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正视“空巢”背后的无力与迷茫
——与学者廉思对话

2016-11-21李纯

中国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蚁族空巢年轻人

文-本刊记者 李纯



要正视“空巢”背后的无力与迷茫
——与学者廉思对话

文-本刊记者 李纯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

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

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

是最孤独的时候。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中国青年》:你在几年前,曾经对北京大学生聚居村“蚁族”现象做了深度调研。如今的“空巢”青年与“蚁族”青年有哪些不同?

廉思:蚁族青年很多是抱团取暖,甚至,是抱团寻开心。但我在这些“空巢青年”身上,没有看到抱团取暖,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孤独寂寞冷。

对“蚁族”群体的调查研究,进行于四五年前。这个群体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很苦,很累,奋斗的过程很残忍,但仍抱持着一份乐观向上。

而这几年,从我们对中小型城市如江西鹰潭的调研来看,一些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太乐观,鹰潭很多房产项目的底商在进行大甩卖,底商萧条意味着什么?说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在下行,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经济信号。

为了谋生,大批青年来到一二线城市求发展,远离父母,远离家园,在大城市各自为战,苦苦挣扎,于是有了“空巢青年”这一新兴群体的诞生。可是,他们面对的是比四五年前更高昂的房价,以及更为激烈的竞争,这就构成了“空巢青年”在人生心态和生存境遇方面,与蚁族的最大不同。

《中国青年》:他们也面对着比“蚁族”更为丰富的信息优势啊。如互联网+的无处不在。

廉思:凡事有利有弊,高度的互联网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我们调查团队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淘宝店,竟开上了奥迪。但这种“奇迹”现在很难复制了。现在,圈外人要转型做互联网,已错过了最佳的窗口期。没有任何积淀历史成绩的新店,很难赢得客户的青睐,而且,现在淘宝平台,收取的相关费用也非常高。我们的判断是,作为一个平台,淘宝目前的固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他的窗口,也正在关闭之中。

5年前,我们还热衷于听逻辑思维,现在,光我手机上的订阅号,就有100多个。谁还会听逻辑思维给你读60秒?现在的年轻人,谁还会静静地关注一个公众号,不离不弃?

生活于高度互联网化时代的“空巢”青年,享受着空前的信息便利,但他们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惨烈。

《中国青年》:“空巢老人”的提法,司空见惯。但“空巢”青年……这个词品读起来,你的第一观感是什么?它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哪个方面的突出诉求?

廉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空巢”,这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倍感孤独、甚至悲怆的词,想想就孤独。有一个视频,叫《残酷底层物语》,很多人问我,这是不是农村的真实情况。我说,这不是全貌,但至少能反映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况。农村青年想获取关注,但他没什么资源,无非是借胸口碎大石、裤裆里藏炮仗这类极端的方式,来博出位。而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网红,种种围观,何尝不是“空巢”青年的某种需求的折射?

中国社会原先的主流形态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认识,但当今社会,特别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人与人之间,是彼此陌生、彼此疏离的。在这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里,个体渺小得、就像一粒微尘,他的奋斗,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生与死,在这个城市里,说实话,是没有人在乎的。

但谁都不想无声无息地活着,希望赢得更多的关注、温暖和关怀,是人性的本能。此外,从利益的角度而言,你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在城市里得到的保障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你是开网店的,写书的,在利益方面,就可能得到更多的“倾斜”。这里面,隐藏了很丰富的人性。

网络上的围观者,实际上也在实现他们的某种心理诉求。不管是对网红妹子的围观,还是对类似底层残酷物语的围观,都体现了对“熟人社会”的一种追求。当他们被带入到一种类似半熟人社会的场境时,可能会更放松一些,把工作中不能被释放的本性的一面,释放出来。

有学生问我,廉老师,你老说刚需,什么是刚需?我的理解是,刚需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以及色欲。有一些“空巢”青年所追逐的,或现阶段所迷恋的,就是这样的轮回。

“京瘫”为什么,火了?

《中国青年》: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空巢”青年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发展的必然么?它传递了前行道路上,哪些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讯号?

