到长大了,懂一点了,就越做越好。”徐阿姨称,编一双拖鞋至少要一天。而那些草都是本地种植的。

如今,那些竹篮、草编的物事,都成了周祺镜头里影像中的旧物,而本地种植的草也越来越多地被拔地而起的商品房替代了。“如果我不把它们拍摄下来,我的下一代就更不知道它们是些什么东西了。”周祺说。

而在席闻雷看来,因为上海很多老建筑可能面临消失、已经消失、正在消失的阶段,由此就非常值得去记录这些老建筑的状况,包括它的建筑外观、街道、弄堂、甚至室内各种场景。“因为它们消失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非常值得记录。而一些新的建筑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定,因此还没有那么急迫去做记录的事情。”席闻雷如是说。

难以追回的昔年

尽管姜庆共、席闻雷、周祺们在用照相机镜头记录正在消逝的物事,并与人分享,但面对那难以追回的昔年,镜头有时候仍然显得苍白无力。

“除了呼吸其他不重要,除了心跳没有大不了。”这是徐人杰的QQ签名。动车组机械师徐人杰网名“徐老”,曾用网名“老徐”,后来发现与某女明星网名相同,掐指一算,自己的年龄比那位大一些,遂改名“徐老”。

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徐老”有一个爱好——迷恋磁带随身听。徐人杰说,自己从小就玩Walkman,1990年代初,上初中的时候,用压岁钱,以260元的价格买了一台爱华T20的随身听。后来住读期间被盗。但是,这台随身听的说明书自己一直保存着。徐人杰说,自己心里一直保有一个位置,留给心爱的磁带随身听。

工作以后,徐人杰经历了结婚、生女,直到2008年左右,一个突然的机缘,勾起了他的磁带随身听之梦——某家电网站上竟然有个卡座论坛。在卡座论坛里有个随身听版。虽然时光已经行进到21世纪,但这个版上讨论的话题,许多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比如迈克·杰克逊的歌,比如已经倒闭多年的爱华公司,比如卡带的录音技术……

我问徐人杰:“CD的音质比卡带好,就算觉得CD声音比较硬,不是还有胶木唱片的发烧友吗?要论便捷的话,有MP3。为什么当时还有这么个论坛?”

徐人杰说:“因为卡座磁带和胶木唱片一样,是模拟声,而CD是数码声。在音质上,磁带和胶木唱片都很柔软。CD随身听听多了耳朵痛,磁带就不会。之所以这些论坛上的网友不玩胶木唱片,是因为这帮人老早都是玩磁带长大的。如今玩胶木唱片的人,起码50岁以上,而玩磁带的,大多数是40岁左右,最小有30岁的样子。玩卡座磁带,看似复古,又不是很古,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他们成长年代的那些事,要知道任何事都是有感情的,并不是卡座磁带的音质不如胶木唱片,就没人玩了。”

卡座论坛曾经一度关闭。2015年初得以恢复。又一次恍如隔世—— 这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徐人杰还记得在MP3流行的年月,自己曾经对友人说,“真的要听随身听,其实买个好点的MP3也就够了,或者在家里,打开音响,音质总归更好。”但那时他已经在刻意收藏卡带随身听了。一台全新的爱华JX729,1995年出品,当时售价高达一千多元。2005年左右他从淘宝网上淘来的,80元。“Walkman是机电产品,用的时间长了容易坏,特别是机器里面的皮带。我一直不大舍得用这台机子。”徐人杰的妻子精心缝制了一个十字绣的袋子,用以收藏这台机器。他的其他藏品,包括出品于上世纪末的爱华JX505,当时售价两千多元,他花二百多买来的。由于皮带受损,他还重新安装了皮带。这些Walkman专用皮带,网上也有得卖,大约十几元一根。

徐人杰特别佩服那些维修专家。“当年卡座论坛上有个东北人,网名‘破磁带,他修东西很厉害,什么坏机器都修得好——主板、电路板都会修。”由于现在商店里几乎没有值得收藏的新品Walkman出售,购买的二手机大多有些小毛病。“现在玩磁带机,听是次要的,主要是修机械的乐趣。修修弄弄白相相,挺好玩。”徐人杰说。

磁带早已是某种难以追回的昔年。与磁带随身听不同,按理说,老商标、老字号完全可以在某种新的阶段再次发扬光大,然而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商标走入历史的尽头。而左旭初恰恰将这些难以追回的昔年收藏进了他的私人博物馆。

左旭初原本是徐汇区工商分局的干部,业余喜欢收藏商标。近年来收集起1000多件商标史料及实物,他在自己家里开出了一个商标博物馆。翻检左旭初的藏品,诸如目前发现的我国经官方批准的第一件注册商标———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使用的“渭水”牌火柴商标;还有北洋政府时期的孔雀牌花边,看着颜色光鲜如新、花纹精致细巧;一支民国时期的关勒铭牌金笔的笔尖闪闪发亮,“50%赤金”的铭文清晰可见;标有麻姑献寿注册商标的镜子,是旧时新娘的嫁妆,镜面上勾勒出荷花莲子等喜庆图案。

作为一名影像记录者,席闻雷的一席话能代表许多恋旧者的心声。在《上海屋里厢》影展上他称:“如果能有机会,我希望不光是做一些场景的记录,而是能跟住户或者居民有进一步的交流。我觉得这是更值得去做记录的。很多时候有些场景能够诉说一些故事,观众或读者能有一些解读,但是如果能听到原来的住户他们自己的一些叙述的话,可能更精彩也更丰富,让生活场景本身不是那么枯燥或者死板。”

然而,有些过往难以复原。人面不知何处去,旧物依旧尘世中。

猜你喜欢

卡座人杰旧物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巴啦啦,旧物大变身
卡座餐厅 小天地大妙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旧物招领:“废品”蕴藏商机
卡座入驻先美食再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