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只是战争的外衣,残酷才是它的内核

2016-11-21李霁琛

中国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利剑战俘外衣

文-李霁琛



浪漫只是战争的外衣,残酷才是它的内核

文-李霁琛

我们的利剑,

应该藏在家里最隐蔽的地方,

在敌人来袭时断然拔出。

时刻高举在自己头顶的利剑,

能伤人,

却更易伤己。

丹麦电影总是能够触动我,上次是《狩猎》,这次是《地雷区》。

以二战为主题的电影,屡见不鲜,诸如《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与这些讲述战中故事的电影不同,丹麦导演马汀.桑德瓦力特将目光投向战后,拍出《地雷区》——一部残酷到极致的战争片。

只有当硝烟散去,战争所留下的问题才会真正凸显。所有那些曾被热血和激情所掩盖的惨烈伤害,才逐渐浮现在人们面前。

影片讲述了一支排雷小分队的故事。1945年的丹麦,战事刚刚结束,美丽的西海岸上却埋藏了数以百万计的地雷,丹麦人想出了解决隐患的办法:让德国战俘排雷,用最原始的办法哪怕被炸碎。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你一定会记得这支小分队里所有人的样子。稳重而善良的队长舒曼、形影不离的莱斯纳兄弟、总想着逃跑回家的莫巴赫……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年轻人,战争驱使他们离开家乡、面临死亡。

这一秒还匍匐在地、仔细排雷,下一秒就被炸得血肉横飞。他们年轻甚至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绝望,泪水早已干涸,恐惧近乎麻木。“回家”的信念成了唯一能够和死亡抗争的武器。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知道,活着离开地雷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年轻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有希望和梦想。影片中一个少年在被询问回家后想做什么时,一脸憧憬地说道:“我想做个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这是多么简单而崇高的理想,可在这背后,是一个民族难以泯灭的怅惘。

一少部分人犯下的弥天大错,却注定需要一个民族去偿还,这不公平,也太残酷。

丹麦军士长卡尔是“偿还”的见证者。受命监督排雷工作,和战俘们朝夕相处,目睹活生生少年被炸碎,卡尔被战争的怒火和仇恨充满的大脑逐渐变得清醒。他开始意识到继续沿袭战争的残酷并不能改变什么,不管是德国人还是丹麦人,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期望战争与杀戮,和平与理解才是永恒的需要。

当排雷结束,小队只剩下了四个孩子,然而上级却违背承诺把他们送到更残酷的地狱。因为在高层的眼里,这些战俘如同刍狗一般,是没有价值的生命。影片最后,卡尔违抗命令,私自放走了四个少年。凝望着孩子们逃过边境线的身影,卡尔沧桑的脸上洒满了光辉。

在那一刻,战争才真正结束了。只有当仇恨开始消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才能真正平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可为什么还总是有人呼喊着战争,总有人渴望硝烟呢?

美国学者斯蒂芬·范·埃弗拉写过一本书,名叫《战争的原因》,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每隔几十年和平,人们就会对战争开始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哪个孩子在年少时不想成为英雄呢?我小时候也幻想着有一天能拿起枪走向战场,保家卫国,在血海中建功立业,从而青史留名。可长大后我知道,比起青史留名,我更希望我永远没有机会走上战场,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再也无法回家,我的亲人就有可能罹难,我的朋友就有可能一个个离开。

战争这个东西,看上去的确是个浪漫的事情。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听上去都让人生出豪气。可连我们国家最浪漫的诗人,也不喜欢战争。李太白咏道:“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听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那悲恸的哭声时,有谁还能浪漫的起来呢?

前段时间“南海争端”一出,网络上到处都能见到“开战”的呼声,我只想问一句:想要开战的人,你们没有妻儿,没有父母吗?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如果我的国家面临侵略,我会毫不犹疑地走上战场。可是,如果能有和平的处理方式,我永远都不会高呼开战。

浪漫只是战争的外衣,而残酷才是战争的内核。假如身处和平的我们高呼战争,那是对那些在战火中为我们创造和平的先烈们的不尊重,是对那些日以继日建设这个国家的人的羞辱。

我们的利剑,应该藏在家里最隐蔽的地方,在敌人来袭时断然拔出。时刻高举在自己头顶的利剑,能伤人,却更易伤己。

责任编辑:浮琪琪

猜你喜欢

利剑战俘外衣
神秘的外衣
用好安法利剑 维护长治久安
地球的外衣
形式主义的“外衣”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环保督察,利剑出鞘
利剑出鞘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亮出质疑的“利剑”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