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读书人的“七多”体会

2016-11-05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创造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长领悟官员

文/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一个读书人的“七多”体会

文/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多看、多读、多想、多问、多记、多写、多用,方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我六岁半上小学,念初中,读中师,参加工作当小学老师,接着做初中老师、高中老师,现在做省委党校副校长。其间从政为官担任中学校长、州委秘书科长,省委机关处长,市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工作阅历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也无论在什么岗位履职,自己始终都没有忘了购书、读书、品书、教书、写书、荐书、赠书、藏书这八项与书相关的活动。因此,自己常常称自己的半辈子是“八书人生”。正因为如此,自己对读书学习还是有些思考,也有些体会,当然也有不少感悟。想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不一定都对,但确实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

通过读书学习,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必须做到“七个多”——即多看、多读、多想、多问、多记、多写、多用。

一要多看。读书学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博览群书,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多看。既要看经典的书,也要看一般的书,以看经典的书为主;既要看自己专业的书,也要看非专业的书,以看专业的书为主;既要看理论书籍,也要看文学作品,因为自己是理论工作者,所以肯定以看理论书籍为主;既要看文件报纸,也要看网络信息,因为自己是官员,要以看文件报纸为主。一言以蔽之,多看是读书学习的第一要义、第一要务、第一要旨、第一要招,也是第一要害。

二要多读。前面讲的多看书和现在要说的多读书,乍一听是一码事,其实不是一回事。看书主要是用眼睛看,而读书则是既用眼看,还用嘴读出声来。多读是比多看更好的读书学习方式,因为读出声来,除了与看书一样,可以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以外,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这些古训,都是在强调“多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的人多看书读书,是一项不可须臾或缺的重要工作,就是政界、军界、商界的很多杰出人物和成功人士,也是嗜书如命。毛主席曾讲:“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一天不读。”可见,毛主席的多读达到怎样的程度。

我们现在对多读重视不够,所以不少人甚至是学历很高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往往都比较差。中国人学哑巴英语,做题考试可以过关,与人口头交流别别扭扭、困难重重,就是只重视多看、不重视多读的一个严重后果和典型实例。古人学《四书》、《五经》等古典经典是要读出声来的。我们中小生的一门主课是《语文》,语就是语言,就是学习说;文就是文字,就是学习写。现在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家都只重视“文”,不重视“语”,殊不知语文的第一功能是“语”而不是“文”。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的交流工具,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语言不仅远远早于文字,而且语言远远多于文字,很多人不会写字,却会讲话,这就是只会“语”不会“文”。读书学习,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提高表达能力,就必须多读。我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就在办公室大声读书,这种早读的习惯已经坚持了20多年。始终坚持早读,自我感觉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这也是不仅我写的文章喜欢读的人比较多,我作的讲座喜欢听的人也比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多想。孔夫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看多读之后,如果不思考,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就会变成书呆子。多看多读之后,一定要多思考、多琢磨、多钻研。只有经常思考、不断思考、坚持思考,才能把书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把书上死的东西变成自己活的东西,才能真正用书上的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实际本领。现在我们有些人读书学习还算勤奋,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报,也学了不少文件,但是,由于不注意思考,实际的知识素养和本领并不高。我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想写。除了晚上边读边写边想以外,飞机上、汽车里、散步时,我都思考问题、琢磨事情,效果特别好。我的很多文章的腹稿和很多讲课讲座提纲的思路都是在飞机上、汽车里、散步时完成的。

四要多问。多想的结果一般有二:一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了答案,也就是自己把问题想清了、想通了,也就等于自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二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出现了所谓的“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这就需要请教别人、问别人。我们有些人经常说“不耻下问”,这个词我很不喜欢,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下问”,只有“上问”,所谓的“不耻下问”是封建等级思想在作祟。我们有些人老是把厅长问处长、处长问科长、领导问群众当作“不耻下问”,其实,自己不懂去问懂的人都是“上问”,完全不是“下问”。例如,一个处长不懂医学,去问懂医学的科长一个自我保健方面的问题,因为处长的行政职务高于科长,所以我们就把这一问叫做“不耻下问”,其实,虽然处长的行政职务高于科长,但是在医学知识方面科长的知识多于处长、科长的素养高于处长、科长的能耐大于处长,所以这不叫“下问”,而应该叫“上问”。一言以蔽之,世界上只有“上问”,没有“下问”,所谓的“不耻下问”是一个伪命题,不懂的人求教懂的人、不会的人问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上问”,绝对不是“下问”。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学+问”,做学问一要学,二要问。学而不问,不行;问而不学,也不行;不学不问,更不行;只有既学又问,边学边问,学问结合,才能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做成真正的学问。全世界都公认的世界上最勤奋、最聪明、最富有、最神秘的民族犹太人判断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智慧不智慧,主要不是看他能不能回答新问题,而是看他能不能提出新问题,其实就是看他能不能多问、会不会提问。现在我们强调做工作要特别注意问题导向,其实读书学习尤其要注意问题导向。要善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

