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模式识别解题策略

2016-11-21马志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伏笔双关言志

马志伦

内容摘要:模式识别解题策略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所谓化归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即想要解决问题A,可将它转化为解决问题B,再利用解决问题B的解答去完成问题A的解答。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由此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把陌生的问题转为熟悉的问题。虽然语文教学囿于学科的特性,较少使用这样的解题思想方法,但我们有时也不妨借用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来解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模式识别解题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自以为已讲清楚了一个知识概念,然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运用这个知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时,依旧会产生辨识不清因而难以解题的窘境。问题出在我们分析归纳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往往是从认识的角度去定义这个问题,较少从方法的角度去寻找运用的抓手。学生在解题时,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模式,自然会失去解题的方向。

语文教学囿于学科的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少有数学那样成熟的解题思想方法,比如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模式识别解题策略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所谓化归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即想要解决问题A,可将它转化为解决问题B,再利用解决问题B的解答去完成问题A的解答。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由此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把陌生的问题转为熟悉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容易把握;把陌生的问题转为熟悉的问题,易于牢记。就此形成一个模式,作为辨识同类问题的参照,进一步联想曾经解决过的问题路径,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题。

虽然语文和数学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科,但不妨语文教学可借用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来解题。

例一:“象征”。对于“象征”这个较难理解的问题,可将它转化成较易理解的“双关”问题解答,利用解答“双关”的问题,完成对“象征”问题的解答。比如史铁生的散文名作《合欢树》,“合欢树”有象征意义,因为“合欢”二字双关:既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又有相爱的人欢聚之意。作者期盼有朝一日能和母亲一起享受自己成功的快乐,可如今在“我”成功之日,特别想与母亲(昔日一直为他的身体和文学创作辛勤操劳)共享快乐时,母亲已不在人世,以此折射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

由于“象征”和“双关”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因此把“双关”作为“象征”的一个重要属性记忆,就能识别和解决其他作品中出现的“象征”问题。例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百合花”具有“象征”意义,因为“百合”一词“双关”:既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又是“象征”了纯洁的情感,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之化身,他们的品质和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当然也有因为不能百年好合而带来的感伤。再如舒婷的诗《双桅船》,“双桅船”是一种“象征”:它既是一艘带着“双桅”的船,又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对爱情与事业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感情。

例二:“寓言说理”。因为“寓言说理”涉及到“寓言”,比较复杂,所以可将它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托物言志”来解答。“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人物、事物)的描写与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表达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并因此借题发挥,指出为官治民也应顺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法则,抨击了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将《种树郭橐驼传》的“寓言说理”,转化成“托物言志”的解答,从而解决“寓言说理”的问题:就是通过简短故事的描述反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此运用于庄子的《秋水》(节选)的解题:《秋水》(节选)描写了河伯和海神的对话,阐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有涯而知无涯”;“要谦虚,不能自满”等的思想。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则是通过叙述一个漫游者的遭遇,表达了对于异见需要宽容的道理。

例三:“起兴”。“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但这样的解答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将此转化成熟悉的“伏笔”问题解答。“伏笔”有许多实例,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有好几处“伏笔”,暗示玛蒂尔德借用好友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是假的:其一,它混杂在众多的饰物当中,而且好友很爽快地就把玛蒂尔德认为的名贵项链借与她;其二,这串价值昂贵的项链居然没有与之相配的盒子;其三,当玛蒂尔德忐忑不安地将替代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时,她竟然看都不看。再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画在墙上的叶子竟然未被年轻画家琼珊看出,其实有着诸多原因:如琼珊患肺炎病得厉害,她正发着高烧,卧病在床;墙上的画叶距离她比较远,在二十英尺外(六米多);老画家贝尔曼用心作画,非常逼真等。最后结局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是“伏笔”的妙用。“先言他物”有“伏笔”的属性,起到暗示和联想的作用。比如《诗经·关雎》以“起兴”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紧接着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伏笔”:以“雎鸠”雌雄在一起的和谐,暗示君子淑女的匹配。通过解答“伏笔”的问题,解决了“起兴”的问题。又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起兴”,因为孔雀是雌雄两个前后一起飞的,如果失去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会发出悲鸣,以此联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命运。而《诗经·蒹葭》的“起兴”,则以最能代表深秋悲凉气氛的白露蒹葭作为“伏笔”,暗示并联想人物凄清、惆怅和寂寥的心境。

能够相互转化的问题之间一定会有相似的属性。比如“象征”就有“双关”的属性,但“双关”只是“象征”的重要属性,并非唯一的属性,所以不能反过来说有“双关”属性的就是“象征”。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一语“双关”,但不能说它是用了“象征”。“寓言说理”和“托物言志”同理,比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运用了“托物言志”: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以及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不能就此认为文章是“寓言说理”;“起兴”和“伏笔”也是如此,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构思“助夫杀敌”这一情节时,“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就是“伏笔”,暗示了荷花淀里埋有伏兵,当然不应将此说成是“起兴”。

