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的聚落”图表解析(湘教版)

2016-11-09朱中建

地理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土楼文化遗产景观

朱中建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中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课程标准的表述是: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根据这三条标准教材安排了两大框题,三大问题,即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详细地呈现了聚落的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教材共提供了17幅景观图片、4幅城市演变的地图,共21幅图表资料,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把握好这些图片,教会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准确把握这些图像、图表中蕴藏的地理知识。

一、从聚落形态中提取有用信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与联系(图1)

1.城市景观图片有用信息的提取

城市景观图片中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聚落与乡村的区别去认识和分析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具体来说,应从房屋密度、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人文景观方面去引导学生,在3幅景观图片中,城市景观呈现的是高楼林立,房屋密度很大,交通纵横、绿化面积小等景象。为了进一步解读城市景观图片包含的地理信息,教师还可以配备商店多、医院和学校众多、人口稠密,有大型的商场和娱乐中心,教育条件好、信息畅通、物质文化和娱乐都很丰富的城市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城市聚落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技巧: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2.集镇景观图片有用信息的提取

集镇景观图片中包含的图表信息主要是房屋密集程度小于城市,房屋的高度比城市房屋高度低,少高层建筑,主要以比较矮小的房屋连片分布,附近有茂密的植被、山坡和河流等自然景观,交通比较方便,有学校、医院、车站和数目大小不等的商店,人口较集中,但少于城市人口,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纽带和过渡地区,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也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我国现阶段也把它归结到乡村范畴。

教学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众多的乡镇、集镇的相关资料,用于对城市、乡村的比较,为讲述和学习城市的发展打下基础。

3.乡村景观图片有用信息的提取

乡村景观图片中可以解读的信息主要是建筑房屋分散、矮小,常伴有农田和畜牧业养殖,植被茂盛,地形相对城市和集镇复杂,交通滞后,道路零散,人口分布相对城市和集镇稀疏,没有医院、学校和大型的商店、娱乐设施,聚落景观主要以农舍为主,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教学技巧:教师可以让农村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体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乡村特点,列举带有典型乡村特色的素材让学生分析,尤其是分析乡村与集镇的区别与联系。

在讲述完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以后,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图2的6幅图片呈现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6幅图分别从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和犯罪率上升6个方面,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予以呈现,除了这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还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关爱生命。

教材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讲述乡村到城市的演变过程,教材中P62左侧4幅景观图片直观地再现了由乡村到城市景观的变化,而右侧4幅地图不但说明了由乡村发展为城市,还将其发展的原因也呈现出来,以问题方式说明乡村→城镇→城市→都市的发展,配以地图不但呈现出城市的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聚落在景观上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加深对城乡景观差异的认识,同时又能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与聚落发展和演变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能够了解河流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入海口容易发展成为比较大的城市。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我国哪些大城市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实例,以资料、图片、视频和学生上网查找等方式来说明城市的发展和分布,进而为进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找到突破口。

二、从现实生活中看聚落的来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许多聚落分布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和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二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三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屋顶坡度与建筑的关系、墙壁的厚度与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这部分知识,教材呈现了2幅景观图片(图3),这2幅图片的地理信息:一是东南亚传统民居景观图,从图中看到高大而茂盛的树木,可以推知聚落所处的环境为热带地区,从建筑物结构自身位置来看,它以“高脚楼”的形式立于水面,东南亚的民居多为“高脚屋”,墙体较为单薄,门窗较大,屋顶坡度较陡,多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这主要与东南亚雨水多、气温高、潮湿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竹木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有关。另一幅是北非民居。北非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屋,门窗较小、墙体较厚,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主要是与北非降水稀少、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的干旱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石材丰富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教学技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提供图片或者材料,让学生讲故事、举例子、述说亲身经历等实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北非的地理环境,学生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北非的地理环境,播放视频和展示北非气候环境下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列举其它地方特色的建筑方式来丰富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寒冷地区风力强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利于保护建筑物。湿热地区雨水多、潮湿、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便于通风,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利于排水,可以保持屋内干爽等特点。

三、从欣赏中升华情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这部分知识的引入,教师重点展示教材中所列举的文化遗产,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也可以展示世界各地和我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史实资料(有引人注目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遗产的欣赏,也有世界文化遗产惨遭破坏等),让学生边欣赏,边讨论,最后让学生评价,激发学生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

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采用的是以文字介绍我国和世界众多的文化遗产及其意义,再加以福建土楼景观图片(图4)配合说明。图4中福建土楼图片隐含信息可追述到土楼建设的古环境,历史上闽西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匪患械斗多发,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迁徙到这里后,为了便于群居以及抵御匪患,结合当时中原汉族建筑而创造出土楼这种奇特建筑,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坚固性、防御性、艺术性;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圆楼都由两三圈组成,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御敌的作用,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因而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教材以阅读方式(介绍埃及政府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活动形式(一是目前人们多到土楼导致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二是以不同的观点做选择)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目前的现状和怎样保护等问题。▲

猜你喜欢

土楼文化遗产景观
“美味”的土楼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Tough Nut to Crack
“红美人”的故事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