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元的艺术理想

2016-11-04陈艳麒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

陈艳麒

摘 要:张元从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工作室学习回国后接任中央美术学院材料工作室,开始了在材料艺术领域卓有成效且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与探索,在绘画语言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他认为,对绘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是基于对绘画本体演化规律的认识和对绘画重要语言关系的认识。工作室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我国材料艺术学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实现了他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绘画语言; 丹培拉; 学术主张; 艺术理想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129-03

The Artistic Ideal of Mr.Zhang Yuan

CHEN Yan-qi(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 300410,China)

Abstract :Zhang Yuan from the Paris Academy of fine arts, Penn Kass studio learning end after returning home, took over the materials studio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gan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and art fruitful and has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painting language. He believes that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 law of painting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aint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language of painting. After nearly tw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tudio has made a unique way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art in our country,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alized his relentless pursuit of artistic ideals.

Key words :painting ianguage; Tempera; academic claims; artistic ideal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1995年,张元怀着人生理想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考察,在此期间赴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7国从事艺术考察,曾在巴黎国际艺术城及法国北方多个城市举办个展联展,作品入选巴黎大皇宫法兰西艺术家沙龙并被法兰西北方美术家协会授予名誉会员。宾卡斯工作室的教学既让他耳目一新,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思考。1997年学成回国后,接任了由潘世勋先生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表现工作室,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材料艺术学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同时也实现了他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

一、“背水一战”

1997年,对于中国材料艺术界是开天辟地的一年,对于张元来说更是难以忘怀,按他的话法是“背水一战”,因为这是他抱着强烈使命感实现艺术理想的始发地。但在这之前,以独立的材料语言为主体的作品还难得一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人文的,事实上此时国际上以材料为主要语言进行创作已经近百年。当然这并不是国内没有需求,而是需要有探索者趟开一条路,在没有“卖相”的艺术领域进行有风险的实践,张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

起步阶段是将材料知识融入油画系本科生的基础教学,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他感觉这不是他对材料艺术的全部理解,也不能完全释放他在材料艺术上所蕴集的能量与激情,更不可能满足他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自此,他开始进行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经过缜密筹备,克服多重困难,在学院和油画系的全力支持下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课程班,开始了长达18年的探索。

张元受教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工作室,但体系的成熟却是在宾卡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受启发于巴黎索邦大学和法国其他名校的材料教学。他立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多重论证,将工作室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材料为文化切入点,确立材料的“语言性”研究,注重对欧洲传统绘画的语言方法、语言关系、语言秩序和艺术材料在绘画中的演变规律、色彩的对应关系、中西方绘画性语言关系的类比研究。对传统、现代、民族三个方面从材料语言发展规律实施全面研究与实验;从艺术思维、审美判断、技术过程全方位调整架上绘画三个最基本要素——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的不同关系的认识和转换;从对绘画技法材料规律的研究转向对材料艺术表现规律、不同语言关系规律的研究。

探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辨析“传统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和“绘画语言关系规律研究”两个不同的概念方面遇到很大的困惑与难题。前者具有传承性,经验性,基础性,是侧重于绘画应用方法的研究实践;后者的研究包含着前者,但这是侧重绘画认识论的研究,具有拓展性传承。二者的核心区别是艺术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以基础带创作,还是以创作促基础。工作室正是在这种困惑和困扰当中不断充实、发展、修正和壮大着自己。

二、对话历史

丹培拉(Tempera)绘画,发端于5世纪的东罗马“拜占庭”,成熟于7世纪,12世纪到达巅峰。无论对于欧洲人还是东方人,丹培拉都是一部深沉而悠长的历史画卷。张元的研究从这里切入,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现状的深刻思考。他崇尚法国评论家弗洛朗斯·德·梅格迪约的理念:“艺术总是作为几个因素组合或碰撞的结果。……从广义上说艺术史也可以称为艺术材料史。”他没有站在“时间序列”“进步论”的立场片面地给予答案,而是在文化秩序混乱而失控失衡的时代,通过对艺术本源、文化源头的探索,理顺本该清晰的文化脉络和艺术传统,找到一个民族应有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气质。

