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演变与规则重塑

2016-11-19潘少梅

教育界·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潘少梅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建设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心脏”环节,是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将立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以研究古今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为基础,探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演变与规则重塑。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空间演变 规则重塑]

一、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中心,图书馆在推进各领域的学术研讨、交流及大众阅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当下,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汲取图书馆发展历史中有益的设计经验,将其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等趋势相结合,是推动城市、地区,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图书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那么图书馆对于高校来说则更加重要,是高校建设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心脏”环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便对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中心,是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建设与发展应同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图书馆的建设水平是高校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由此可见,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视。想要使我国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作用,必须加强高校中重要人才培养服务部门即图书馆的建设,促进高校人才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本文将立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以研究古今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为基础,探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演变与规则重塑。

二、高校图书馆发展及空间演变

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以文字、书籍的发展为基础,而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创造、建筑技艺的发展,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在经历古代藏书处所的发展之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因其特殊地位而自公共图书馆中分离而出,在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地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空间设计的原则、方式等也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回顾古今中外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取其精华并付诸我国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之中,将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大有裨益。

图书馆最早的雏形应为古代的藏书处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储藏泥制刻印书籍的处所。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250年,埃及的底比斯城曾出现过主要用于藏书的图书馆;公元前600多年,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即两河流域的尼尼微城也建造了书籍储藏库;希腊、罗马等帝国也均建立了供皇家或贵族专用的图书馆[3]。总的来说,公元前及公元前后各地所建立的古代图书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性:从藏书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有关于宗教的书籍和部分神话类的文学作品,数量及类别十分有限;从使用对象上而言,局限性较大,主要供皇室、贵族等处于社会上中层的少部分民众使用,仅有少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平民能够进入其中进行阅览;从建筑用地和建筑风格观之,公元前及公元前后的图书馆规模较小,装饰华丽,大都建设在神庙等宗教场所或皇宫之中,模仿神庙或皇宫的建筑体式,主体风格是宏伟、庄严、华丽。中国的藏书机构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在随后的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时期,中国的藏书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这一阶段的藏书处所均建设在帝王宫殿或行宫之中,专设管理藏书的机构及官员负责书籍的搜集、抄录和管理。在隋唐时期,我国的古代图书馆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私人藏书出现并快速发展,十分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均出自隋、唐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后的明清时期,帝王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人藏书等各层级的藏书事业持续发展。翻看历史资料不难发现,柱下史、中书令、秘书令、天一阁、文渊阁、文汇阁、文澜阁[4]等藏书机构名称及藏书机构的官员称谓十分丰富,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达程度,但这些古代藏书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储藏书籍,借阅的功能十分欠缺。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后,随着社会公共图书馆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运而生。在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学校内部并没有单独设立图书馆,学生借阅图书的需求主要自教师或书商的私人藏书中得到满足,随后出现了同专业学生集体租借、抄借图书的现象。为解决学生日益强烈的借阅图书的需求,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建立之初,大都规模较小,其结构也较为统一,即在长方形的阅览空间中两侧设置书架,中间设置桌椅,用书架自然形成半封闭式的空间,这种集阅览与储藏两项功能为一体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就是传统的“开架阅览”,这种“开架阅览”的方式与近代高校藏书量和学生数量较小的情况相匹配,延续了多个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西方的印刷业、出版业在19世纪之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日益增多的书籍数量使传统的“开架阅览”方式已不再适应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新发展,于是“藏阅分离”的方式取代了“开架阅览”,成为西方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要形式。19世纪的高校图书馆主要划分为藏书、阅览、借出三大区域,以借出图书的服务台为圆点,周围环以阅览区域,外围是藏书书架,方便高校图书馆图书的借阅和管理。虽然从“开架阅览”到“藏阅分离”,高校图书馆已经经历了空间设计上的变革,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真正被重视是在20世纪初,其先行者为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它们对排位不便、空间利用率低的圆形阅览大厅进行了改良,将借出服务区设置在藏书库和阅览区中间,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过程中的重点。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发使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图书馆闭架管理的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关于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学习的新需求,于是国外许多高校开始在信息化的浪潮和自主学习的发展中谋求图书馆的变革,而“模数式设计”则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宠”。“模数式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方式是建立在“藏、阅、借合一”的新兴“开架阅览”的基础之上,以“灵活”为原则,整体建筑采用多柱结构,柱高、楼层高度、每层的荷载程度均相同[5];各个区域中的灯光、通风等室内装饰装修也趋同。这种设计不仅方便图书馆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变动其中的家具摆放位置,同时能够开辟大面积的无障碍空间,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图书数量和阅读者的数量,因此“模数式设计”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普遍空间设计方式。