五要多记。一个人的实际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理论功底,不取决于流量,而只取决于存量。比如说,假设我们大家都读过一遍《三国志》这部历史著作,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流量一样,但是,读了以后,不同人所记住的历史知识、所受到的历史教育、所得到的历史启迪区别很大,这就是大家的知识存量不一样。有些人读了以后记住了很多知识、学到了很多道理,而另一些人却很少,个别的读完就完,跟猴子掰包谷一样,搬一路丢一路,读一路忘一路。读书读到的知识,如果没有记住就还是书上的东西,没有变成自己的学识。读书读到的知识,学习学到的学问,要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储存于自己的大脑里,而要储存于自己的大脑里,就必须记,记一次记不住就记两次,记两次记不住,就记三次,反反复复记忆直至最后真正记住记牢为止,这样书上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学识。

德国著名哲学家狄慈庚曾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重复,就是反复读、反复看、反复记,尤其是一些经典名著,就是要反反复复读、反反复复看、反反复复想、反反复复记。我们有些人特别反对“死记硬背”,极力倡导理解记忆,主观愿望可能是好的,但是客观上无法做到。“不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稍微深入一想,其实不然。记性是悟性的基础,记住是理解的前提。记住的东西多了,领悟的本领也就相应地大了;记住的知识多了,理解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强了。大脑里空空如也,什么都记不得,领悟什么?怎么领悟?什么都记不住,理解什么?怎么理解?没有足够的知识记忆和积累,谋求什么理解,谋求什么领悟,都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徒劳无益,毫无意义,甚至等于痴人说梦。我们每个人的读书学习都是从死记硬背开始的,真正理解是后来的事。能够理解地记忆,当然非常好,但是,很多知识都是在记得以后,在反复重复和不断积累中慢慢领悟和渐渐理解的。我们七八岁、十多岁读中小学时,老师让我们背了很多古诗古文,当时几乎都是似懂非懂,即便懂一点也一般都是字面的意思,真正深刻的领悟和切实的理解都是积累增加、阅历增多的成人以后的事。是不是当时死记硬背是错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当时不死记硬背,你就有可能永远背不得、记不住,也永远理解不了,当然也无从谈起领悟。

少年记的,石上刻字;中年记的,黑板写字;老年记的,水上画字。人趁年轻记忆力好,多学些东西,多记些东西,多死记硬背一些经典,不仅极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多记,是读有所得、学有所成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记住了,记牢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才能在实际运用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应用自如。

六要多写。“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写,读书学习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在多看、多读、多想、多问、多记之后,就会产生很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验,一定要用笔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整理出来,甚至写成文章发表出去,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读书学习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练达,就是理清楚,就是弄明白,就是写下了。多写,不仅可以巩固多看、多读的成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多想、多问、多记的效果,是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有些人长期坚持写日记,这是养成多写的一个很好习惯。我这个人,也写过一段时间日记,后来担任中学校长,既要上课教书,又要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校,实在太忙,每天写日记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想来甚是遗憾,不过我从担任中学校长至今,每年都公开发表10篇以上文章,最多的时候一年曾发表近30篇文章,坚持这样多写,使自己受益匪浅。

现在我们有些人很无知却又很狂妄,经常很随意、很简单地否定官员写书写文章。官员写文章,不是现在才有,自古有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不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且也享誉世界的唐宋八大家,无一例外清一色都是官员,其中有几个官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朝宰相,王安石还两度担任宋朝宰相,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七世纪改革家”,同时他们又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的文章诗词,成了文学大家、文坛巨匠。官员写文章写书,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辛勤笔耕,书写党的伟大功绩,讴歌人民的火热实践,记录时代的前进脉搏,宣传科学的创新理论,传播积极的正面能量,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极力的倡导,而且应该受到有力的支持和大力的表彰。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因此,不会写的要学会写,会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学会精。”写文章应该是官员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官员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不是写文章的官员多了,而是太少了;更不是文章写得好的官员多了,而是太少了。现在只会批文件不会写文章的官员太多。官员尤其是共产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是动脑会想、动嘴会讲、动笔会写、动手会干的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民公仆。如果只会批文件,不会写文章,那么,马克思还能是马克思吗?列宁还能是列宁吗?毛主席还能是毛主席吗?邓小平还能是邓小平吗?当然,与此相反的官员也大有人在,蒋介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出版一本自己的书,叫《中国之命运》;到1956年又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书,叫《苏俄在中国》,无论是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还是到台湾后出版的第二本书,都是根据蒋介石的意思秘书们代笔写的,都不是蒋介石自己动笔写的。这也是一条蒋介石不同于毛泽东、国民党不同于共产党、旧中国不同于新中国的重要区别。

七要多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些都是毛主席的至理名言。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铭记于心、外化为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经典《礼记·中庸》的一句已经渗透到很多中国人骨髓里的警句,就是要求我们在多看、多读、多思、多问、多记之后还要多行、多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资用。

“读圣贤书的目的,内修身于一己,外造福于天下”,无论我们“誉之为贤相”,还是我们“谳之为元凶”,曾国藩的这句话还是说得很有道理的。我们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运用,主要目的就是两条:一就是用于自身,为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是“内修身于一己”;二就是用于工作,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为天下苍生服务,就是“外造福于天下”。

学而不干,等于白学;干而不学,等于瞎干。读书读得很多,却不会用、不能用、不善用,就变成了书呆子。我们领导干部应该有点书卷气,却千万不能有书生气,尤其不能成为书呆子,一定要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养性、学以修身、学以致用。

多看是读书学习的第一要义

猜你喜欢

科长领悟官员
老科长的“刻薄话”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官员晒书榜
科长不在家
处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