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6-11-16张晓贞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完全性小儿护理

张晓贞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TAPVC患儿18例,对其采取术前常规护理,术后衔接性护理及预防性护理,总结本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果 术后患儿并发肺部感染4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并发肺出血2例,应用东莨菪碱改善微循环、调整呼吸机使用后好转;所有患儿在精心治疗及优质护理后,均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结论 合理的护理方法可显著提高本病的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小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02

TAPVC是一种较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情严重且复杂,严重的可威胁患儿生命[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TAPVC矫治术的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控制也越来越好,同时手术年龄趋于低龄化,这就对临床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近年来收治的TAPVC患儿18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本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旨在提高该类患儿术后治愈率,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TAPVC患儿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 d~12岁,平均年龄(2.8±1.3)岁。患儿体格发育较正常同龄儿瘦小,体重3.2~52 kg,平均体重(10.9±2.5)kg。本组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绀,哭闹时口唇青紫加重并伴有呼吸困难。合并房间隔缺损1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伴发热(体温40.1℃)1例。本组患儿住院前均行X线平片,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重。所有患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确定分型。其中心上型9例,心内型5例,心下型3例,混合

型1例。

1.2 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TAPVC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目的是将异位的肺静脉回路至左心房。具体方法为切开或扩大房间隔缺损,横行切开左心房后壁,左侧达右心耳,并在相位位置纵行切开共干。将两处切口吻合并修补缺损处,结扎垂直静脉。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同时结扎动脉导管。

2 结 果

术后患儿并发肺部感染4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并发肺出血2例,经应用东莨菪碱改善微循环、调整呼吸机加强呼吸道管理后好转;患儿在精心治疗及优质护理后18例,均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

3 护理方法

3.1 术前护理

本组所有患儿术前均给予不同流率氧气,控制牛奶摄入量以避免心脏负荷过重,心功能较差患儿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剂。对于肺部感染患儿遵医嘱给予抗炎药物治疗,并定期拍背祛痰。对于伴有梗阻的患儿,尤其是心下型患儿,考虑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并急诊手术。术前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时纠正心功能,防止缺氧发作,遵医嘱做好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

3.2 术后护理

3.2.1 衔接手术护理

术后第一时间做好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的交接班工作,详细掌握术中情况。了解患儿术式及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掌握患儿一般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心律等情况。对于术中患儿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掌握,了解心肌阻断时间、转机时间和转机后血钾及尿量[2]。转入病房后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包括①心率:术后让患儿保持比较快的心率是TAPVC术后护理的要点,因为本病矫治术采用血管间吻合,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吻合口继发性狭窄,让血管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吻合口。②血压:TAPVC矫治术属于难度大的心脏手术,手术时间一般较长,而且患儿年龄小、血容量相对成人少。这就容易导致术后患儿血压不稳定,变化很快[3]。因此应通过血压监测密切注意患儿血压变化,术后遵医嘱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控制血压,将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③扩血管:为防止手术部位及末梢血管狭窄,在术后遵医嘱应用有效的扩血管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当肺动脉压接近体循环动脉血压时,及时给患儿前列腺素E1以减少血管内皮素的生成,增加血流量,减轻右心负荷,同时防止血小板凝聚。

3.2.2 预防性护理

①预防低心排:低心排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是导致术后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的心排出量按每平方米面积计算,当心指数降低且有周围血管收缩,出现组织灌注不足的现象,称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简称低心排。对于低心排的预防性护理,主要是维持合适的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具体方法是在患儿术后持续监测其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和肺动脉压。根据患儿病情的变化遵医嘱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硝普钠等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用东莨菪碱改善微循环。②预防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可继发于心脏病术后,是由于肺血管和肺实质病变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增高。对于肺动脉高压的预防,主要为术后早期静脉泵入前列腺素E1以降低肺动脉压力。选择合理的呼吸机参数,适当延长呼吸机应用,使患儿吸收较高浓度的氧气,充分镇静并及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③预防术后感染:运用呼吸机时要积极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报道[4]称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到位、不规范亦可导致医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等[5]。因此护理人员在行呼吸机置管操作、气管内吸痰等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及无菌操作规范。

4 讨 论

TAPVC是一种先天性心血管异位,指在胚胎发育控制过程中,肺静脉没有和肺静脉原基链接,而与内脏静脉连接,导致一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开口在右心房,或通过腔静脉系统,再注入右心房。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常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或其他心血管异位。肺静脉异位引流病理生理为两种,即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本病病情复杂且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应及时对症,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术后应在患儿的基础护理、衔接性护理及预防性护理上做到规范操作、方法得当,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医生并对症处理。结合本组研究,合理有效护理方法可显著提高本病的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浦 凯,魏菊云,张媛媛.3个月龄患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9-11,14.

[2] 王承乐,陈 玲,张文龙.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6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34-35.

[3] 苏惠芬,郭红革.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71-72.

[4] 蒋朝阳,韩丕显,陈贵和,等.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1,10(2):132.

[5] 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7.

本文编辑:鲁守琴

猜你喜欢

完全性小儿护理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术前鼻-牙槽突矫治器对完全性唇腭裂婴儿修复效果的影响探究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完全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