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寒听雁过,霜降看枫红

2016-11-03翁秀美

醒狮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鸿雁霜降柿子

翁秀美

九月。寒露。

寒露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北斗星斗柄指向戊的位置,也就是西北方。气温更低,露水也更清冷、凝重。

寒露时,粮食基本收割完毕。“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接下来要深翻土地,翻好地后再把秸秆翻入土中,沤成肥料。“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土豆刨完,大白菜已成熟、抱心,农人将它们收割成堆,入窖冬藏。

寒露之三候,美不胜收

初候:鸿雁来宾。白露时,鸿雁的先行者们已到南方,那时候的雁是主,后至者为宾,寒露时南下的是最后一批。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是指麻雀一类的雀鸟,蛤指蛤蟆。古人认为黄雀在寒露以后飞往大海里,就成了蚌蛤。《国语》说,雀入大海为蛤。明人谢肇《五杂俎》卷二也说,雀入大水为蛤,北方人常习见之,每至季秋,千百为群,飞噪至水滨,簸荡旋舞,数四而后入。其为蛤与否,不可得而知也。

三候: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煞。要与西风斗一场,满身披就黄金甲。”雁归来,菊花开。九月也称为“菊月”,古人称菊为“日精”,聚集了太阳之精华,被金风染透,才煌煌晔晔,饱满灿烂。《尔雅》为它起名“治蘠”,通“蔷”与“墙”,装饰篱边之花,故陶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

初九日,是重阳节。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被认为必有灾难,故《西京杂记》里说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以为禳避之术。至汉,又有方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日避厄的传说,因此,汉魏之时,已形成此节。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常在此日祭祖。重阳又称“踏秋”,与农历三月三日“踏春”相仿,皆是举家倾室而出,登高“避灾”,后成为游览健身的一种活动。

元张养浩《九日》诗:“一生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 重阳之日,人们提酒携食品,出郭登高,至名胜处饮酒赏节。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 唐时,赏菊成为风俗。菊花酒,古人认为能使人长寿,历代尚之。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脯,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盛行于宋代汴京、临安。

寒露之后便是晚秋,登高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次外出郊游了。王勃有《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人在九月九日登高,望故乡,已是客人,那堪送客,在南方,一片愁思满怀,却有鸿雁从北而来,更增我愁肠,我归不得,你鸿雁还要南来更增加我的思乡之情。

这一天,王维遗憾不能身在故乡,与兄弟一起佩茱萸,登高饮酒,共度佳节。李易安则独自东篱把酒,西风卷帘,人比黄花瘦。

寒露,菊芬芳,幽幽冷香,长空雁成行,一段剪影,过山山水水,看尽白草红叶黄花。色彩一天天灿烂、斑斓,至鼎盛时,方慢慢消歇了繁华。静美九月,是节气精心裁剪的秋之华裳。

露水已重,水瘦山寒,又哪堪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温度下降厉害,霜降后,草木了无生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是靠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上直接凝结而成的白色疏松冰晶,由于是气温低于零度时形成,霜降又被称为严霜、霜刀等。田里差不多没有庄稼,千树扫做一番黄,深秋开始。

霜降三候

霜降初候:豺祭兽。这时候正是豺狗捕捉膘肥体壮的小动物们的最佳时间,霜降日杀兽陈列,铺成方形,祭谢上天。

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水分成霜。植物停止生长,叶面水分也蒸发掉,很快变黄、变枯,随着温度下降,黄叶片片掉落。冬,即将登场。

三候:蛰虫咸俯。咸,是全部的意思。俯是低头,此时,虫子卧而不食,是为冬眠。霜降来的时候,虫子已觉到寒冷,在大地还没有封冻之前,全部钻到地底下去了,蜷成一团,保持温度,准备蛰伏过冬。

霜降杀百草。下霜之时,犹记田间一片茫茫的白。农人收割大白菜,剩叶残留路边,第二天早上一层霜冻,一片白色。草木灰败,然于这凋零之中,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美景。

枫叶经霜,红透秋光。霜降时节看枫红,是古人深秋的雅兴之举。苏州人霜降以后去天平山看枫叶,据说天平山三太师坟前有九棵大枫树,深秋时红得最艳,远近无出其右者。晚明人仇英《秋江待渡图》,正是描写苏州人在霜降时节坐船往天平山看枫红的情景。

霜降日,送寒衣,每年十月初一,是民间的祭祖节,又称为“十月朝”。据说这一习俗,由孟姜女首开先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撼天动地。因此祭祀时除食物、香烛、纸钱等供物,还要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祭祖节也叫“烧衣节”,与清明、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这一天,人们焚烧五色纸,为先人们送去御寒衣物,以免在阴府挨冷受冻。

沙场秋点兵。古人多半在秋天讨伐敌寇,以应金风肃杀之气,霜降阅兵,作战前准备,以期出征顺利,凯歌而还。官家有祭旗神和阅兵大典。并举行骑术表演,骑兵在马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说:“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有飙骑数十,飞辔往来,逞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夜叉探海,踏梯望月之属,穷态极变,腾跃上下,不离鞍蹬之间,犹猿猱之寄木也。”

霜降,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之说。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民间霜降时节煲羊肉、羊头、四物老鸭汤等。四物指党参、当归、熟地、黄芪四种中药。农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打的蔬菜分外甜。深秋时,温度下降,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的合成得到抑制,加上其他的生化反应,使蔬菜以及秋果涩去甜来,味道变得清甜。

俗语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苏东坡的“柿叶满庭红颗秋”,实在诱人。凡产柿子之地,都会在霜降之时摘柿子、吃柿子。民俗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不会感冒、流鼻涕。霜降前后的柿子,已然完全成熟,如红灯笼,皮薄肉鲜味美。百姓买苹果和柿子来吃,寓事事平安。商人们则要买栗子和柿子吃,意为利市。中医认为,柿子味甘,能滋养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使脸色会变得和红柿子一样红润。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能感霜寒者,不是早行人,便是夜归人。多少年,我们都会记得,那个满天霜的夜晚,点点渔火,乌啼与钟声,将张继的千古客愁,点染得朦胧隽永,摇曳多姿。

寒露闻雁过,霜降染秋红。浓墨重彩的秋,如同晚霞行天际,在逝去的最后一刻,绽放无上华光,且看杨万里的《秋山》——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唉,乌桕树,原本像一个老染工,但这次犯错了,将黑褐色染成了猩红色。小枫树呢,如同喝了天酒一样,红透脸庞,却请孤松为自己掩饰遮挡。秋之魅力,何等潇洒轻盈!

霜来时,秋已晚,亦将残,霜风凄紧,霜冷长河。西风古道,老树枯藤,瘦水寒山,渐隐于凛凛霜气中——无须悲秋,接下来的冬,你知道会有多美吗……

猜你喜欢

鸿雁霜降柿子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深秋寒霜降
山里的柿子红了
鸿雁飞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来自柿子的烦恼
Les 24 périodes solaires
雄鸡和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