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标修订重构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

2016-11-19刘春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课程目标新教材

刘春文

(标注: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06307):“目标导向作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1年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材增补了写作单元,把写作部分独立出来,既脱离了综合性学习,又与阅读并列。当然不是完全独立,每一个写作专题都与阅读专题保持一致。相对于以前,新教材的写作要求更加明确了,但是阅读与写作两者如何有效建构?写作该如何有效导引?三个写作实践小专题如何体现层递性?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为此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一、新教材写作板块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实效性有待考证

新教材新增的写作板块,在实际实施中,一线师生的反响到底如何?为此,笔者于2014年9月—2015年11月,在绍兴市越城区160多名语文教师及相应的开课班级的学生中进行现场调查,现将相关情况统计如下——

1.各学段新增写作专题板块不很熟悉,对课标修订变化关注度不够。

从抽查情况来看,不同年段及不同对象对新教材中的写作专题板块熟悉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从数据分析,即使七年级的师生,虽然已经接触新教材,但对这个写作板块还是很陌生。八年级的师生对新教材的写作板块熟悉度最高,最不熟悉是九年级的师生。关于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关于写作修订的变化,50%以上的教师只是“有点知道”。

2.师生对写作板块设计的编排颇有争议,具体操作的实效性有待考证。

新教材的写作板块设计是否合理?大部分师生认为“还可以”,也有一些师生选择了“不知道”。新增的写作板块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吗?关于这个问题,从抽查的数据分析,学生的信任度明显优于教师,但教师的认可度竟然是九年级的教师明显高于七八年级教师。

3.教师难以具体区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缺少作文目标的撰写意识。

课程目标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涵盖面是全方位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从抽测的数据分析看,教师没有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概念,学生更难以知晓。

4.作文实践大多提倡课内兼顾其他的形式,写作板块提供题目趋向选做。

在选项“新教材的写作板块放在什么时候进行”的抽测中。抽查的数据分析显示,81.0%的八年级学生选择了“课外”,而教师选课外的只有18.6%,这个链条是明显脱节的。

二、对接写作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板块内容亟待重构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所提出实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初中阶段写作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结合每单元的写作版块制定合适的课时目标。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实践建构。

以七上第二单元的写作板块“说真话,抒真情”为载体。指定课时目标,寻找典型的例子及片段,链接素材,结合具体的例子实施,同时通过展示,组成相关的作文专题,探索出具体实践建构——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实践建构

2.“写作要力求有创意”实践导图。

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老师会让你找出你自己或同桌的闪光点在何处,而这些闪光点正是作文创新的关键所在。回想一下,看自己作文或看别人作文时,往往会发现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确实有创意,你首先翻开自己或同桌的作文看的是什么?

生:开头或结尾。

师:哪些开头或结尾,你感觉是好的。

生1: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语句比较吸引人。

生2:能突出主题,开头简短,快速收尾。

师:有创意的作文能直奔主题,还有让你能感觉有新意的作文吗?

生:有些感人的部分,能触动心灵的地方,如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师:对,有创新的文章是独特的,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如扶一个人时会碰到伤口,有创意就不去碰那伤口,而在旁边扶。

师:所以,在写有个性的文章时,其实要展示该人物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想法。我们在学八年级的前两个单元的文章时,可以在每篇课文旁边注上本篇文章创新点在哪里、我可以学习它什么。回去以后做一下这个作业。接下来聊最后一个话题,你觉得章凤老师这堂微课给你哪些启示,或者说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生1:我觉得写作时要挑选角度,形式要多样,多采用寓言、童话来写文章。

生2:巧拟题目,遐想构思独特的话就属于创新。

师:一堂课不要求学太多,当你的作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思选材有了内涵,你的作文才会有创新。

2014年10月15日,越城区开展“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写作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对接之“写作力求有创意”研讨活动。皋埠镇中的章凤老师和成章中学的徐建峰老师展示了一堂微课和写作教学课。其中,章凤老师执教的《作文创新技巧速成法》,从理论上阐述了作文如何用最快速和方法来创新,很有指导意义。以上是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微课和作文如何创新”的精彩互动。我们可以建构“写作要力求有创意”实践导图:形式新——主旨深——构思妙——选材好。

