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构建真善美的初中语文课堂

2016-11-14鄢锦灵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外貌张老师情感

鄢锦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0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解题能力的培养,也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对心智未成熟的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不断关注他们的认知规律、兴致情趣、心理需求等,通过精妙的语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构建真善美的语文课堂,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成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好公民。

一、融入求真理念,尝生活之真

初中语文课堂要教会学生求真知识、做真学问,从真实中情境体验真实情感,关注自己的周围生活,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才会对写作有兴趣,才会更愿意写作、更热爱写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如以下是笔者在《让人物在你笔端下鲜活之外貌描写》作文教学中的课堂实录片断:

师:我们在小学时,有写过很多人,写作离不开人,写人通常刻画一个人,刻画一个人什么呢?

生:外貌、心理、神态、语言、动作。

师:通过这五种来刻画人物,我们笔下的人物就栩栩如生,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一个——外貌描写。之前老师布置大家完成课任老师的外貌描写,选择了几篇,大家猜猜是谁?如果能猜得出来,就说明这个作者写得好,写得棒,写得成功,如果猜不出来,那他可能就存在某一点的缺陷。

(教师展出学生对科任老师进行的外貌描写的文章。)

学生作品1: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

学生答案有张老师、地理老师、语文老师。

师:这个答案不统一,这说明这个描写好像跟很多老师相似,也就是说它存在的大众脸,大家看过去都差不多,显然他没有抓住老师最关键的特征来写。

学生作品2:她有一双深邃的眼睛,饱含着深情。深红色的眼镜,显得更加博学。弯弯的柳眉,高挺的鼻粱,精致的脸蛋,一头低低的马尾。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两条缝,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淡淡的腼腆,颇有大家闺秀风范,常穿着一条深蓝色的裙子。

生1:我觉得是张老师,张老师经常都是穿碎花裙。

生2:是张老师,因为她都是扎着低低的马尾。

生3:是张老师,她笑的时候,嘴唇会微微上扬。

(显示答案,投影出张老师照片。)

师:大家猜对了,这个作者是成功的作者,他把一位老师写的这么美,而且很真实。大家都来看一看这个作者,他在写张老师的时候,抓住她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外貌。

师:外貌什么?

生:五官。

师:嘴角、眼睛、眉毛,还有最主要的是抓住了她的眼镜。确实,张老师就像这位同学所写的一样很美,她外表上给人感觉很美,大家真正接触进去还会发现她非常的博学。

学生作品3:他有着一双明亮透彻的眼睛,眼神里透露着智慧,高挺的鼻梁跟外国人有几番相似,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他总是西装革履,有着教师的威严,那双手,脉络清晰可见,手指十分修长,眉毛浓密粗黑,跟月牙儿颇有相似,脚踩一双闪亮得不像话的皮鞋,“哒、哒、哒”的声音中突出了他的稳重。

生:李老师。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西装革履,李老师总是这样子的。

生2:高挺的鼻子,脚踩一双闪亮得不像话的皮鞋。

师:通过这个描写,一个帅气笔挺、稳重的男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

(展示李老师照片)

根据这个同学的描写:鼻子高挺,跟外国人很像,还有就是能说会道的嘴巴,短发,以及手指都出来了,说明这位同学观察的太细心了。看看这个作者是谁,掌声鼓励一下。刚才写的大众脸,大众脸缺的是什么,两个作者写得成功,又是抓住了什么呢?

生:主要特征。

师:作者抓住了所要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说刚才张老师的眼镜、碎花裙及嘴角上扬,李老师的鼻子、衣着等等,所以这些描写都构成了外貌描写,描写一个人必须要抓住他的主要特征,否则人家就不知道你写的是谁了。这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外貌描写,也是必须掌握的第一个方法。

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从自身的心灵体会出发,对耳濡目染的身边最亲近的老师的外貌进行刻画,真实体验到外貌描写的方法。用朴实的真人真情,真实再现学生内心体验,很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实展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二、融入崇善理念,品生命之善

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性灵、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具备的优势。现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的阐释生命意义、处世之哲理。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这些凝结着作者生命体验的文章,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教材中的人物发生情感共鸣,产生爱憎、善恶的态度,领悟作品中健康高尚的品质,要激励学生与人、社会、自然为善,启迪和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如学习《乡愁》一文时,学生最难得的就是心灵感化,笔者先让学生用闽南话朗诵体验乡愁,之后引导:乡愁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但是徐光中先生却用非常形象的东西,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表达出来了。他只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把自己心里几十年对家乡大陆的思念,一股脑儿地写出来。它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在台湾的那么多的老兵,有时候朗读这首诗,不禁泪流满面。之后通过再次朗诵,引领学生品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能起到震撼人心、感染学生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可找准文章中的情感切入点,通过对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使学生对祖国文学的音韵美更深的体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那种情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沁入学生肺腑,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融入唯美理念,展意境之美

唯美是通过自然、生活、艺术之美,引领学生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美,从而影响学生情感,陶冶其情操,健全完善其人格。如《再别康桥》这堂课,笔者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展示“金柳、艳影、彩虹、青荇、云彩、星辉、夕阳、青草”等等诸多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让学生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以下是课堂实录节选:

节选1:她的意境美,美在情与景的交融。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的意象,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的美感。诗歌很注意词藻的色彩感,多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潭中倒影的“彩虹”、水底软泥上的“青荇”,以及“云彩”“星辉”“夕阳”“青草”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节选2:飘逸的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而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多么欢喜,多么使人眷恋啊!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这又是何等的情景交融啊!

节选3:“彩虹似的梦”,象征作者回忆中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梦幻般美好的回忆,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沉淀在作者灵魂的最深处。是啊,重回康桥,再临母校,面对依旧多情的康河,面对依旧妩媚的垂柳,面对这样的景,这样的情,聪明的你应该知道作者的心潮该是多么的激荡和留恋啊。

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想象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感知诗中所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与惜别之情,情感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情景交融,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更好地实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借助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教材、正确引导,发挥语文学科教育育人的优势,促使他们对生活、社会、人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求真、向善、唯美滋润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外貌张老师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张老师喝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