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

2016-11-18杨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市民化常州新型城镇化

杨燕

摘 要 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常州地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政府对培训认识不足导致专门管理部门的缺乏,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直接影响培训积极性,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结果有待认可源自过程监管与评价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需要通过出台政策法规、建立专门管理部门、宣传培训作用效果来营造培训良好氛围;通过培训内容、方式、师资队伍、评价办法的完善建构培训完整体系;通过加大政府、企业、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常州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48-07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题。为了准确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现状,2015年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国统字[2015]59号),在城镇地域范围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如果说,我国前一阶段的城镇化是创造了2.7亿农民工的城镇化,那么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先应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这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1]。

目前,受户籍制度、社会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除了外在因素,农民工自身缺乏一定的市民化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指取得城市户籍、享有城市居民相应的权利,更重要的是知识素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文化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是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课题组在江苏省常州市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以期通过对培训现状、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职业教育培训策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过程

为了更客观、全面了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探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措施,2016年4月至6月,课题组对常州市市区(钟楼区、天宁区、新北区、武进区)的农民工、社区教育中心、企业管理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课题组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农民工市民化与职业教育培训情况调查(农民工问卷)”,二是“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管理者问卷)”。课题组深入企业内部对农民工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4份。其中,参与调查的农民工男、女比例分别为55.11%、44.89%;80后(27~36岁)、90后(26岁以下)比例分别为35.4%、29.2%;来自江苏省内、外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71.9%、28.1%。“农民工问卷”共设计了23个选择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管理者问卷”共设计了13个选择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收回有效问卷66份,其中,企业、社区教育中心、职业学校管理者比例分别为57.58%、19.7%、9.09%。对于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运用在线统计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现状分析

为了更全面了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课题组分别从培训意愿、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意愿分析

1.农民工培训意愿总体偏低

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是否强烈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强烈的培训意愿能够促使农民工主动关注培训信息,增强培训的主动性。调查发现,认为培训“非常有必要”的农民工占16.79%,“有必要”的占36.86%,“没必要”的占16.06%,“非常没必要”的占3.65%,还有26.64%的农民工对培训持无所谓态度。高达47.45%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市民化培训,30.29%的农民工只接受过一次培训。由此可见,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意愿总体不高,约一半农民工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或很少接受过培训。

2.农民工培训意愿存在年龄差异:27~46岁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培训

调查显示,年龄段在“27~36”的农民工认为培训“非常有必要”“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21.25%、40.00%,“37~46”的农民工这一比例分别为20.00%、47.27%,见表1,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农民工。由此可见,农民工培训意愿存在年龄差异,27~46岁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培训。这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工随着进城务工年数的增加,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强烈,更能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工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为更好融入城市增加砝码。

3.农民工培训意愿与学历密切相关: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农民工更能意识到培训重要性

调查显示,68.85%学历为“高中、中专、技校”的农民工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接受培训,持这样观点的“大专”学历农民工比例更是高达81.82%,见表2,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农民工。53.57%“小学及以下”与41.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对接受培训持“无所谓”态度。由此可见,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农民工更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接受培训的意愿更强。这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农民工本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同时又需要得到提高,所以更希望得到培训。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知识储备较少,学习能力相对不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本身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各方面知识能力都相对较强,他们对培训的要求相对较高,普通的培训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小学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对培训并不抱有太大期望。

(二)经费分析

1.经费投入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调查显示,农民工培训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资助”的比例分别为33.33%、40.91%、60.61%,见表3。21.21%的单位培训经费“完全能够满足需要”,59.09%“基本能够满足需要”,19.7%“严重不足”,见表4。由此可见,农民工培训经费绝大部分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小部分单位存在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

2.不同单位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存在差异:社区教育中心与公益组织培训经费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政府部门,如劳动局等”“社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高校”用于组织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经费完全或基本能够满足需要。38.46%的“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与50%的“公益组织”表示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见表5。由此可见,不同单位用于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经费情况存在差异,社区教育中心与公益组织培训经费有待提高。

(三)内容分析

1.农民工培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调查显示,各单位开展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丰富,包括职业技能、科普常识、投资理财、法律知识、文明礼仪、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创业知识、休闲娱乐、计算机网络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基本满足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其中,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科普常识、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开设率较高,分别为80.3%、42.42%、40.91%、37.88%、31.82%,见表6。

2.农民工培训内容供求相对平衡,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最受欢迎,创业知识逐渐成为新的需求方向

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科普常识”“文明礼仪”“创业知识”,比例分别为65.69%、41.24%、38.69%、36.5%、31.75%,见表7。这些培训内容正好也是各单位开设相对较多的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培训内容供求相对平衡。其中,农民工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度最高,因为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晋升空间,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为扎根城市、市民化奠定基础。在就业的过程中,农民工往往会遇到各种法律上的问题,因此法律知识也颇受农民工欢迎。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再满足于打工者的身份,他们更希望将来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创业知识逐渐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新的需求方向。

