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屏上“竹林七贤”

2016-11-12王家年

金融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阮咸刘伶山涛

王家年

笔者在一次拍卖会预展上见到一件清乾隆时期竹雕“竹林七贤”图砚屏,砚屏分两部分,屏呈长方形,木框内以竹雕“竹林七贤”。采用浮雕、镂雕等技法,凸显出山高云绕,竹林茂盛。七贤于林中行乐。最为彰显工艺高超的是中上部镂刻根根修竹之后,二贤清谈其中,精细之极。以红木为座,镂刻草叶纹,为文房之器,这件竹林七贤图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并对它释读和理解。

“竹林七贤”指三国时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七人是玄学的代表人物,虽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肇事于魏晋的“竹林七贤”的隐逸生活,山中独立的小世界,形成了完美的背景。一群人散淡地居住在云台缘,纵酒狂歌,反对礼法,补满了隐士形象狂放的一面。自由、独立不羁,从此成为山中生活的关键词。酒精也好、茶叶也好,包括黄老之学与诗歌,都是逃避尘世的工具,同时追寻随心所欲的自由世界。

人们隐居山林的理由多多:商山四皓式的居危图安、叔齐伯夷式的不事二朝、介子推式的乐平守清、范蠡式的功成身退,或者魏晋六朝隐士的任情恣性、王孟式的玄诗隐逸派……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话流传了千百年的时间,被历代文人志士奉为人生信条。“隐逸”是一种态度,是一个低调的注解,与高度、与气度相关,被赋予因坚持信仰而自我放逐的含义。哲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巍峨与水的宽厚,传递出不得志而独善其身的儒生情怀。

一种“诗意栖居”,不指向车马喧闹的城市,在于幽静的山水间。古往今来的隐士们将隐逸山居生活演绎为一种高洁的传统,并为后世之人上升到理想的高度。汗牛充栋的山居诗文,或抒发仁者的乐趣,或于淡泊的意境中感悟禅意,入世或出世,或儒或道或佛,殊途同归,最终在人们心中指引出一条通往山间小屋的道路。

貌似闲散的隐逸山居生活,在纵深处隐藏着创造性的活力,它直接催生或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宋元时期的隐士多半都当过官,明清时期的山人多为艺术家。他们退让、避世的态度,愤世嫉俗的孤傲品格,将自己的才华和人文情趣借助于工匠之手,聊写胸中郁郁寡欢之气,借助花木紫砂,实现艺术生命的价值,因那器物之中浸透着更为深广的人文情怀。

如张岱和朱耷这样的隐士,在政治上失意,而于艺术中新生。他们为“采薇”的山中生活增添了传奇和诗意的色彩。隐逸山居不仅是政治的避难所,更是哲思生发地和艺术能量场。他们喝茶、读诗经、吟诗作赋,或与友人酬唱,从事着看似恬淡其实创造活力十足的艺术活动。艺术元素和交际功能,使得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

猜你喜欢

阮咸刘伶山涛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阮咸之流变及启示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风流入弦,花月无缺
请酒不醉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刘伶戒酒
跟小猪干杯
刘伶是怎样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