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2016-11-07朱海涛尹燕涛秦悦悦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朱海涛,尹燕涛,秦悦悦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朱海涛,尹燕涛,秦悦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创新。重庆科技学院目前正处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期,各个学科要服从学校战略发展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调整了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由于高校急剧扩招,造成体育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的体育教学模式包括:“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分层型”体育教学模式、“三自主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等。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同时结合重庆科技学院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实际情况,学校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努力探索出符合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方法

选取重庆科技学院2015—2016学年大一4个班级、大二5个班级共35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体育课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任课教师以及上课时间的选课方式,每个班级由学校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在选取的9个班级中,大一的4个班级为实验组,大二的5个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组166人,对照组192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庆科技学院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通过引进师资、调整教学大纲、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完善相关的体育场地等措施,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三自主型”体育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日趋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三自主型”选课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由于大部分项目师资有限,未实施分层教学,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学生得到了专业的体育指导和监督,到大三、大四时,由于没有监督考核机制,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下降;(3)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外体育锻炼,缺乏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4)现有的体育课采取的是一学期一选课、一学期一学分、一学期一评。

(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

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以改革学校体育为重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等工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依据。还提出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重点突出“学生体育锻炼以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教师教学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考核评定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质健康课程纳入体育课成绩评定”4个改革原则,使其更具规范性、科学性,更符合“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产物,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对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个人能力有着全面的要求。重庆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的领头羊,学科的教学改革理应围绕学校的转型发展来进行。

针对重庆科技学院“三自主型”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革,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1.改革教学形式、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原有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工作开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对现有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2013年开始,调研全国各大高校,借鉴学习其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调整了教学计划,对2015—2016学年新进校的大一学生进行改革试点。

学校由原来的一学期一选课、一学期一学分、一学期一评的体育教学模式调整为一年一选、一年一学分、一年一评的模式。即:在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课程共计4学分,只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大三、大四没有体育选修课。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选一次课、一学期一学分、一学期评价一次调整为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学生一年选一次课、一年评价一次、一年只有一学分。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但学生必须在达标测试中达到50分及以上,方可获得1学分,否则不能获得该学年的体育学分。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传授以专业课为主,对身体素质及体质测试没有规定具体课时;而新的教学模式除了强调专项学习外,还更加重视身体素质及体质测试,并安排了一定的学时来进行强化。同时,在大一、大二的选修课程上增加了一些时尚的新兴项目,如轮滑球、速滑、体育舞蹈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师资相对充裕的项目上,开始尝试分层教学。

2.改善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既定体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1]。由于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有较大变动,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应有调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综合评定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等。其中,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必须达到50分及以上,方可进行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大三、大四学生只要在达标测试中达到50分及以上,方可获得该学年的体育学分。

3.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课外根据自身情况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锻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生体育兴趣的差异,使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在课外实现最大化,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2]。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体育教学改革将课外锻炼分为4个部分。第一,个人体育锻炼。每学期共计20周,一周至少进行2次课外锻炼,共计40次,每次课外锻炼可以获得0.25分,一学期进行40次及以上的学生便可获得10分;第二,社团活动。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强健体魄的舞台,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充分运用体育知识的实践平台[3]。学生每参加一次社团活动,方可获得1分,参加10次及以上便可获得10分;第三,参加班级、社团及各个二级学院组织的体育比赛,每参加一次可获得2分;第四,校级比赛。每参加一次校级体育比赛,可获得5分。学生只要在以上4个部分累计得到10分,便可获得课外体育锻炼的满分。

(四)实践效果分析

1.学生对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态度与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验组中有86.3%的学生赞成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对照组中有65.5%的学生赞成原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组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满意。原有的一学期一选课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对照组的学生对专项技能的学习。实验组的学生对新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认同,通过一年的学习和相处,老师与学生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更深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锻炼的主动性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一年一选的新教学模式,学生的专项技能以及身体素质均较对照组有较大的提高。

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频度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2门专项技术,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让学生热爱体育,愿意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教学实践调查显示,实行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见表1。由表1看出,实验组中66.2%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活动,对照组中52.6%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活动;实验组中15.0%的学生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体育活动,对照组中21.9%的学生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体育活动。这和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体系有较大关系。新的评价体系中课外体育锻炼占总成绩的10.0%,即10分。新的评价体系中纳入了学生的体质测试,并贯穿于大学4年的学习中,学生为了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由以前的“要我练”变成了现在的“我要练”,有利于养成锻炼的习惯,逐渐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于学生对课外活动态度的转变,导致其参与课外活动的频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见表2。由表2看出,实验组中锻炼2次及以上者占89.8%,而对照组中占33.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3.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对比

2014年国家颁布的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围绕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点进行改革。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测试成绩比较见表3。由表3看出,实验组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率为3.0%,对照组中不及格率为9.4%,实验组学生体质测试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教学改革实践以来,学生的体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表2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测试成绩比较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教学形式、方法上对重庆科技学院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明显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了学生的体质状况,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有正向引导作用,最终形成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张继生,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2]李首一,李书泉,高健,等.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

[3]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编辑:刘姝)

G423.07

A

1673-1999(2016)10-0103-03

朱海涛(1976-),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尹燕涛(1986-),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秦悦悦(1982-),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6-07-19

重庆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1260)。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