(四)形式分析

1.农民工培训形式多样,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知识讲座、发放学习手册居多

调查显示,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多样,主要有课堂教学、网络远程教学、自学、录像教学、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知识讲座、有奖竞答、入户宣传、文艺汇演、外出参观、电影播放、发放学习手册等。其中,培训单位最常用的是“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知识讲座”“发放学习”,比例分别为63.64%、43.94%、40.91%、37.88%,见表8。这几种培训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单次受训人数可以达到很多,培训成本少,这也许是其运用较多的主要原因。

2.农民工培训形式供求略有偏颇,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形式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农民工对“课堂教学”“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知识讲座”“网络远程教学”培训形式偏爱程度较高,比例分别为48.54%、45.26%、27.37%、25.55%,见表9。通过比较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希望通过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的培训形式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而这种培训方式只有少数培训单位运用得较多,比例仅为24.24%,与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略有差距。培训单位常用的录像教学方式并不太受农民工欢迎,只有16.06%的农民工喜欢这种培训方式。

(五)师资分析

1.农民工培训专兼职教师数量总体不足

调查显示,培训单位专职教师数量为“0人”“1~3人”“4~6人”“7~10人”“10人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27%、50%、12.12%、3.03%、7.58%,见表10,兼职教师数量为“0~5人”“6~10人”“11~20人”“21~30人”“30人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6.67%、19.7%、3.03%、1.52%、9.09%,见表11。可以看出,50%的培训单位专职教师数量仅为1~3人,27.27%没有专职培训教师,86.37%拥有10人以内的兼职教师。总体来看,农民工培训专兼职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培训需要。

2.当地政府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影响师资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培训“非常重视,积极主动”的专职教师数量为“0人”“1~3人”“4~6人”“7~10人”“10人以上”的比例为3.23%、64.52%、19.35%、0、12.90%,选择“比较被动”的此比例为48.15%、33.33%、7.41%、7.41%、3.70%,选择“敷衍了事”的比例为50.00%、50.00%、0、0、0,见表12。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培训“非常重视,积极主动”的兼职教师数量为“0~5人”“6~10人”“11~20人”“21~30人”“30人以上”的比例为48.39%、32.26%、6.45%、3.23%、9.68%,选择“比较被动”的比例为81.48%、7.41%、0、0、11.11%,选择“敷衍了事”的比例为87.50%、12.50%、0、0、0,见表13。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重视程度对师资队伍建设有重要影响,重视程度越大,教师数量多的可能性越大,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三、主要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培训认识不足导致专门管理部门缺乏

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涉及的单位较广,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工会、妇联、社会培训机构、公益组织等,但缺乏一个专门管理部门。在接受调查的各培训单位管理者中,有54.55%认为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专门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管理部门”,专门管理部门的缺乏是政府对培训认识不足的重要体现。虽然不同的培训主体有着不同的培训优势,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规划,较易出现培训对象重合、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的现象。专门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管理部门的建立有利于政府统筹管理,明确各主体责任,互通培训信息,互用培训资源,减少培训经费的浪费,为提高培训效率提供保障。

(二)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直接影响培训积极性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49.27%是初中学历,10.22%是小学及以下学历,他们对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积极性。40.91%的培训单位管理者认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48.48%认为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培训意愿与学历密切相关,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培训。可是,绝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认识能力不足,这是导致培训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因此,想要激发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必须对症下药,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培训宣传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等。

(三)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培训质量提升

调查显示,虽然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总体上满足需要,但还是有19.7%的培训单位管理者认为其单位培训经费严重不足,30.3%认为经费投入不足是培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将严重制约培训质量的提升。培训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不管是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培训形式创新,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离不开经费保障。调查发现,只有25.76%的培训单位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用于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完全充分,28.79%表示很少甚至没有相应设备或场地,农民工喜爱的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形式运用率只有24.24%,还有16.67%的培训单位无相应培训教材、讲义或学习材料。加大经费投入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培训结果有待认可源自过程监管与评价的缺陷

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农民工培训要加强过程监管,严格结业考核,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地方培训单位在落实时还是存在严重缺陷。33.33%的培训单位管理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得不到社会认可与信誉度不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培训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培训资金的使用、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形式的运用、培训对象的参与情况等方面。培训结果的评价除了对培训对象学习成果的评定,还包括对培训单位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过程监管与评价的缺陷极易导致培训单位资金使用不到位、培训积极性不高、创新培训模式动力不足,同时还会导致农民工质疑培训质量与培训结果的有效性,降低培训意愿。

四、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氛围

1.出台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政策法规,宏观保障培训实施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但是专门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政策较少,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更是缺乏。为了营造良好氛围,政府应出台专门的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政策法规,宏观保障培训实施,明确培训主体与职责,规范培训经费发放与使用,提高培训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政府应将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激励培训单位进行培训,比如对积极参与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单位给予更多的财政补贴与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资助[2]。对于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农民工市民化培训职责的单位,政府应减少培训补贴。

2.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培训专门管理部门,明确权利与职责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培训方案,监管培训实施进度与效果,这有利于打破各培训单位之间的管理壁垒,消除多头领导、沟通不畅的局面。同时,也能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培训效率。该专门管理部门的人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工会、妇联等参与培训的单位代表,这样才能更全面掌握各单位的培训现状、培训资源情况,为管理部门的全面统筹提供基础。该管理部门有调动与分配培训资源、评估与奖惩各培训单位、分配培训经费的权利,同时也有编制每年培训计划、做好每年的培训资金预算、对培训进行指导与总结的职责。

