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和尊重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是当务之急

2016-11-17胡长平

资源再生 2016年6期
关键词:消费量有色金属消费

文 / 胡长平

把握和尊重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是当务之急

文 / 胡长平

编者按: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面对诸多迷茫的今天,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究竟应当怎么办?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应当怎样认识当前和今后中国所处的大环境,又如何,这是急需大家深入探究的重大问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重金属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长平先生长期从事有色金属行业的产业研究工作,他的一些观点和报告一直受到业内关注。最近他在有关媒体上发表的这篇报告,从多个方面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我们同他进行了交流,想在再生资源领域里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并寻找新常态下的新思路。

本刊在此转发,并做了适当的删节。

前言

自2002 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012万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以来,产量和消费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0 年以来,在占世界有色金属总量95% 以上的铜铝铅锌四大品种中,我国产量和消费量整体上已占到全球的40%左右,累积消费量巨大。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已经结束了弥补历史欠账式的高增长期,新消费领域的消费增长难以弥补由于技术进步与替代材料使传统消费领域消费的快速下降;随着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我国有色金属整体消费正在进入类似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出现的“震荡下行期”,但因基数庞大而存在断崖式下跌风险;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方式正在逐步进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趋同的新常态。

面对今后一个时期更为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把握和尊重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是当务之急。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总序开宗明义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从小到大,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我国一举成为生产、消费均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就具体发展历程而言,有几个重要节点回顾如下:

20世纪60年代,为了处理原凡口铅锌矿产出的铅锌精矿,首次采用英国帝国熔炼公司密闭鼓风炉炼铅锌专利技术(简称ISP工艺),建设了原韶关冶炼厂,为我国铅锌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9年1月,原贵州铝厂与原日本轻金属公司签订8万吨铝电解工厂合同,同年11月27日至30日原抚顺铝厂23台135kA预焙阳极电解槽系列工业试验一次通电成功并投产,开启了我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江西铜业公司基地的建设,特别是贵溪冶炼厂引进的第一座采用闪速熔炼技术的铜冶炼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铜工业一次科学技术的重点突破。

这几个关键节点实际发挥了“抓中间(冶炼)、促两头(采选、加工)”的事半功倍作用,对推动整个有色金属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量、消费量巨大,但不可持续

跟踪分析2000 年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为137.11万吨,是美国180.3万吨的76%,仅占全球总量的9.27%,或占除中国外世界前9 个生产国(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赞比亚、印度、德国、韩国、波兰)总产量的15.54%;到2014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已达到764.91万吨,是美国108.57 万吨的7 倍,占世界总产量的34.03%,或占除中国以外世界前9 个生产国(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刚果民主、赞比亚、德国、韩国)合计总产量的77.47%。

2000 年我国精炼铜消费量为188.25 万吨,仅为美国297.9 万吨的63%,占世界总产量的12.46%,或占除中国外世界前9 个消费国或地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台湾)总消费量的22.15% ;到2014 年,我国精炼铜消费量已达到945 万吨,是美国184.1 万吨的5.13 倍,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1.29%,是除中国外世界前9 个消费国或地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台湾、土耳其、印度)合计总量的1.28 倍。

追踪分析电解铝(原铝)、精炼铅和精炼锌等行业相关数据,不仅与精炼铜工业具有相似性,而且发现进入21 世纪,特别是2010 年以来,扣除中国因素,世界铜铝铅锌的生产和消费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

假设2016 年至2025 年,我国连续10 年精炼铜消费量保持在2014 年的近1000 万吨/ 年,将累积消费1 亿吨精炼铜。往哪里细分1 亿吨精炼铜的具体消费领域和形态?值得大家深思和推敲。铝、铅、锌也存在类似问题。

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存在“腰斩”的可能

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存在“腰斩”的可能并非危言耸听。

查阅相关年份《中国有色金属年鉴》数据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精炼铜消费自2004年达到320.03万吨峰值以来,整体上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4年只有184.1万吨,降幅已达到42.47%;精炼铝(包括电解铝或原铝)消费自2006年达到615万吨峰值以来,2014年只有525.01万吨,降幅已接近15%(若与2009年的387.62万吨比,则降幅为36.97%);精炼锌消费自2000年达到134.8万吨峰值以来,2014年已下降到96.2万吨,降幅已接近30%;只有精炼铅消费相对稳定在140万~170万吨之间。