3.“写作要有文体感”序列建构。

课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强调“根据不同年段落实文体知识,同时,也落实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练习要求。”对初中生的写作应该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这些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几个“要素”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构7-9年级的一个合理的文体训练序列。下面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尝试来构建一个年段文体训练序列:

4.“注重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具体操作。

考虑不同的目的与对象,结合七上第三单元的写作板块“文从字顺”;七下第二单元的写作板块“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七下第五单元的写作板块“勤于修改”具体落实。注重写作过程,把握写作的几个环节;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文从字顺;学会修改。尝试建构“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实践示意图:

独立审题→独立构思→独立谋篇→独立修改→再度成文

以课标为总纲,借助新教材的写作板块,积极开展两者的对接研究,在熟悉课程目标的同时,借助课时目标有效落实,当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并融合在一起了。

三、尝试构建“一主四副”写作系统,整合新教材三大板块

依据课标及教材的编排要求,努力做好每学期六次或七次整篇作文训练,构建写作教材的主系统。在此基础上,同时构建四个副系统:与生活结合的系统,与阅读结合的系统,与口语交际结合的系统,与综合性学习结合的系统。值得关注的是,写作从综合性学习当中剥离出来,而口语交际也退出了课本。课本一旦没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那么平时我们以什么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写作专题、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这三者如何有机整合?笔者为此进行积极尝试——

1.与生活结合的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微课教学设计中“感受生活(提升)”环节:

①尝试由面到点思考法(见右图)。

②范文:朱自清《春》。

A.审视生活(前提)

B.观察生活(基础)

2.与阅读结合的系统。

第一,此套教材中有大量课后小作文,打通读写,让课堂直接与生活对接。领会教材读写结合的编辑意图,专项落实课文后面的小作文训练。在具体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尤其要由浅入深,以期逐步提高。

第二,用好教材中的例文作为练笔素材,参考《美国语文》做好“作品累积”。参照“点子库”与“微型写作课”加以落实。附表:

3.与口语交际结合的系统。

新修定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写作专题”板块。写作从综合性学习当中剥离出来,原来的综合性学习就变得更加纯粹。篇幅变小的同时,目标、任务也更加显豁,不再提示写作的任务,尤其是口语交际在新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写作板块,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并将教材中的三个有关“说话”的知识卡片渗透在整合的相应板块中落实。

小学、初中阶段坚持先说后写,不仅减少写作的难度,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而且发挥说话的长处,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此外,有助于作文吸收新鲜、活泼的口语,使作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4.与综合性学习结合的系统。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材新增了六个写作板块,主要以写作知识及应用文撰写穿插进行,在写作实践中不乏活动的设置。保留下来的三个综合性学习,均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并设置了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及文体的落实。尝试整合写作板块及综合性学习资源,在活动中建构写作系统。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综合性学习有语言创作类、材料整理类、图文转化类、活动参与类等类别。开设微课,从综合性学习的“语言创作类”出发,学习如何进行语言创作,着重点为“开场白”“导游词”的训练。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其他三类活动的实践,整体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探索写作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架构目标的点与面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以写作客体为主,着力于写作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现在应该转变为以写作主体为主,着力于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的完美结合。当然,坚持写作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结合,绝不是忽视写作知识技能。写作知识技能是制约写作教材的三大要素之一。以2016年修订版七年级上册部本教材为例,探索教材编排写作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分别从教材、单元板块、知识技能、训练目标入手研究——

课程目标线与面

本册板块应以“素材——情感——语言——章法——思维”为训练的线索,结合下面的点,共同构成本册写作这个面。

课时目标落实点

从课程目标线与面,到课时目标落实点,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写作面,以此类推,我们继续梳理其他几册,来探索写作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标中评价建议,从写作的目标、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三个维度来探索一套适合本地域的作文评价体系。

总之,推行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从写作的课程目标到课时目标的探索,以及写作的具体内容,到作文训练的逻辑体系,探索绿色合理的作文评价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作文学与教的过程及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极大地推动作文教学的发展,给作文教学带来蓬勃生机。接下来着手的“初中生名著阅读与灵性写作的对接研究”是对其中相关概念的进一步实践与完善。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312000)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课程目标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