相比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较为滞后,在19世纪末期,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潮席卷中国,此时我国才开始建设高等教育学校,同时将西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优秀经验引入其中,建设集合藏、阅、借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在体制变革、侵略战争中风雨飘摇,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高校发展几乎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恢复正常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原有藏、阅、借三大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管理职能,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逐渐形成了集藏、阅、借、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闭架管理模式,但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并没有走出近代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与20世纪上半叶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功能相比并没有本质性的变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开始广泛地汲取西方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在整个80年代,我国多次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及图书资料管理的意见和条例,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发展至千余所,总面积近三百万平方米。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改建和管理逐渐走上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稳定的政治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建筑技术为我国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21世纪以来,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灵活”和“高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方便借阅者阅览、借出图书的“开架阅览”融合了信息化的手段而横空出世,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用“藏”“阅”“借”“管”等功能实现了有效整合;同时,通过更加合理的设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借阅环境的改善,符合人体工学的家具、能够满足不同类别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装饰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我国各地各类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之中,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融入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之中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规则重塑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踏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即便如此,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层面的发展程度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还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的阅借、学习需求。对此,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势在必行。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要明确“两大要点”和“四项原则”。所谓“两大要点”是指功能与环境的优化。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教育推进的重要基地,优化功能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首要考虑对象。谈到功能,需要界定的是高校图书馆功能优化中的“功能”并不局限在图书馆运维功能之上,功能并非与美学相对立,而优化功能不仅要提升“藏”“阅”“借”“管”的质量和效率,也要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段而不断丰富图书馆美学意义上的功能,使图书馆在实现基础功能优化的同时具备审美功能,促进图书馆传递文化内涵功能的实现。想要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优化,就要合理地进行空间设计,不断丰富管理服务手段,根据高校类别的不同和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尽量拓宽公共阅览空间的同时保有一定的私密空间,同时加强休闲服务区域的建设,使图书馆在借阅功能之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图书馆的借阅客体已不单单是传统的纸质书籍,电子阅览、网上学习等多种阅读、学习方式被引入其中,这就要求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对各类资料的借阅、分类、整理加以规范。同时要不断丰富包括复印打印、目录检索、信息交流、视频音像在内的现代化服务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多功能化发展。

在优化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进行优化,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积极学习氛围的环境。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缓解肢体疲劳及舒缓负面情绪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优化环境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在优化图书馆环境的过程中引入了生态思维,通过强化“绿色”图书馆建设来提高阅览环境质量。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现代化建筑,与世隔绝的人工环境在阻隔了噪音、保持了温度的同时也隔绝了人与自然的接触,这就导致了许多亚健康的问题,如长期置于室内环境而导致的头痛、恶心、眩晕等,这些肌体的不良反应均会对图书馆中的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尽可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绿色”投入,在选择环保、健康的装饰材料和家具用品的基础上,应适当在墙面装饰的过程中使用绿色或设置绿色植物,绿色不仅能够软化景观,同时还能够缓解视觉疲劳。如浙江大学就在其图书馆的建设中将绿色植物放置在凹入空间中,以起到净化空气、缓解疲劳的作用[6]。

在注重对功能和环境进行优化的同时,我国高校在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坚持“多元”“灵活”“便捷”“亲切”的原则。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多元化空间的建设,如个体学习、集体讨论、网络交流等多元阅览、学习空间,丰富图书馆的职能,方便学生多形式的学习。在“多元”之外,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规则重塑过程中还应坚持“灵活”原则,“灵活”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所有的布设并非一成不变,其中的各个阅览区域要能够根据功能的转变而灵活变动。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生数量的逐渐上涨,图书馆的功能和容量会不断发生变化,灵活的空间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变化,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之路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如果说上述的“灵活”原则是以图书馆为主体,那么“便捷”原则则是以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览的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思考。首先,图书馆的馆藏分布要尽量合理,方便学生的馆内阅读;图书的借还方式及时间要合理,尽可能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享受更大的自由;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置出基本的综合服务区域,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需求从而避免奔波之苦。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空间、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宗旨之一,而亲切感的打造就是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室内装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千馆一貌”的现象,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休闲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悦,营造宁静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近代的初步发展,目前已踏上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回顾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的目的在于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明确未来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所以要在其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在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和功能优化的同时,不断优化环境,为阅览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并尽可能地丰富图书馆的人文内涵,同时注意坚持“多元”“灵活”“便捷”“亲切”的原则,践行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宗旨,协助高校在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深化,在不断提升阅览者阅读、学习质量、效率的同时,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89.

[2]黄世孟.2003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台北:建筑情报出版社,2003:233.

[3]克莱尔·库伯·马库思,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6.

[4]谢宝媛.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配置之研究[M].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0:79.

[5]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78.

[6]李明华,沈季黄,于铁南主编.论图书馆设计:国情与未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301.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