以精炼锌为例,2000年我国精炼锌消费量为135万吨,同美国的134.8万吨基本相当,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18%,或除中国外世界前9个消费国或地区(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比利时、巴西、意大利、中国台湾)合计总量的30.57%。

2014年我国精炼锌消费量已达到635万吨,是美国96.2万吨的6.6倍,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6.25%,是除中国外世界前9个消费国或地区(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中国台湾、巴西)合计总量的1.46倍。

假设,到2025年我国单位GDP精炼锌消费强度达到2014年除中国外世界前9个消费国或地区平均水平,届时我国精炼锌消费量同2014年相比,就存在“腰斩”的可能。

任何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将对有色金属的传统消费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光缆的广泛使用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极大压缩了铜轴电缆应用空间。

我们要特别重视“互联网+”发展可能对我国有色金属消费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和分析。“互联网+”将大幅提高现有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装备闲置等而发生的有色金属消费。

我国有色金属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无法被取代

我国现在是、将来是,甚至永远是世界有色金属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这既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由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虽然秉赋较差,但仍较丰富和具有综合利用价值;中国民众勤奋钻研,具有不畏艰难,力争“自给自足”的良好品格;即使在2014 年生产和消费基数上“腰斩”,未来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规模仍然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取代的。

有色金属价格仍有下跌空间

全球范围内的供应过剩,必然会最大限度地挤压以往的虚高成本和利润,这是抢占有限市场份额的客观需要,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国际石油价格的“跌跌不休”、国内电解铝行业的持续困境,这些都是现实的例证,要引以为戒。

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下跌,也会进一步降低有色金属的生产成本。众所周知,电价降1 分、电解铝生产成本至少降低140 元/ 吨。在未来一个时期,由于我国是世界有色金属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且无法被取代,中国全社会有色金属“平均生产成本、人民币汇率和税率”将成为全球有色金属市场定价的基准。

“去库存、降成本”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压低“全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和“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痛苦过程。直接体现是逐步降低亏损企业亏损额,压缩盈利企业的相对盈利空间。

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业是重金属污染产生的源头之一

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指的是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铅首当其冲。汞还是列入统计范围的“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之一,汞、镉、铬和类金属砷通常与铜、铝(铝土矿)、铅锌矿产资源共生伴生。汞是矿产铅锌的主要副产物、类金属砷是矿产铜的主要副产物。

从2006 年10 月开始,各级普查机构从环保、农业系统及有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和业务骨干,组成有57 万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普查队伍,对157.6万家工业源、289.9 万家农业源、144.6 万家生活源和4790 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规模空前的入户登记、调查、核实,获得各类污染源第一手环境污染数据11 亿个……

在此基础上,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兼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组织有关专家,主编了《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上、中、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年9 月公开出版发行)。相关数据显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业不仅是主要重金属污染源,也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

2011 年国务院批复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五大行业,列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行业。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有色金属既具有不可或缺性,又随着技术进步和替代的不断深入,具有单位产品用量越来越少、累积可循环使用量越来越多的特点。不仅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离不开有色金属,国家安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也离不开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具有优越的循环利用特性。在循环利用过程中,除有少量的夹带和烧损外,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且物理化学性能十分稳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比原生金属生产要小很多。

相关资料显示,2001~2011 年间,国外再生铅产量占铅总产量的比例已由58.7% 提高到71.1% ;原生铅(矿产铅)产量则由223.4 万吨下降到155.9 万吨,不及当年我国原生铅产量324.4 万吨的一半。2013 年我国再生精炼铜、铝和精炼铅产量同美国当年消费量相当。

具有“毒”性。一方面绝大多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都同“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共伴生,生产过程中会无意产生和排放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使用过量或不当,均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食物链,给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伤害。欧盟已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如“R EACH 法规”)来规范和限制有色金属的使用。

具有良好的可运输性和一定的金融衍生属性。有色金属价值高、密度大(体积小),具有不腐蚀等特性,是国际化大宗标准产品,非常便于长距离运输(流动性好)。虽然“布里森”国际金融体系已瓦解长达40 年,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黄金的金融属性已逐步回归,有色金属特别是铜、铝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趋于活跃。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有色金属累积消费量的增加和供应逐渐宽裕,其战略价值越来越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供应,主要依靠循环利用来满足,并长期维持总量基本不变;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拥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已成为有色金属的主要生产国,矿产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脱节现象明显。

