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如何在设计中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6-11-22麦坚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明传统文化

◎麦坚

对如何在设计中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麦坚

在现代设计实践中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永远的课题,对这个课题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进行了无数的实践和探索,但始终没有得到完美的答案。本文作者从多年设计实践和思考中,认为不能只把眼光盯住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延续下来的那些传统,应该把目光放在中华文明的整个5000年发展史中,从中寻找那些适合当前时代精神和需要,并对未来具有指引和超越作用的一切要素。将它们和当前建立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实现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在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课题。在此作者就多年的设计实践和思考提出视角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不仅本国传统,一切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因为人类文明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前人成绩是后人进步的基石。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女士的研究成果就得益于东晋道教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急备方》里对青蒿如何用来医治疟疾的记载。如果没有这条记载的方向指示,可能屠女士还要多走不少弯路,或者终生无法取得突破。前人成果对了,可以成为未来的铺路石;即便错了,也是反面教材,让我们避免浪费时间精力重蹈覆辙。另外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独自创造整个人类发展所需的全部文明。现代主流西方文明,正因为处于文明融汇之地。踩在人类最早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肩膀上,中经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又容纳了古希伯来,古印度甚至古中国文明的成分,继承了欧洲原住民族的优秀传统,地理大发现后又吸取了古印第安文明的有益要素。为其现代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服装来说,人类服装的四大类型——缠身式、套头式、筒式和开襟式,在西洋服装体系里面都存在。而中国传统服装体系从商周奠基开始,似乎就只有开襟式一种类型。而中华文明虽然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但因地理相对隔绝偏远,和其他主要文明交流较少,惟一大规模的就是佛教传入,影响相对有限。而偏居美洲的印第安民族,也曾经创造了好几个灿烂的文化,取得很高成就,但缺乏和外文明交流而无法突破,和西方殖民者接触之前一直在奴隶制社会苦苦挣扎。最后被西洋文明冲击和毁灭而失落。

古印第安文明的失传,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无法弥补。有人认为:既然有了强大有效的主流文明,落后过时的传统文化失去并不可惜。这种论调在我国,叫做“全盘西化”。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够创造人类发展所需的全部文明”这个结论适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和应对,而应对的思路,方法和技术,经常是自身不能提供,需要从外部学习吸取。所以处于隔绝状态的古玛雅文明,即使盛极一时,却因得不到外部思想和技术的补充,到一定阶段就限于自身瓶颈而无法突破,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文明就归于崩溃、衰落乃至湮灭。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同样会面临自身固有缺陷的制约,此时它就会寻求其他文明,从中发现不同观念,视角乃至物质因素引入自身以图打开局面,取得突破。20世纪的服装发展史就能证明这点:在现代女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去掉束缚女性身心的繁重装饰,欧洲服装设计师们不止一次把眼光投向了东方服饰,如保罗保烈率先去掉S型女装的紧身胸衣,并设计出了“土耳其风”女装。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设计师在巴黎取得极大成功的背景正是以三维构筑造型观念为特征的西洋服饰体系发展遭遇瓶颈,而三宅一生、高田贤三、山本耀司们把东方和服元素,二维平面式的造型观念适时引入服装设计里,合理地和西洋服饰体系结合在一起,使得服装更加自由舒适迎合了时代的潮流。所以西方国家上至政府,下至民间那么多有识之士会不惜花费重金和人力去研究和保存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它们也许暂时没有用,但将来某个时代的时候就会派上极大的用场。而我们目前却意识不到这点,把前人的宝贵遗产当垃圾丢弃而毫不可惜,总是出现外国先重视我们才反过头重视的奇怪现象!