通过对丹培拉深入而有建设性的研究,张元从艺术思维、审美判断、语言规律、材料属性等几个方面归纳出“间接画法”的概念在逻辑上相对应的是我们现在普遍认知的油画“直接画法”。通过与丹培拉的历史对话,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欧洲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和与之对应的语言关系:架上画是欧洲绘画传统的主线——演化进程中绘画的色彩对应不同的绘画体系——传统的绘画艺术演变发展出多维的现当代艺术。这三者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工作室艺术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绘画语言从“间接画法”到“直接画法”与以艺术材料作为绘画的载体的 “传统艺术”演化到以材料作为艺术的主体的 “当代艺术”这两条并行的艺术发展线历经二千余年,其中艺术材料的发展演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在各种材料不断介入的过程中,艺术材料也完成了自身向材料艺术的身份的转换。深入了解艺术史的演变规律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本身加以叙述,而是在于从对艺术史的研究中建立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他把着眼点放在绘画本体语言关系研究上,重组语言秩序的实验,尤其对油画源头丹培拉语言加以研究作为工作室研究的重点,是对话历史的价值所在。

三、理性光辉

2005年张元和赵杨共同推出了力作《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用的结与解》,这本书的主旨是:以艺术材料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脉络,通过材料试验手段对艺术创作介质从化学和物理结构上进行深入分析,新思想的形成艺术和科学知识相结合并在艺术创作中应用,使艺术家在理解和掌握艺术规则的同时,加强对材料规律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对材料语言进行更好的控制。该书纵向上深入探讨了绘画用媒介、绘画用蜡绘画用胶、树脂等材料的物理结构、化学式以及各种配伍方式,深入剖析了绘画用颜料、绘画用漆、材料的毒性与预防等材料的物理及化学特性;横向上并列和对应了诸如:“媒介·多重性·超越诱惑”、隐性元素、能点燃的水、看不见的结构、“秘密武器”、色粉神话等充满诗意的文化与精神性内容表述。例如:绘画用助剂,对稀释剂、凝聚剂等十二种绘画用助剂进行了化学分析,同时相对应地并列了“孤独的遐想”。这里不妨摘取一段有趣的文字:“……助剂在艺术材料的发展领域并不陌生,但是它的角色相当隐秘,是那些聪明的材料制造商面对物质复杂性的杀手锏……”“……人们会建立起一种实验理性,理解一种新的现象。人怀着自身的一切欲望,一切激情并一整个心灵自然而然的朝着最有趣、最神奇的现象走去……”。

该书既是一部专业著作,也是一部在绘画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方面论述详尽、在充满诗意的每个章节处处透着理性光辉的学术论著。作为主编,张元在业内当然无人不知,但另一位编著者赵杨同样不可小觑,他是中科院化学所的资深教授,在化学应用方面造诣深厚,同时对艺术领域有所涉猎。这种组合,对于张元来说天衣无缝且恰到好处。两种不同思维的交替、融合,二种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渗透与叠化使得常规理解可能会很枯燥的一本工具书变成了易读、易解、生动有趣的典籍,也使张元的理性光辉延伸到了本书的字里行间。

四、广纳百川

工作室的教学是开放的,理念更是开放的,张老师深知集体的力量,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有学术理想的团队。这个团队以文化为切入点寻找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把握世界文化走向给专业带来的语言发展空间。他们有一种文化自觉,也有坚定的信念,更具备奉献精神(张元)。 他们有本院的名师潘世勋、马路、殷双喜、丁一林、曹吉冈、胡伟、戴世和,也有国内大家尚扬、王怀庆、朱青生、宛少军、宋克、吴晓明、贾善国、彭峰、萧煌、张敢、陈心懋、周长江、韩宁,还有戴海鹰、秦风、林岩、王征华等海外知名艺术家,当然还有夏理斌、宋学智、王树琴等工作室自己培养的艺术家,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中科院化学所赵杨先生对教学的参与。他们有的阶段性授课,有的担任工作室指导,有的短期讲学,有的进行专题讲座和 “作品汇看”。不同的学术身份和艺术理念构建了工作室深厚的学术色彩和丰富的专业层级,甚至有的观念与主张和张老师不完全一致,但是都从艺术理论和实践等不同的维度给予工作室坚实的支撑,张老师这种广纳百川的胸襟无疑是工作室的根脉和法宝,同时这也是张元艺术理想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基因。

