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6-11-19缪沐珍

资治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杨宪益译作许渊冲

一、引言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在翻译研究中已不少见,但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译者在作品中的评价性语言来分析其主体性的并不多见。文中采用的《声声慢》英译本作者分别为林语堂、许渊冲、杨宪益与朱纯深,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在翻译评价中得出更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二、评价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1.评价理论。评级理论由澳洲语言学家马丁(James.R.Martin)提出,旨在补充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功能论述的不足。“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文本中语言手段共同作用而表达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强弱,价值观念的来源方式以及如何使读者与作者意见保持一致的方式”(马丁:2003)。

2.译者主体性。业界一直以来尝试为译者主体性下一个明确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便是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

三、《声声慢》译本分析

1.评价资源分析。在《声声慢》原文中,笔者总结出情感资源5处,判断资源4处,语势3处。根据译文的评价意义可分为四种:原文的评价标度一致;评价标度高于原文;评价标度低于原文;没有译出原文的评价意义(张美芳:2005)。

2.译者主体性分析。译者对于原文的解读一般来说是基于自身所持的翻译理念,四位译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都颇为深厚,但是生活的年代却不完全相同。本文所提到的前三位译者:林语堂、许渊冲和杨宪益三位老先生都是属于近代时期的翻译家,而朱纯深教授所属的时期更为靠后。

林语堂先生秉持其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三标准,在译文中延续原文诗词的结构,译文也具有诗词的特点,如押韵,句子相对不够完整等。而在评价资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林先生用词多为低于原文评价标准,也是采用了一种符合英文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以此实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许渊冲先生则是提出“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在其翻译的《声声慢》英译本中,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也是遵照了这“三美”来进行翻译的。

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非常注重译作的准确性,并且多采用直译的手法和异化策略,因此有人说杨宪益先生的译作只适合中国人来读,其实不然,杨宪益先生所采取的这种翻译手段的目的实则是为了将本民族完整地呈现给西方世界,并因此来影响英语世界的文化样式。这种翻译理念在《声声慢》这首中国古词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朱纯深先生虽主要教授翻译,译作较少,但他的译作都是佳品。朱纯深先生常采用异化策略,目标语更倾向于符合英语句式的表达习惯,上下文逻辑性强。在评价资源中看出其用词地道且一致性较高。

四、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评价理论对《声声慢》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学界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新的研究视角。但该分析并非十全十美,还需更多相關研究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Munday,J.2012.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张美芳,2005,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缪沐珍(1992.11.6—),女,汉族,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杨宪益译作许渊冲
what用法大搜索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