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2016-11-07张瑜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化

张瑜

摘    要: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空间和时间的延伸,更是家庭教育的补充。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少年儿童最终要回归社会,实现社会化。社区教育是少年儿童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构建良好的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有力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现衔接才能有效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社区教育    社会化

一、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社会学家在20世纪初期,把“社区”一词引入中国,即把“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教育部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在社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社区全体人员为教育对象,充分挖掘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在国外,对社区教育的称呼各不相同,但是其内涵和目的都存在相似性。例如,在美国,将其称为“社区教育”,并建立社区学院,致力于全面素质的提高;日本将其称为“社会教育”,大力修建社区图书馆等全民性教育活动场所;北欧将其称为“民众教育”,借助民众学校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推动民众素质的提高[2]。

社区是少年儿童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逗留最长的场所,其每日生活都会接触社区,而社区周边的环境及其他人文建设都会对思想意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年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审视当前的社区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当然,社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民性的,本研究所要关注的社区教育特指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社区教育。通过对J省T市的178名10~13岁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社区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类型单一。主要体现在很多社区教育的硬件都以成人为主,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并不多。比如,社区运动场所多以成人运动器材、健身房为主,并不适合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类型单一,以课业辅导为主的社区教育对少年儿童并没有较大吸引力。二是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教育性机构配备不全,更新滞后。社区图书馆、文化宫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大多数少年儿童反映其社区并未配备图书馆,部分少年儿童反映社区图书馆的图书比较陈旧,内容以成人书刊杂志为主。三是社区活动场所变为商业性收费场所。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通常是公益性的,但经费有限,并且需要进行维护和更新,与有限的经费造成冲突。因此,很多社区都把活动场所变为商业性,以维持正常运行。四是社区教育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及管理人员,更缺乏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大多数少年儿童表示,社区并没有太多活动,记忆最深的是春节时写对联,送对联活动。根据与社区管理处的访谈得知,很多社区并没有专业的教育人员与管理人员,大多数教育性活动都是与学校或者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合作。

从以上现状可以得出: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存在设施不完善、教育类型单一、教育场所管理不规范、教育人员不专业等问题。社区是少年儿童与社会联结的重要桥梁,更是少年儿童体验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不完善会强烈影响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严重会导致少年儿童对社会的不正确认知。因而,完善社区教育,构建有效的社区教育刻不容缓。

二、构建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者J.R哈里斯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他认为,社会文化的传递不是个体间的传递,而是群体间及群体内部的传递[3]。该理论强调,少年儿童群体有利于少年儿童接受群体的规范、信仰及价值观,当儿童将自我身份定位为群体成员时,他们会通过同化、异化、比较、顺应等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社区教育形式之一就是群体性的教育,对群体成员的组织过程及活动过程也就是组织成员对群体认同、产生归属感的过程。同时,营造健康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以隐性的形式实现对成员的身心实施影响也是实现群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不通过“刺激—反应”这一过程进行学习,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就可以完成学习。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顾名思义,直接强化就是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以达到教育目的;替代强化就是学习者根据自我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是受表扬还是惩罚增强或者减弱自身类似行为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自我评价,是通过自我肯定施以奖励或者自我批评施以惩罚的方式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在班杜拉看来,学习者的知识习得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产生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做出的政治行为与反应是其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内部心理机制与认知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构建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法律保障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实施

以美国为例,《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0)、《全美服务信任法案》(1993)要求在全美实行服务性学习,也就是要求中小学生以课题研究形式到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学习、思考并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以法律形式确立道德实践的经典例子。对于我国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而言,应该以法律形式强制性将社区教育纳入少年儿童基础教育中,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实施及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地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要求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4]。但是,并没有列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因此部分地区有可能存在形式主义现象,这就导致少年儿童社区教育依然无法落实。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少年儿童社区教育正常运行

社区教育是社会福利性行为,是塑造国家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少年儿童社区教育决不能商业化,更不能停滞化。社区教育的正常运行需要经费,这就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与扶持。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其中提出了有关“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方案:以政府拨款、社会筹款、单位出资、个人捐助的方式,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双向管制,多形式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故政府应该抓住社区教育的契机,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年儿童社区教育,塑造良好形象,帮助少年儿童国家人格的塑造。

(三)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教育生态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6]。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肩负着使其社会化、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责任。人的发展最终是要回归社会的。笔者不认为与社会隔离的少年儿童可以在其完成所谓的学业后,毫无违和地步入社会。少年儿童在学校接受大部分学习任务,如果回到家庭和社区不能实现学校学习的有效衔接,一方面会造成学校学习效果的减弱,另一方面会造成少年儿童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因而,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联结,使其真正成为一体。同样的,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支持的社区教育体系将会更加完整。进一步说,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支持下的社区教育不仅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同时起到对成人的教育,以此促进全员共同成长。

(四)多方联结——提高少年儿童社区教育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全国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硕士点,这对少年儿童社区教育是一大支持。从事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实践经验较多,但是缺乏理论指导。而高校研究者通过大量理论学习,已掌握一定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方式与方法,他们亟须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与学习。两方面的有效结合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而且有利于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有益于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科学化,进一步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也可以通过聘请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共青团、党组织、企业等团体的先进个人加入少年儿童社区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实践,从而扩大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维度,真正实现少年儿童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实现社会化过程。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空间和时间的延伸,更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社区教育是少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更是少年儿童塑造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不管是社区教育的隐性形式还是显性形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发展及政治行为。因而,构建有效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必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其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教育评论研究所,2010.

[2][5].段晶晶.少先队社区教育的现状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vol17:48-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Z].2015-07-24.

[6][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

猜你喜欢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浅谈少年儿童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