作为中华文明的实际传承者,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天然的优势,更有理由保存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并努力让它适应时代,发扬光大。作者认为保存传统文化:不要区分所谓的精华和糟粕,要整体性保存:对于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生机和活力的,给予扶持,引导资金和技术流向和培育,夯实其生存条件和基础,有条件转变为现代生产方式的帮其转化,对于原来手工生产的传统工艺,准确不走样地记录和保存并使其高端化和精品化;对于丧失活力濒于消亡的,努力抢救保存其全方位的资料,包括技术文件,工艺记录,生产方法使用方法等文字影像视频乃至实物的记录,如有条件,哪怕博物馆化地培养少数技术的传承者保留其火种。对于尚存物质遗产,保留维持其原貌,在修复维护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原有工艺技术和制作方法,给掌握这种工艺技术方法的匠人以生存和传承的条件;对于已经失传和湮没的、根据考古、民间遗存、国外保留因素、古籍整理和考据等手段,尽力利用现代科技条件将其复现和复原。

保存传统文化重点是全面如实客观地保存整体,不要急于做精华糟粕判断而进行偏向性保存。因为,设计不但解决当前问题,更是为未来勾勒方向和蓝图。人类以往遗产是今后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在发展的所有阶段都派得上用场。某个阶段只利用发扬传统某些部分和因素,并非全盘接受。设计是对新生活新世界的描绘,树立未来的现实,寻求传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并非因为可惜传统的消失。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建设未来的材料,有用就应该拿来使用,不要带有过多感情倾向先入为主地排斥。所以都应该详细记录和保留,在社会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特定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走向,需要的传统文化和外部资源肯定不一样,我们无法预知和判断,所以传统需要全面详尽地记录和保存。

对于当前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应该重点继承和发扬那些方面?判断在于两点:当前主流世界的的现状和潮流;未来世界如何走向。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全面学习赶超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目标,我国必须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同时是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制造业强国,是引领潮流的创意设计大国。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表明,这样的社会具备如下特点: 高度的创造意识和独立精神,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高度的参与和交往意识,积极进取,致力于社会生产建设。高度的流动意识,物质、资本和人员迅速流动。高度的竞争意识,社会充满活力。高度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竞争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有序竞争,遵守规则使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降低,培养自律精神是规则意识的要求和表现。所以这样的社会其文化会具有如下特点: 求新、进取、动态、竞争、规则。它催生当前的世界潮流——年轻文化、求新文化、阳光文化、运动文化、都市文化、时尚文化。而我们目前所继承的明清以来的传统文化,在如下方面表现出与世界潮流不合拍:一是唯书唯上,言必称先王先贤,做事总要从故纸堆里找依据,不敢打破和超越。二是崇古崇老,越古越老的东西仿佛越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艺术崇尚一种老年气息和老年文化。三是内向好静,国人普遍不爱运动,宁可按摩调理食补,也不愿舒展筋骨。艺术上也是恬淡闲适,欣赏静态美居多。四是过于阴柔,阳刚气息不足。

而如何调整这些短板途径有四: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和特色。不必非得继承最近的时代,而可以重接更早的某个时期。因为直接传承的清,文化导向理念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而汉唐时期,彼时中国文明处于上升期,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和青春气息,外向包容昂健,与现代潮流一致。所以应该是承接汉唐宋,兼取明清,而非目前一提传统就只有明清。其实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对其直接继承的中世纪文化进行否定和扬弃,而重拾和未来要求更吻合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传统文化内部存在各种观点和流派。春秋战国就有诸子百家,佛教传入中国也是流派纷呈。因为封建专制王朝有意筛选,诸子百家只剩下儒道法三家,佛教也只剩禅宗和净土,成为中国文化的显学。其他则成为隐学。对于显学中符合时代精神那些方面如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应当发扬,而其循规蹈矩,唯古唯上的作风应予摒弃。还应该挖掘和复兴和时代精神吻合的隐学比如重视科学实践精神,讲究博爱和平等的墨学,并利用其来指导设计及艺术创作。

寻找和使用符合时代精神,时代审美特色的个别形式和元素,在新思想的引导下重组和创新。即可以依需要进行个别继承,不一定非要整体性继承。

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缺乏而时代确又需要的外来思想和方法对传统进行改造和补充,使老面貌呈现新特色。

总之,把自己民族过去曾经有过,但后来失却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找寻回来,中断的重新接续,隐藏的使其显露。确实缺乏的则注入新的灵魂,将其和现有的基础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即承接传统又符合时代的新文化,新设计。为人类的现代文明,加入我们民族的创造和特色。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文明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对不文明说“不”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