仔细观察一下上述三个例子就会发现:“象征”是表现手法,“双关”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的问题可通过修辞方法来解答;“寓言说理”是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问题可通过修辞方法来解答;“起兴”是修辞方法,“伏笔”是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可通过表现手法来解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同属写作手法,从表达方式而言,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从表现手法而言,有托物言志、烘托象征、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些方面是兼容的,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从修辞手法而言,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有些修辞手法也可当作是表现手法,如对比、起兴和用典等。正因为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同属写作手法,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属性,遵循化生为熟的“熟悉化”原则和分解为基本问题的“简单化”原则,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构成解题模式,将其有意识地记忆下来,作有目的的归类,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识别它们分属哪一类模式,联系曾经解决过的问题思路,按图索骥提取相应的解题方法来解决。

作为一种结构和类型的模式,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加工。知识的积累,就是要有尽可能多的实例可供操作;经验的加工,则是在应用过程中精益求精。比如“虚实相生”的写法,其实质是寓实于虚,即用虚拟的场景来表现人物(或是作品中的人物,或是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想象中的环境里实现人物的所思所想。“虚实相生”的关键是“虚”,虚写的要义是想象。想象当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对象的限制,具有无限的宽度,以此拓展情感的深度。因此看作品中的描写是否有“虚实相生”,就看它有没有想象,当然想象的角度可以多种多样:有立足于现在(从己方的角度设想对方此时的行为和心理,以此来表达自己现时的内心情感)的;有立足于未来(想象以后双方会面时,再来述说自己当时的所遇以及思念对方的心理)的;有想象过去的情景(包括人和事)显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等等。如杜甫的《月夜》是立足于现在的想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离家在外孑然一身的诗人,这时正望着天空清冷的月亮,于是便想象在鄜州家中的妻子,此时也正倚在窗前,抬头望月思念着在长安的自己,以此表明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心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立足于未来的想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为“巴山夜雨涨秋池”,阻隔了诗人回家的路径,心情焦灼的诗人只能以想象宽慰自己:将来回家和妻子相聚,当妻子问起自己为何延误了归期时,再把今天所遇的困窘和思念之情向妻子倾吐。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想象过去的情景(包括人和事)来显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中“画楼西畔桂堂东”写的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但并没有具体指明是在哪里,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是实境虚写。在这旖旎的环境、美妙的时刻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在心中自个独自回味。“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一联写宴会上的热闹情景,则是虚境实写,这曾是诗人与他的意中人共同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在此诗人从对方处境展开想象:宴席上的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灯红酒暖,觥筹交错,其乐也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自己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大量的实例,都可按照虚实相生→转化→虚→目标→想象→解答→虚实相生这样的步骤来操作,以这样的解题经验应付千差万别的“虚实相生”表现。比如不少“虚实相生”中的“虚”是以留白的形态展现,留白其实是未能展开的想象,或是没有完成与中止的想象。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没有写正面战场的激烈搏杀,却是以胜利的结局来表达喜悦之情,只写了开始作战和战斗结束两头,中间即战争的场面是空白,只有靠想象去填补。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家以后会看到听到何种情景与故事,一切都是想象,有无限种可能,只能留待不远的将来得到验证。

如此说来,语文教学中运用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对知识的丰富和系统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与数学的可用符号或数字来作替代阐释相比,语文更需要联系具体实例来证明。比如很多作家及作品具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问题,用符号或数字很难说明,必须联系实例来谈。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不全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情,也不全是“人比黄花瘦”的自怜,还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同样陶渊明的诗,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语句之外,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之句。另外《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既有惊人骇世之作《沉沦》,也有独具一格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教材中的李白的诗文,大多是描写祖国山河壮美奇景或是蔑视权贵的作品,诸如《望天门山》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之类,而绝少会有《与韩荆州书》这类颇有吹捧媚俗之辞的文字。多样化的作品就像作者曲折跌宕的人生,怎几篇作品就能了得。我们知道的鲁迅,大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但他还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一面。曹操临终,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并留有《遗令》。因此很让一些名人雅士看不起,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东坡先生认为只有“临难不惧,谈笑就死”,才称得上是英雄。像曹操这样,临死之前,哭哭啼啼,“留连妾妇,分香卖屦”,算什么事呢?按照苏东坡的逻辑,只有昂首挺胸,慷慨赴死,才是英雄,而悲悲戚戚,有损曹丞相形象。这正说明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

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利用化归的思想方法,的确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不是万能的,何况语文的解题思路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数学解题的思想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然是基础性,就要保证学生在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基本的语文思想方法。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有其共性,即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对所使用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所以借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问题,不失为是一种可以开拓语文解题思路的途径。

(作者单位: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伏笔双关言志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