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图像解读(人教版)

2016-11-09徐达红

地理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节约资源人类

徐达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2013新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概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学生对我国自然概况的了解,同时也为后两节“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学习打下基础,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利用不尽合理等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状,树立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且还特别说明:“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地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可见本节重点有两点:一是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是在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教育。

图(表)文并茂、活动丰富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其中文字部分是教科书的核心内容,图表则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本节涉及示意图5组、阅读材料2篇、活动设计2个。每组图文都有其自身地位和功能,既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突出重难点,并且在知识运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对地理教材图像进行全局把握和分类,可对教材图像进行深入挖掘,进行适当的补充或弱化,使教材图像功能实现最大化,以期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之目的。

二、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资源用得完吗”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两部分内容。教材内容突出两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区别以及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和使用现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三、图像解读

1.图2、图3——过程演化,突出特征,强化对比

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社会性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用;自然属性则强调自然资源来源于大自然的特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在短期内可更新、再生或再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则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如煤炭、石油和铁矿等。此两类资源的主要差别在于一定时间过程的可逆与不可逆,形成、恢复与循环过程的差异。

图2“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通过呈现“收割水稻→种植绿肥作物→绿肥犁入农田”这一过程,达到对土地资源循环使用的目的,说明土地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继而可为人类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肥力保障,以维系人类生存发展。图3“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通过呈现漫长时期生物能在特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演化形成煤炭这一过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在人类历史时期的不可逆性,虽然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财富,但却是用一点少一点。

教学中,建议除了逐图提取信息明确特征外,还可将两组图中关键信息进行对比,如关键词“来年春天”和“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可循环使用”和“用一点少一点”。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区别的理解。

2.图4——圆桌会议,突出研讨,强化实效

图4“保障资源供给的讨论”对应本节第二个框题“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可通过“地大物博”说明中国自然资源丰富,通过“人口大国的国情”说明人均占有量低。教材还设置了一小段文字材料,列出中国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名,教学中可转文字为数字表格更为直观地呈现出这一特征,同时还可以拓展相关的其它资源类型(如表1)。

由此,进一步明确“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的资源背景。结合我国经济和人口发展导致资源需求不断上升的现状,不难得出我国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供给问题。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阅读材料“石油进口大国”,辅以拓展图5“1993—2015年中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变化走势图(单位:百万吨)”,说明保障资源供给问题的严峻形势。

通过一系列图(表)文引出保障资源供给这一主要问题,但教学重点还在于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措施。图4“保障资源供给的讨论”形式是圆桌会议,图中主要展示讨论成果,如一些具体措施“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培养节约能源意识”、“改进和提高利用率”等。在细节处理上,图中还有未表达出的一些具体意见和措施,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圆桌会议这种讨论形式议事不议人,不分上下尊卑,与会者一律平等,共同协商,教师可参考此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各抒己见,形成共识,以完善资源保障的措施。

3.图6、图7——案例设计,突出应用,强化认知

教学活动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利用活动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教材中设计了众多活动,每一活动都有其设计意图和教学实际作用,能达到使教学目标不断完善之目的。本节内容设置两个活动,都与前文教材主题相呼应,突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对已有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能通过活动拓展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关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给保障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保障供给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和调动公众参与意识,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1)图6——生活案例中的资源利用问题。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需珍惜和节约。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图6“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举例”涉及“空荡荡的饮用水货架”、“渔民渔获中见大鱼”等生活案例,直接点明主旨:合理则使其循环可再生,反之导致枯竭。图片运用中,可采用一连串递进式提问法:“图中反映的是哪两种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既然是可再生,为何还会出现图示情况?”→“图中反映了哪些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通过图文资料和教材文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最后总结:合理则持续,反之则枯竭。

(2)图7——公众参与节约和保护资源。公众参与是环境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的有力措施,是推动环保工作进步的重要手段。公众参与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现实的资源节约和保护上并不难,只是举手之劳。图7“节约和保护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列举“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用或少用贺卡”三种公众参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具体措施。此案例的选取特别生活化,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这些具体行为无处不在,能切身体会到。这样呈现不仅能起到良好的环境教育作用,还能唤起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为,做到文明节约,绿色环保。教学中可以我国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在图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图中所列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还需对该主题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完善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可操作的环保措施。该活动教学可设置成预留作业,让学生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成板报或主题班会,让公众参与、全民参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节约资源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我给资源分分类
节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谁变成了人类?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