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的暴力情节的缘由

2016-11-22莫晓玲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太平间余华暴力

◎莫晓玲

余华小说的暴力情节的缘由

◎莫晓玲

余华的自传里这样说,1960年4月3日的中午,我出生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可能是妇幼保健院,当时我母亲在浙江医院,我父亲在浙江省防疫站工作。有关我出生的情景,我的父母没有给我讲述过,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总是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作不完的事,我几乎没有见过他们有空余的时间坐在一起谈谈过去,或者谈谈我,他们第二个儿子出生时的情景。我母亲曾经说起过我们在杭州时的片段,她都是带着回想的情绪去说,说我们住过的房子和周围的景色,这对我是很重要的记忆,我们在杭州曾经有过短暂的生活,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是想象中最美好的部分。可是就在这时候感觉到自己非常的孤独。他自己回忆说:“我曾长期居住在父母供职的医院里,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或许正是这种童年的经历使得余华在面对死亡时,心情变得异常平静。从余华的自传里可以看出他从小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可是他的胆子特别的小。《我胆小如鼠》中的杨高就是作者的缩影。所有的同学都想吓唬他,不管是男是女,他都认了。文中这样说:“杨高这孩子胆子太小,他六岁的时候还不敢和别人说话,到八岁时还不敢一个人睡觉,十岁时还不敢把身体靠在桥栏上,现在都十二岁了可他还连鹅都害怕。”可见余华小时候的孤独,加上都拿他开玩笑,把他的地位缩小的像猫像狗可以随意的耍,这样他的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伤害,便使他的性格向着极端发展。从而诞生了许多复仇的心理。如“杨高拿刀去劈吕前进,最后反被吕前进所制服”。这些都是小时候充满的血腥生活。这为后来余华小说创作的思想意图奠定了基础。

建立宣传动员机制,明确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宣传责任等具体内容,做到第一时间宣传防灾避灾预警信息和知识,第一时间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第一时间收集现场汛情、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图片资料。各单位对外宣传和县防指保持互通。

余华从小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对于医院的气味他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小学四年级是余华的家搬到里住了,他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他基本上每天就能听到凄惨的哭声,不管是男女老少,他都听到不少,有时候夜晚睡觉时,也会被那凄惨的叫声唤醒,甚至唤醒好几次。小孩子应该是特别害怕听到这种声音,并且更害怕死人。可是那时候的余华不仅不怕死人,并且对太平间丝毫没有一点恐惧感,在夏天他还敢独自到太平间周围玩。这和他的胆小不矛盾,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使自己对于死亡意识已经司空见惯了。

此外,在文革成长起来的余华被动的接受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到处都是什么“右派”“党的叛徒”等等语言暴力。人际关系就在当时显得非常紧张,今天你还过的好好的,明天就可能被打成 “右派”关进大牢。这样使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可信任,还伴随着批斗,武斗中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这也是他童年生活中信任感降低,从而诞生了另一种认识的缘由,他感到能够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能够为自己带来快感的东西就是暴力了。他认为权利就是拳头,谁的拳头硬,谁就能获得权利,就能适应社会,创造出更好的未来。这样余华的心理便有了暴力就有了未来的理念。

童年时的经历和儿时的记忆决不仅仅是余华后来迷恋血腥和暴力的全部原因。他的创作风格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原因在于,他的阅读经验。在他阅读过程中影响他的,首先,作家的主体意识显然是第一位的,是余华的观念影响了他的阅读,这种阅读反过来丰富和强化他的观念并进一步影响他的创作,并且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余华毫不隐讳地承认了他的创作深受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多的是启示和自己的感悟。影响他的主要外国作家有卡夫卡、川端康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余华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可以说把卡夫卡等的原貌变成了具有余华特色的卡夫卡。以前我们都是通过阅读去体验和研究生命的价值,余华发现不一定只有阅读可以,其实,写作本身也同样能表现了这种生命关系。对外国作家的笔中余华学到了想象和勇气,甚至他对原始的罪恶有了敏感。然而,他还受到鲁迅的影响。鲁迅的“横眉冷对”的冷峻笔法则也使余华进入了血腥的暴力世界。

数年前春夏相交,在离开曾插队五载的山村三十秋后,我有机会重返故地。本是魂梦萦怀,急切前往,可那日终于望见了熟悉的山山水水,兴奋之间突然情怯,有一刻竟停车路旁,踌躇难行。当然,最终还是去了,夙愿得偿。事后想想,在乡愁一朝释然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下什么是“近乡情怯”。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不能完全的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创作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处于雏形阶段,国外的创作和文学思潮相继影响着中国,中国文坛也相继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一系列的创作思潮,然而正在实验阶段的先锋文学,在中国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可是他们只是在对人一般理论下的创作。正在这时候余华脱颖而出,他继承和发展了先锋派作家残雪等人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作品很快引起了读者和文学界的关注。余华的处女作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从小说的表面看上去也象大多数作家那样,描写的是生活中那些表面现象,他把生活的表象采用了一种残酷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以彻底的改写人的欲望、精神、历史和文化的内在结构,从而冲破日常生活,以更自由的形式去接近真实,这种真实是余华想象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们在余华小说里基本上看不到常态的现实生活。《现实一种》是一场脱离了亲情关系的家庭杀戮,《一九八六》沉浸于暴力幻想的疯子为主人翁等等。都是显示了与现实的一种极度紧张,人与人之间好像都躺在血泊里,充满了人性的杀戮。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中坝中学)

猜你喜欢

太平间余华暴力
反性别暴力
一颗假糖的温暖
“暴力”女
“太平间醒酒”合适吗
此种醒酒当休矣!
暴力云与送子鹳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太平间收费,岂能如此不太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