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挥网络围观的积极作用

2016-11-19王天泽

教育界·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新媒体

王天泽

【摘 要】网络围观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围观文化的一种新媒体现象,其积极性在于网络围观能够使现实社会围观中的“看客”转化为切实参与的“公民”,这对于唤起民众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其寻衅滋事的网络工具。发挥网络围观的积极作用,需要政府、民众以及媒体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围观 积极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的围观文化

中国的围观文化可谓历史悠久。街头巷尾、闹市胡同,发生点新鲜事儿,必然引来围观者无数。围观者们看得耐心,看得仔细,但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无关自身利益,其必然是时刻保持着看客的自觉,断不插手。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更加迅速,传播更为快捷,交流更为顺畅,相伴网络普及而产生的网络围观现象不断扩大,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网络围观文化。与现实社会围观行为不同的是,现实社会围观者往往“观而不语”,漠视对待,而网络围观却能实现一种不在场的参与。在心理学上,与围观者的漠视行为相对应的另一种行为叫利他行为。施瓦茨等人认为人在紧急状态下产生行为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注意→动机→评估→防卫→行为[1],这一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防卫阶段。任何个体都有防卫机制,在采取行为前,个体的防卫机制会发生作用,若防卫机制作用过大,否认了上述前三个阶段做出的决定则会产生漠视行为;只有防卫机制失去作用时才会产生利他行为,对他人施以援手。现实社会围观者在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下,往往被防卫机制击败,采取漠视行为。然而网络围观者不在现场,不面临上述“紧急状态”,不必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去判断是否做出行为,因此网络围观的人群更容易主动参与。

二、网络围观现象与意义

据新华网统计,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5.38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强势崛起,在此背景下,网络围观这一新生儿在人们的生活中已越来越活跃。众多网民借助微博、微信、论坛、虚拟社区等渠道将一些地区性、局部性或偶然性的事件反复讨论,广泛转发,变成全民公共话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民间舆论场”。网络围观已经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公共媒介之外的另一种社会舆论[2]。“围观改变中国”,我们看到了网络围观对于舆论监督和唤起公民意识的重大意义。

网络围观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尽管社会各界对网络围观的意义众说纷纭,但对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却存在共识。“网络围观行为,可以称为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网络围观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和民意之间的一种平等的互动过程。”[3]这一论述恰当地概括了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网络围观唤起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4]。我国公民意识不强,如今网络围观这一新的社会舆论表达方式的形成,对于唤起公民意识,促进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网络围观的积极作用

网络围观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唤起公民意识的积极面,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发挥作用,来促进网络围观发挥其正面功能,将其建设成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阵地和重要载体。

(一)网民需要理性围观,冷静思考,热情发声

如今很多人都热衷于将事件“曝到网上去”,所以每天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在面对众多的网络新闻时,网民应当摒弃“事不关己”的漠视心态,明确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理性参与。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网络围观的各方言论就像一锅大杂烩,五味杂陈,千头万绪,网民需要分辨出这些言论背后的真实意图和利益代表,坚持从群众、社会的利益点出发,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从而发出理性的声音。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围观的意义,加强管理,积极引导

首先要承认网络围观潜在的积极意义。网络围观可以看作是一场网络群众集会,与物理世界的集会、游行、示威一样是民意的一种表达方式[5],并且这种表达未经过滤,参考价值更高。其次,加强网络围观的管理。政府加强网络围观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提高网民素质和网站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尤其要提高网民素质,网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使网络围观完全成为理性的围观、正面的围观。同时,除权威之外的一些在网络中发表独具趣味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言论者,他们也成为网络舆论的引领者,因此要对这些舆论引领者进行培养,使其在围观行为中发挥导向作用。

(三)网络媒体要谨守职业道德

网络媒体在网络围观活动中能够起到发起、推动的作用,作为公共传媒,对网络围观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规范网络围观行为,需要媒体谨守职业道德。首先,媒体必须坚守真实、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其次,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切忌为了吸引注意力,选取甚至制造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以献媚炒作、“三俗”博眼球等方式来追求影响力;最后,网络媒体要对议题进行审慎管理,平衡争议性话题。

【参考文献】

[1]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2]彭昊.论网络围观的伦理意蕴[J].网络财富,2009(21).

[3]乔莉萍,刘慧卿.如何使网络围观现象发挥积极效应[J].传媒观察,2011(08):11-13.

[4]邓亦林.网络围观:新公共领域中社会舆论的延伸[J].领导科学,2011(36):7-8.

[5]张淑华.网络围观: 新媒体时代的“另类”公民政治参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2-14.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新媒体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雾霾与经济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