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的学风

2016-11-21张玉梅王同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曾皙子贡朱熹

张玉梅+王同朝

一般意义上,“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君权神授,并没有“民主”的政治传统。即使在上古“黄金时代”——尧、舜、禹统治时期,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不过是后世人们对历史的美好附会而已。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或许我们很难从政体实施及文献史料中发现“民主”的影子。然而“仁政爱民”、“民贵君轻”的“民生”思想一直延绵不绝。并且,儒学史上的高峰峻岭——先秦孔子、南宋朱熹等人的治学方法,分明展现了学问的“民主”之风。

商周时期,“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师,而民无师”。即所谓“学在官府”,只有君主、诸侯和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学习礼法、典章,父传子继,代代相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求学明智的人迅速增多。当时有儒、道、墨、法等各家门派,唯孔子一门独霸学林,影响深远。那么身披圣衣的孔子,在“克己复礼”的庄重背后,其真实的面容,究竟有几分和蔼可亲?至少,对于孔门弟子而言,他是一个没有神性的、值得尊重的老者。

《论语》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必学内容,讲述了孔子的四个弟子的人生追求,他们的理想从大到小,从家国邦侯到与众陶冶情操。孔子耐心地听他们一一说完,没有褒扬谁,也没有嘲讽谁,只是委婉地表态: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弟子的想法,使他们获得了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不失为包容宽仁的大境界,同时也可谓课堂的“民主”精神。

孔子还是一个喜欢与人讨论问题的尊者。他在学生面前不摆老师的架子,不以自己为最高智慧之人。他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经常与弟子探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一个人做到贫穷但不谄媚,富贵但不骄纵,已经到一种很高地境界了吧?”孔子说:“这种境界确实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到贫穷时依然快乐,富贵时仍然崇尚礼节的话,就更好了。”子贡于是说:“《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开心地说:“子贡呀,你的领悟力如此高,我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这是关于举一反三的著名例子。孔子平易近人,与弟子畅心交流,不仅是后世为人师者推崇学习的地方,也树立了儒家学派学院之风的良好风尚。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生曾在多处讲学,岳麓书院因朱熹和张栻的会讲声名远播,张载、程颐、程颢的思想因朱熹而定坤儒界。《朱子语类》同样是一部关于朱熹与弟子对话的文集,从中也可以看出师生之间活泼、清明的关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自然灵活的思维,倡导民主的学风,才能不断创新,碧水常清,这也正是孔子、朱熹等儒门大师保持智慧、弘扬学派、桃李天下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攀枝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曾皙子贡朱熹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