五、坚守理想

张元的艺术理想存在于他的精神世界,他谈的最多的是法国的罗兰·巴特和米歇尔·福柯,这两位哲学家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罗兰·巴特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在诸多领域多有建树,特别是他的符号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以及历史的方式,随着他后期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以往的结构主义观点,走向了对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哲学思考。而福柯,则是通过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研究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利是怎样通过话语权来体现,进而又配合了哪些规则与训示手段将权利渗透到社会的神经末梢。对张元思想影响较大的还有德勒兹、德里达、巴什拉等一批上世纪80年代优秀的思想家。那时,他正在法国巴黎读书,他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与浸淫下使自己的思想更加饱满、更加成熟,在艺术创作上也更加通透。

在认识论方面,张元认为:人类的精神交流诞生了绘画,而绘画的本质是物质的,材料又离不开方法。绘画的“双重性是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特点”([法]巴士拉语)。对绘画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是基于对绘画本体演化规律的认识和对绘画重要语言关系的认识,进而他确立了工作室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方向。关于从“材料技法研究”到“材料艺术”语言探索方面,张元认为:对一个学科的认识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反思,更多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你必须进行解答,是逼出来的,不得不去思考这些事,不得不拿出一个说法,否则你的行为没有出处也没有准则,要给大家一个说得通的系统、一个理论。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传统绘画中有许多语言价值,研究传统并不是要重复传统的模式,而是要把这里的语言价值实现一种转换,要立足于当代的发展,绘画从具象到抽象必须要建立时代的语言体系,要有时代的语言精神。他强调:艺术家应该是自律的,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一个坚定的信念,也要有一种奉献精神。科学认识必须客观,优秀的好东西应当看做是人类的,是超越民族界限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吸收,但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

六、理想延伸

《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巡展》是张元策展以来投入心力最多的一个展览,展览包含了他教学理念和艺术理想的核心内容。展览从北京到上海到厦门到深圳……,所到之处无不为之震动。“展览让我们再次回到源头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加以新的创造,是否能担负起时代文化命题的关切,并给出一些助益的启示呢?”(宛少军)。

展览的宗旨是二个关键词:“周而复始”与“多重诠释研”。“周而复始,对于现实问题的思索,我们总是不断的回顾历史,回溯到原处起点,思虑曾经道路的得失,得到有益的经验与参照。”(宛少军)也说明丹培拉的无穷变数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多重诠释,意味着给我们留下拓展的空间和从不同角度解读的可能,现代丹培拉的面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能诠释出自己心中的丹培拉。丹培拉可以说是个“引信”,它能激活画家内心的自我,这正是丹培拉的神奇之处。“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丹培拉,在当代文化观念下,以开放的形态,与其它语言相互结合、碰撞、佳节、糅合,从而打破单一语言的局限性,为多重诠释的可能解读地来空间。”宛少军在《丹培拉:视而应见的意义》中指出:从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角度,可以看到相互间的吸收与演化产生了多样的视觉及心理效果,这是超越单一画种而注重从相互关系出发,发现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由此注重于绘画语言关系的学习、把握和引导,造就了语言及含义多重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把创作导向更加自由的天地……,这却道出了张元的艺术理想和他全力以赴推介这个展览的全部意义。

展览在继续,张元的艺术理想也在不断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元,夏理斌.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2.

[2] 张元,赵杨.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用的结与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 张元. 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
黄土风貌水墨山水画与当代绘画语言的探索
浅谈王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