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我的安东妮亚》男女主人公形象

2016-11-21王文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内容摘要:《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拓荒系列的杰出代表作,作品展现了美国拓荒者坚强的性格特征,讴歌了以拓荒女性安东妮亚为代表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并对女性周围的男性形象做了细致刻画。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评析作品中展现的男女不同形象,歌颂独立、勇敢的新女性。

关键词:《我的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男性形象

一.引言

薇拉·凯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美国立国以来一名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浓郁的中西部乡村气息和伟大的拓荒精神而闻名于世,热情讴歌了美国西部开拓者奋力拼搏的创业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刚毅性格。与名声大噪的亨利·詹姆斯、海明威、威廉·福克纳齐名。

《我的安东妮亚》是凯瑟早期著作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小说以安东妮亚幼时伙伴吉姆·伯丹为第一人称,讲述了安东妮亚从童年到老年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赢得尊重和幸福的故事。小说以刻画大地女神安东妮亚的形象为主,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中西部拓荒者的艰辛,展现了女性拓荒者坚持不懈的性格特征。小说中除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勇敢女性外,穿插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也为小说增色不少。然而凯瑟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塑造的男性形象与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刚毅男子形象大相径庭,他们多是弱者的代表,自私、自大、却不强大。薇拉·凯瑟作为女权主义的拥护者,作品中描绘的男女形象实则凯瑟渴望男女平等、和谐共处的内心独白。

二.女性意识强烈的女主人公

女性主义又称女性解放,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运动与1791年,由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拉开序幕,她们提倡性别平等并维护女性的权利。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以女主人公安东妮亚为主线,描绘了一些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1.安东妮亚---历经磨难的坚强女性

年幼的安东妮亚随家人从波西米亚移民到荒凉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寻求财富,十年一遇的特大风雪天气让本身就拮据的雪默尔达一家雪上加霜,忍受不了思乡病的雪默尔达先生开枪自杀后,无疑又给这个家带来沉痛的打击。坚强的安东妮亚从小就学会为家庭分担家务,父亲死后,她更是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她像男孩一样劳作,并对自己能和哥哥做一样的农活感到自豪。“我现在能像男子汉那样干活了。我阿妈再不能说所有的活儿都是安布罗希干的,没有人给他帮忙这样的话了。我可以同他干一样多的活儿。”[1]她的这番话与女性主义倡导的“反对夸大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反对把妇女排斥于一切公共事务之外”[2]的主张不谋而合。安东妮亚从不担心自己的容貌会因长期在田间劳作受到影响,相反她为自己隆起的肌肉和拥有强大的力量感到骄傲。凯瑟笔下的安东妮亚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乐观少女。

青年时期的安东妮亚来到城里哈林先生家帮工,哈林一家都很喜欢这个年轻懂事姑娘,相处地很愉快。舞蹈班子的到来点燃了安东妮亚热爱跳舞的热情。然而,雇主却对年轻女子在街上跳舞这种行为极为反感,面对哈林先生的严厉斥责,安东妮亚没有选择忍气吞声,她勇敢的反驳道“我的亲阿爸都不能阻止我!在我的工作之外,哈林先生不是我的老板。”[1]P132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哈林家。初尝爱情的安东妮亚很快与列车员相爱,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安东妮亚被狠狠抛弃为结局。带着受伤的心,安东妮亚回到了那片给予她力量的大草原,在那里她平静地生下了女儿。她丝毫不畏惧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流言蜚语,而是简单地享受做母亲的快乐。她坚持给孩子选最贵最大的相框,这在当时很难为世人所接受,却也是安东妮亚强烈女性意识的表现。

中年时期的安东妮亚在大草原中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她像丰富的矿藏一样充满能量。初次爱情失败并没有让安东妮亚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很快她遇到现在的丈夫库扎克,两人相濡以沫,和谐共处。传统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者和支撑者,女人从事家务和照料孩子。[3]然而安东妮亚在家中俨然占据了主要地位,她是家庭的主要劳动者,辛勤耕耘,带领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农场。她的家虽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安东妮亚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痛苦丝毫没有影响她客观生活下去的决心,她的所做一切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勇敢女性。

2.莉娜---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莉娜·林加德是除了安东妮亚,凯瑟塑造的又一独立自主的勇敢女性。为了生存,莉娜也到城里做帮工,因为心灵手巧又热爱专研学习,在城里经营着颇受欢迎的裁缝小店。之后又和儿时伙伴蒂妮一起开工厂,办实业,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在到处充斥着男权意识的时代,“传统妇女必须所做的一切,都是准备奉献自己,去找一个丈夫,适应家庭,生儿育女。”[4]而莉娜所做的一切都与传统女性所背离,她从不依附于任何人,只想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我什么人也不嫁”“结了婚的生活我看得多了,我才不稀罕。我只想能够帮衬家里并照顾我妈,不用看别人眼色过生活。”[1]莉娜这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看到一为坚强勇敢的新女性。