“去产能”的核心是要禁止任何形式的新增产能

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什么?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中央企业巨大的话语权与其比较竞争力不匹配的具体表现。中央“八项规定”实行后高档餐饮业产能过剩又是如何缓解的?值得大家思考。

客观事实表明,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哪个竞争性行业改革开放越彻底、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全行业所占比例越小,那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就越小,反之亦然。

因此,“去产能”必须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切入点,努力实现“禁、退、减”并举。要结合实际创新原沈阳冶炼厂、上海冶炼厂等企业关闭破产模式,要有当年“去纺织产能”的勇气和决心,严格执法,有效清除“僵尸企业”。

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新增、特别是新建冶炼产能。电解铝产能之所以严重过剩,主要原因是未能禁止住新建产能,其它行业不能重蹈覆辙。

目前再生铜、铅行业生产经营之所以也很困难,主要原因是违背产业发展规律,在没有建立有效原料保障渠道的前提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借口、急功近利地大规模发展冶炼产能,从而造成难以下咽的恶果。

在当前“去产能”、“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环保搬迁是没有前途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难寻先例。一是会形成新的污染源;二是很难做到搬迁同步,往往是搬而不迁,将使产能阶段性过剩雪上加霜;三是由于实施搬迁过程需要巨大投入,即使搬迁成功也没有比较竞争力。

要尊重和把握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吸取我国在新疆大规模建设电解铝,产能却“转而不移”的深刻教训,严防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名义,在有关国家新上有色金属冶炼项目,加剧全球范围内的冶炼产能过剩。

“去库存”是否包括去外汇储备

虽然,人民币入篮(SDR)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正式运行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转化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有利条件,但日益频繁和严重扩大的雾霾、不断增加的巨大外汇储备仍被认为是制约我国人民“幸福生活获得感”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有色金属供应的逐渐宽松,不仅为我国多渠道保障战略供应安全提供了诸多选项,也使以前立足国内需求和低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投入的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比较竞争力逐步丧失。

以2015 年12 月21 ~25 日LME 三个月期铜收盘价4690美元/ 吨、期铝收盘1540.5 美元/ 吨、期铅收盘1744 美元/ 吨和锌1549 美元/ 吨测算,我国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多种方式适时收储2014 年世界第二有色金属消费大国美国消费的184.1 万吨铜、525.01 万吨铝、167.1 万吨铅和96.2 万吨锌,也只能将200 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转化为不足1000 万吨的有色金属实物储备,这比储备石油会方便安全得多,也可更多元地保障我国能源和有色金属供应战略安全,对现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来说可谓“九牛一毛”。

这一假设即使部分实施,也将对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骨干生产企业务必加以研究和密切关注。

确保矿产资源供应战略安全

有色金属工业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其矿业无疑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守有色金属矿业生态文明建设红线和矿产资源供应战略安全不动摇,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由于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先天不足,加上其它人为因素干扰,目前总体上有色金属矿业正在经受国际市场价格震荡下跌、资源品位逐年下降、劳动力和环保成本刚性攀升等多重挤压,迫切需要国家全方位扶持其实现绿色高效循环开发利用。

一旦我国有色金属矿业短期内出现全面崩溃,不仅会影响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建设进程,而且会使数百万已依靠矿业脱贫的“老少边穷”地区人员重新致贫。我们无法承受!

我国有色金属矿业整体上是缺铜少镍,铜、镍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巩固国内铜镍矿产资源开发,适当压缩铅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既有利于保持我国有色金属矿业持续稳定运行,又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有色金属产业协调发展。

我国已累积消费的大量有色金属正逐步进入循环利用期,大力发展城市矿山事业,可以起到扩大就业、保护环境、从源头上减轻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一石三鸟”作用。

国家应该抓住当前机遇,尽可能多收储铟、镓等共生、伴生稀有、稀散金属。一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进入以循环利用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模式,现在是负担的铟、镓等就会成稀缺资源。

“没有垮掉的行业,只有垮掉的企业”。众多企业家应牢固树立“稳运行就是保生存”的观念,认真总结和吸取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投资国内外有色金属项目的经验教训,努力把握和尊重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律,看紧钱袋子。

要尽一切努力做好全行业“好日子渐行渐远,苦日子刚刚开始”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R

Grasping and respecting the law of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is urgent priority

猜你喜欢

消费量有色金属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韩国电企2月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8.5%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40年消费流变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新消费ABC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有色金属设计 欢迎刊登广告
N2015083 中国铜铝消费量料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