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6-11-19王全安王世远

教育界·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积极作用互联网

王全安 王世远

【摘 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控制和引导的有效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对未来社会影响的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积极作用 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对其形成日益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性、传播高速性、交流自由性、隐蔽性等特点,深受当今大学生的青睐。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互联网积极的一面,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要求。只有认清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中趋利避害。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面、负面影响,以期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突破了学习的物质层面限制

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常规化的授课以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机器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为重要的基础和载体,特别是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严重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应用解放了传统的教学载体,“互联网+教育”新兴教育方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育的物质基础,“慕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只要有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并能接入互联网,即可进行有效的学习。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突破了教室、实验室的局限性,传统的授课方式包括理论和实验授课都可以在网络上呈现,所有的知识也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随着校园互联网的进一步完善,网络课件、网络实验室、网络测验、网络讨论、留言系统等网络虚拟环境极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互联网正在逐步突破学习的物质层面限制。

(二)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的非线性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的。各种学习、实验、讨论有着严格的先行后续关系。传统线性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强化训练,不重视学习者的内心构建过程,有利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非线性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主体,提倡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获取,是一种拖拉式的知识传递方式。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的非线性学习方式,以一种总体性思考、综合的方法、整体的观念来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学习过程具有突变性、跳跃性和随机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学习的民主化、大众化、个性化成为现实,有利于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增强了学习自由度

对于学生学习自由度的讨论,在教育界存在已久,一种观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承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另外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要给学生“自由时间”,让学生自由联想,给推理思考一个驰骋的天地。而互联网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自由空间,学校、教室不再是学习唯一的场所,课堂、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学生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到任何知识。

(四)互联网拓展了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其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占了85%,而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占比例仅为15%。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伟大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经过调研后得出的结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新兴的复合媒体,互联网集传统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提供的交互空间是其吸引力的关键点之一,互联网极大拓展了高校学生的交往空间。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可以选择以虚拟的身份实现与世界各个区域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打破了传统“熟人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诸多限制。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交互,虚拟的主体打破了权威,实现了交互过程的相对公平,体现了交互的对等性,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交往的自主和平等意识,一方面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广的实习场所,避免了熟人社会中因为社会经验不足产生的腼腆和尴尬,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自由迷失

互联网使得人们的自由度得以大幅提升,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全面的自由,推进了人们对于自由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生力军,对于网络的自由体会得更加淋漓尽致,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订餐,“凡所能网,无所不网”。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远快于网络相关规章的制定和发展,无约束的自由,对于学生,特别是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将是另一种灾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深思,不解放学生的主体自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深感焦虑;互联网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主体自为,我们更加焦虑。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了求知欲,但是他们掌控激情、遏制欲望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在庞杂的互联网环境中依靠个人修养进行选择,在没有外力的监督下任自身情绪和生理功能支配,这样的选择、这样的自由,对高校学生来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互联网导致大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自控性降低

前网络时代,人们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可靠的信息而焦虑苦恼,因为信息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后网络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信息在网络中集中呈现,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开始因为选择的丰富感到茫然和焦虑,因为信息的密集不但加快了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同时也加重了学习和心理负担。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利用网络检索某一主题资料时,无意中被另外一则新闻所吸引,在我们关注另外一则新闻时又发现了同样令人关注的游戏或者娱乐信息,也许最后我们的检索以听音乐而告终。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我们经常无暇自顾,那么对于自控力、自主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来说,一旦陷入信息的海洋,针对性的检索便无从谈起。所以有学者指出:失去控制的没有组织的网络信息,不再是资源,反而是对信息的污染。

(三)大学生在网络中弱化了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极大提升。互联网不但能够提供新鲜、多样的信息,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着“有问题找度娘”的说法,因为百度无所不包,迎合了大学生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猎奇、探索欲望。然而网络信息的快捷性、形象化导致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降低。在获取信息时的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快速涌现,重数量轻质量,重浏览轻思考;在长时间通过网络处理信息和依赖信息的同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分析能力日渐下降。有学者将这样的人称为被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同化的电子人,他们只热衷于网络的快捷,而自身的才智却被禁锢,提笔忘字。对网络的依赖往往造成人类思维能力的衰减,削弱了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四)互联网的多元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技术往往连同文化价值一起输出。目前,网络上西方价值取向泛滥,多种不同文化在互联网上激荡。大学生崇尚自由,通过互联网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时在网络上“高谈阔论”,一方面很容易被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所侵蚀,造成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甚至出现网络犯罪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能在不同的文化思潮中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五)网瘾阻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们获得社会属性的过程称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人首先是物质的人,其次才是精神的人,同样首先是现实的人,其次才是虚拟的人。人们在社会生存,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是人们不断与现实社会互动,在现实社会中实践和历练自身的过程。失去与现实的接触,人们是无法完成社会化进程的。大学生长期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进行沟通,从而失去了许多与他人与现实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产生社会隔离感和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忽视现实社会的实践必将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后出现的诸多不适应为我们深层次考虑大学生社会化情况敲响了警钟。

(六)互联网导致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信息的污染对大学生身心危害很大,网络空间以数字化为基础,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人际间的交流互动主体并不在身边。有人形容网络交往是一场假面的舞会,一方面,传统熟人社会种种道德约束在网络空间丧失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道德约束、法律规范仍没有建立健全,维系人们道德操守的只有自身信念,结果不言而喻。网络的隐匿性所带来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综上,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学者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提出人类社会的一些特征是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放大化和折射。所以,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把控和引导,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当今时代,大学生已经被“一网打尽”,而且“一网情深”。大学生是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网络时代使大学生有了全新的特质,催生了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瘾催生的诸多危害也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担忧。让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正确处理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各种关系,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使他们从网络世界获益,是每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然而,如何对网络进行管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的另一个课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网络环境将更加健康和向上,网络环境将更加和谐,大学生网络素质将日益提高,网络将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安妮·利尔瞻.网络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埃利奥特·史密斯.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曹艳青.以网络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6]张惠玲,敖谷昌,唐秋生.信息化环境下高等院校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分析与探讨[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03):47-50.

[7]侯颖怡.网络媒体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污染”透视[J].中国报业,2011(20):17-18.

[8]魏书娟.大学生个性化网络阅读及导读探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05).

[9]宋钰.浅谈高校网络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0):173.

[10]邓沛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1-12.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积极作用互联网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浅谈雾霾与经济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