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新闻报道的基层侧重点

2016-11-12张家梁

活力 2016年8期
关键词:侧重点互联网+互联网

张家梁

[摘 要]经李克强总理倡议,“互联网+”作为了一项国家战略,从上到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反响。尤其在县域基层各项行动如火如荼,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更是传播广泛。然而在报道中不难发现,大江南北做法相似,报道雷同。是基础“互联+”发展的创新不足,还是记者报道的选点太窄呢?可能两者都有,但从新闻报道方面来说,应该抓住契机深深挖掘“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内涵,从推动别经济更落后的县域社会、文化、政治等的文明现代化的角度多样采写新闻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县域新闻;侧重点

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同时均衡推进社会、文化、政治进步。这种进步在目前的中国来看,基本面很不均衡,在小城市以及更低水平的县城、乡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状况堪称落后,距离现代化尚有很大距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社会扁平化,基于这种理念来报道理解和推动“互联网+“的理念,借助互联网能力,拉近发达城市和落后城镇间的时空距离与发展观念距离,同时避免小城镇再走先经济后社会、文化、政治的老路,走一条真正的惠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均衡发展、齐头并进的新闻道路。首先起步于对所在基层地区定位的理解。

一、萝北县域发展定位

在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国家行动大背景下,讨论萝北拥抱“互联网+”的发展思路,首先不能脱离现有基本面。

1.边境小城

萝北背靠小兴安岭,东依黑龙江,黑土广布,农田广阔,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双优。

2.人文小城

知青文化、抗联文化、拓荒文化、清金文化、俄犹文化和土著文化交相辉映,为小镇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基础。

3.乐业小城

农林产业有根基,工业有拓展,口岸商贸物流持续活跃,充分满足地域内居民就业需求,并能持续提供一定的就业容量。

4.落后小城

(1)经济落后看法需调整

在发展方面,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文化和政治治理方面,都与发达城镇存在巨大差距。各方面的差距是不同的,经济方面不能以经济总量和单纯的人均数值去比较,而应当以本地的生活消费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去比较,县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群众高质量生活为宗旨,只要超过这个线就算达标,在之后的发展中只是为了好中更好,而不必刻意最求增长的高水平。

(2)社会组织结构不全是长病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以行政架构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体系建立并运行良好,但这个体系向下只到乡镇,乡镇以下没有正式政府机构,以自治的形式或者政府外派机构的形式在管理。现在基本是悬空状态,虽然有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但是也仅仅是行政设置的官化组织,与个体居民没有接地气的血脉联系,仅仅起到为正式行政机构做补充的作用。农村情况则更糟糕,不仅没有正式的政府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也更缺乏,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公共服务的,虽然每一个村都有自治性的村委会,但同社区和居委会类似,空转悬置现象严重。

(3)文化生活贫乏是重病

当今的中国是以政治中心为核心的一元文化组织形式,远离政治中心的小城、边城、乡村是几乎不会被中心文化圈辐射到的,以致成为文化真空。而原本小城、乡村的本地文化,又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而被遗忘,本地精英被大城市吸引离开又缺少文化领袖。这样没有文化灵魂的居所,很难养育精神昂扬有思想的民众。没有这样的民众,就没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就是市民精神的集合,没有市民精神就没有城市精神,没有城市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生机勃勃的现代城市。

二、“互联网+“的萝北新闻报道启示

在上述的轮廓上,以拥抱“互联网+”为契机,萝北的新闻报道重点除了“互联网+”原本直接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的铺展和与实体产业结合的经济领域的报道外,更应该重点报道在县域社会组织与地区文化发展上+互联网的助力、融入互联网2.0精神的社会现象。

1.“互联网+”精神下的城乡一体报道

以“互联网+”的精神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在足够的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后,把每一个城市作为周边乡村的社会组织主节点,向周围乡村伸出社会组织的网络,将乡村的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和公共管理需要,统一纳入到中心城镇的统一思考当中,在建设服务网络的时候和互联网的覆盖一样,不论强弱,无盲点覆盖,然后讨论适合的具体覆盖形式。那么报道的侧重就应该选择,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网络化建设的现象,诸如金融、文教、法律服务网络入乡村等等。

2.“互联网+”精神启发下的乡土文化报道

不可把互联网+农村文化,单纯从技术上理解为依赖互联网建设农村文化,那农村的文化可能就要变成宅文化了,包括集体宅或者个体宅而已。这类报道首先可以侧重,农村借助互联网获取符合当下农村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结合村民生活特点本土化为村民文化活动的现象;其次是侧重报道借助互联网的学习、包容精神以年轻人为中心,在农村打破隔绝、打破传统思想限制、打破狭隘观念束缚的现象。此类现象将农村原有血缘文化、土著文化与网络上的现代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结合,是典型的“互联网+”精神影响的代表。

拥抱“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如果从整体概念考量,如果真的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进步反应发生的催化剂,从长远计,更应当把这种人心、人性、社会、组织、文化的互联网时代进步报道作为侧重,尤其是占据了社会盘面较大面积的小城,更应当思考整体的“互联网+”报道,以免偏颇。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8):12-13.

[2]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2-53.□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侧重点互联网+互联网
Online learning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