廉思:从我的角度观察,“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提出,显示青年群体,对社会、自身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

当今中国社会,除了金字塔尖的人,幸福感最强的可能是大学生。他/她还身处温室之中,不明白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境况。但我们学校,研究生阶段的孩子,紧迫感已经比较强,找工作难、晋升难,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已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前面提到“蚁族”青年与“空巢”青年的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些词汇,管窥青年生态的微妙变化。想一下,五六年前,“京瘫”这种现象会火吗?“京瘫”是什么?穿着葛优的衣服,什么都不干,往那儿一瘫。五六年前,主流词语还是奋斗,不管《奋斗》那部电视剧,拍得有多假,一帮官二代富二代的故事,但至少,不像“京瘫”,躺着,待着,无所事事。这种孤独、痛苦,体现了相当一部分底层青年的迷茫,方向在哪儿,上升通道在哪儿?

《中国青年》:巨变已经来了,洪流滚滚,对那些稚嫩的孩子来说,他们就像被抛到大海里的一叶舢板。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痛。扁平化的时代,这一代青年人所要经历的至大痛苦是什么?

廉思:扁平化的社会,意味着所有的压力,在一瞬间来到一个年轻人面前,车子、房子、媳妇……压力扑面而来,而你无力回天。整个社会,在提醒一个年轻人,你要承受的所有压力,而他/她独立应对、独立做决策的能力,一时间未必会那么强。而在以前的线性社会,他/她可能是逐步的,分阶段的,应对人生中的重重压力。

所以,我们总结,目前出现了两个极为特殊的现象:提前的成人期和延后的青春期,提前的成人期,意味着你要面对整个世界,学会成人社会的规则,跟它斗,跟它玩。延后的青春期,你在个人生活以及情感方面,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

除了高富帅,太多的年轻人,在初出校门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玩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也并没有真正告知年轻人,当你初出茅庐的时候,如何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并且起跑线如此不均衡的世界。

因此,年轻人有点儿进退失据。对“蚁族”来说,目标是很明确的,接受我们调研的6、70%的“蚁族”,告诉我,我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留在北京。而现在看来,很多“空巢”青年,方向就是——茫然。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

《中国青年》:怎样看待那么多的年轻人,愿意忍受亲情的疏离,在一个完全陌生,未来也一片模糊的城市里奋斗?

廉思:这反映了代际之间隔阂的加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家乡那个地方,仅仅是个回忆,父母跟他的交流,止步于大学。还有一点,这个时代,父母辈的价值体系、权威感,被飞速变化的时代解构。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父母辈的很多经验,失去了传递的价值。年轻人发现,对正在发生飞速变化的世界,父母无法教你,应该怎么办?他们宁愿独自探索,独自体验,独自求生。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生存的压力。社会还是要释放更多的活力。国家要对社会松绑,继续对经济松绑,让这些年轻人,不必忍受别离之苦,求职他乡。

记得“傻子”瓜子的改革探索刚开始时,小平同志说,让他搞搞看。他一好看,大家一看,他没被抓,我们都要搞改革,于是,风起云涌的民间经济,蓬勃而生。温州不是出了八大王么?打火机大王,钉子大王,拉锁大王……那便是改革的成果、探索的成果、试错容错的成果。

《中国青年》:青年的“空巢”现象,传递的只有悲观么?这种“孤独”,是否也与人性中的自我自由相生相伴?

廉思:呵呵,我的朋友中,就分两个极端。如有一个朋友,他是“空巢”青年,流浪歌手,是极其享受孤独者,他最喜欢的事情,是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朝阳一点点儿升起。而另一位“空巢”青年,则竭力消解这种孤独。作为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他热衷的事情是去各个电视台串场子,参加《奇葩说》、《少年中国说》、《我是演讲家》等节目的录制。他给我讲过一个段子,高晓松再度看见他的第一句话是,哟,哥们儿,您还没火呢。

“可我就喜欢这种状态。”他告诉我。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我想起了《孤独六讲》里,蒋勋说过的话。

猜你喜欢

蚁族空巢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回看蚁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