3.宣传农民工市民化培训作用效果,激发农民工培训积极性

应加大农民工市民化培训作用效果的宣传力度,激发更多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榜样的力量,让农民工意识到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带来的“福利”。一是可以通过社区、企业、培训单位宣传栏中光荣榜的作用,介绍接受培训后获得巨大利益的农民工典型。二是可以通过邀请受训农民工展示培训后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让更多农民工直观看到培训带来的好处,激发参与培训的热情[3]。此外,还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宣传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重要意义,让农民工随时了解培训动态,并逐步认识到接受培训是提高其立足城市资本、成为市民、获得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完整体系

1.基于农民工实际需要,设置多样化培训内容

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需要,才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主动参与到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行列中。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众多,应基于农民工的实际需要,设置多样化培训课程与内容。首先,满足农民工“增加职业技能”的需要,安排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训。调查显示,64.6%的农民工希望培训对自己的最大改变与收获是增加职业技能。高达66.06%的农民工没有职业资格证书,20.8%只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看出农民工对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着迫切需要。其次,满足农民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需要,安排科普常识、投资理财、城市文明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农民工的见识越多,视野越开阔,越有利于其融入城市。再次,满足农民工“提高学历、文凭”的需要,设置学历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工文凭低,37.23%表示需要提高学历、文凭。最后,满足农民工“创业”的需要,设置创业知识方面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事业追求,更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文明礼仪、人际沟通、心理知识、计算机知识等也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变换培训方式

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涉及面较广,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较大。因此,培训方式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灵活变换。从培训对象来看,年轻的农民工对网络远程教学、自学、发放学习手册的培训方式接受能力较年老的农民工更强;学历低的农民工更偏爱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学历高的农民工对网络远程教学、自学、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外出参观的培训方式更感兴趣。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技能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合运用课堂教学结合下企业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的培训方式;科普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可采用有奖竞答的形式,增加培训的趣味性;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等知识可采用知识讲座、发送学习手册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案例使农民工获得相应知识;文明礼仪、休闲娱乐等可采用文艺汇演、电影播放等形式,让农民工在观看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3.集合多方师资力量,优化稳定师资队伍

调查发现,不管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满足培训需要。应集合多方师资力量,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优化稳定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同时,要加强市场需求研究,及时补充和培养具备相应知识背景和培训技能的师资,以满足培训需求[4]。首先,可以吸纳企业中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训教师,他们拥有精湛娴熟的职业技能、先进的工艺技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农民工提高技能的需要。企业中的管理层也可以充实到培训教师队伍中,他们的创业经历以及管理知识可以为部分农民工创业提供帮助。其次,职业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教师也应参与到农民工市民化培训中来,学校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培训中应承担一定责任。教师在给农民工进行培训时要注意不能完全照搬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要以农民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可以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教师、公益组织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作为教师共同充实到培训教师队伍中。

4.重视过程监督与考核,建立科学评价办法

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存在重形式轻考核的情况,培训经费的使用缺乏严格监督,培训效果也缺少评估。因此,要重视培训的过程监督与考核,建立科学评价办法,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应加强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对每次培训所需经费的预算、审批、报销、结算等程序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其次,应加强培训过程的检查。包括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手段的运用、培训教师的聘请、培训地点的选择、培训对象的召集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再次,应加强培训结果的考核认定。农民工在接受培训后,培训单位应给予及时的考核认定。最后,应加强对培训单位培训效果的评价。每次培训结束后,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农民工进行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农民工对培训的收获、评价和意见,最终对培训情况给予科学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与单位评优评先挂钩。

(三)建立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置专项培训经费。对经费的使用实行全面监管,做好统筹规划、专款专用。明确培训经费申请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单位基础信息、经费申请、批示与使用情况的数据库,加大培训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与效率。

2.强化企业责任

企业是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受益者,农民工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市民化培训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远不能满足需要,还需强化企业责任感,让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分摊培训成本。企业应树立对农民工员工实行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强化企业培训责任。每年应根据单位收益情况与农民工员工实际需求,做好培训预算,设置专项培训经费,有计划组织农民工员工的培训。对于做得较好的企业,政府应做好宣传,并在培训补贴、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以提高更多企业投入农民工市民化培训的积极性。

3.鼓励社会资金注入

调动社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金注入农民工市民化培训领域,作为培训经费的重要补充,以有效缓解培训经费不足的情况。公益组织的捐助、社会机构的投资、慈善机构的捐赠、个人的捐赠、公益基金的投入都是社会资金的重要来源,政府应努力探索这些培训经费来源的有效路径,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农民工市民化应是“十三五”时期工作重点[N].人民政协报,2016-1-7.

[2]李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训体系构建新思考[J].人民论坛,2015(2):169-171.

[3]詹华山.市民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5):8-12.

[4]高伟洪.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教育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1-67.

猜你喜欢

市民化常州新型城镇化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