3.蒂妮---敢于冒险的勇敢女性

小说最具有冒险精神的女性形象非蒂妮莫属,她胆子很大也有魄力,在餐厅做服务生时,用一个眼神就可以将男性客人制服。原本开办寄宿舍的蒂妮看到旷工从北方带来一袋袋金子时,居然卖掉了寄宿舍,北上发展自己的淘金事业。勇敢的蒂妮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然而也因此付出了丢掉三根脚趾的惨痛代价,当朋友提到脚趾受伤事件时,蒂妮反倒毫不在意。她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事业成功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同样可以撑起事业的一片天。

4.哈林小姐---精明能干的成功女性

弗朗西斯·哈林是哈林先生的大女儿,他继承了父亲会做生意的经商头脑,精明强干。作为父亲的能力助手,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她的才能连男人都自叹不如。两三个曾试图利用弗朗西斯的男人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败北而归。哈林小姐除了才华横溢也非常富有爱心,她总是“探望很少出城的妇女。不管天气如何,她从不错过一个葬礼和婚礼。送礼物给每一位即将出嫁的农民女儿。”[1]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识大体又不恃才而骄的城市姑娘。

三.性格懦弱的男性形象

穿插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疑为作品增色不少,而男女形象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作者向父权文化发起的挑战。小说开始,安东妮亚一家随父亲雪默尔达移居到内布拉斯加大草原,雪默尔达原本希望这次举家迁移可以收获财富,让全家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可是荒凉的自然环境加上恶劣的暴风雪天气给予雪默尔达先生致命一击。他渐渐失去生活的斗志,变得消极失落,甚至连生活下去的乐趣也荡然无存。而家里的女人却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安东妮亚和母亲总是设法让生活变得更好,尽可能地为雪默尔达减少生活的重担。然而女人们的努力没有让父亲重拾生活的信心,受不了思乡苦的雪默尔达最后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所有的繁杂和生活的重担交给了家人,他的这种行为看似是一种解脱,实则是性格上的一种懦弱。他害怕挑战,也畏惧生活中的困难,当难题出现时,他只会用死亡这种方式去逃避,凯瑟笔下的雪默尔达先生实则是败给生活的弱者形象。

小说中介绍的第二个男性形象是安东妮亚的哥哥,作者在他的出场时就给予了细腻的外貌描写。“褐色的眼睛小小的,目光狡黠,就像他母亲一样,但更狡诈,鬼鬼祟祟的”。[1]父亲死后,安东妮亚的哥哥当上了家中的男主人,他总是将权利紧紧握在手中,让安东妮亚和自己做一样的农活。送安东妮亚去城里做帮工,却将安东妮亚劳动所得全部占为己有,只留一点钱供安东妮亚添置冬衣。安东妮亚的哥哥总是以男性权威自居,自己却没有为家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是一个自私、自大的讨厌鬼。

安东妮亚在城里做帮工的期间遇到了她的雇主哈林先生,哈林先生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他经商有道,财力雄厚,却是不折不扣的男权中心制的代言人。哈林先生喜欢安静,所以他在家的时候,孩子们必须早睡。夜里无论哈林先生什么时候想要喝咖啡,哈林太太都必须给他煮。哈林先生的大女儿弗朗西斯·哈林是父亲工作上的得力助手,然而哈林先生要求女儿必须每天为他效劳。在家庭和工作中哈林先生享有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利,要求他人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这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行为方式是作者抨击的对象。

小说结尾处,安东妮亚与丈夫库扎克幸福、甜蜜地生活在大草原中表达了作者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然而库扎克本人性格中却存在软弱性,空旷的大草原让库扎克厌烦单调的生活,他觉得快支撑不下去,是妻子一次次鼓励他,生活才得以继续。在他们家中,安东妮亚更像领导者,占有主导地位,这是作者对男权文化的极大讽刺。安东妮亚带领丈夫赫孩子创建了一个大农场,并将农场打理的井然有序。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库扎克都依赖着自己的妻子。凯瑟一方面对库扎克尊重、爱护妻子表示赞扬,另一方面也向读者展示他性格上的缺陷。

四.结论

作为女权运动拥护者的薇拉·凯瑟,作品中所展现的男女形象有着巨大差异。在成长的过程中,女性尽管会受到一些伤害,但她们最终会因为自己的坚强、独立收获幸福,她们是强者的代表;而凯瑟笔下的男性形象,他们大都生活沉闷,能力低下却总爱以男性权威自居,自私自大,是生活中的弱者。通过描写作品中的男女不同形象,凯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赞扬独立自主、有梦想的新女性,反对男权中心的霸权文化,倡导男女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美]薇拉·凯瑟著.周微林译.我的安东妮亚[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翁德修·英美文学中的女权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5)

[3][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郭英剑.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1997,(3):80-85.

(作者介绍:王文睿,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