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的另类,悲剧的荀子

2016-11-03墨史

醒狮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法家霸道荀子

墨史

众所周知,在儒家五圣、孔门十哲的行列中是没有荀子的身影的。这位在史书上被称为儒家“集大成者”的学者,为何遭受了如此的冷落,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个人认为原因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来阐明。

(一)礼法并用的思想

礼法并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即所谓的王道与霸道。

何为王道?

通俗浅显的说,就是以德服人,要求统治者以自己的德行和操守去感化人民,让百姓信服你,民心都自愿的归属于你。

这是荀子提出的一个统一中国的政治构想。当时每一个思想家都在游说诸候王,而荀子想要告诉统治者的是:以德服人,民心所归,天下一统。

说到这里,王道只是对孔孟思想的发展和拓宽,并没有什么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礼法二字的法字上,也就是所谓的霸道。

何为霸道?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力服人,简单直白的讲,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这就出现问题了,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互相谦让,相互之间和谐相处,而霸道却恰恰相反,强调的是争强好胜,强者为尊的思想。

先不说这个思想对历史的贡献,就说说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孔孟,作为儒家最著名的两位圣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语都是后来儒家学者的金科玉律,但到了荀子这儿,却对以前的思想推翻了一部分,做出了自己新的解释,如果他的思想继续接着孔孟思想的发展而延续,或者说适当的补充,儒家后生也能接受。

但他是既有延续也有补充,更重要的是来了一招狠的,推翻以往的圣贤思想,而他树立起来的东西却是更早的祖师爷批判的东西,那这就比较为难了。

如果站在这个时代看这个问题,肯定会偏向荀子,但在封建时代,由于思想的保守,见识的知浅,墨守成规绝对是大部分人们最喜欢干的,那就听最初的祖师爷的话,于是,荀子悲剧了。

(二)青出于蓝的徒弟

荀子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思想可以说终结了一个时代,也搞垮了一个王朝,当然,这也并非是韩非子所能料到的。

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个人,一个人为秦国吞并六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个人呢,大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贵可见一般。

按理来说,出了这么两个杰出的徒弟,无论是对荀子还是儒家,都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儿。

韩非子和李斯都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书上评价他们是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而韩非子更是了不得,将前面法家的几位代表人物的思想糅和在一起,提出了全面的、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这个将在第二张说道,此处先不细论。”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儒法的对立是十分大的,从阶级上来说,儒家代表的是旧奴隶主贵族阶级,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而法家则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周朝的等级观念。

从思想上来说,儒家和法家的对立就更大了,先不论荀子这单个人的思想,就说儒家前面的所有圣贤,提倡的是一种仁爱,让统治者用得德行感化人民,而法家却是提倡一种霸道,让统治者用刑法来驾驭人民。

这就了不得了——你荀子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教出来的两个徒弟却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在你的思想中,也体现出了与法家的思想,你到底是站在儒家这边还是法家这边?

如果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老师的学生不一定要走老师的道路,但在封建时代内门户之别看得非常严重,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对立严重,你作为师傅思想激进,你的徒弟思想更加激进,这就是教育的问题。

儒家的一些学者从这个历史事实上,抨击荀子,那么他自然悲剧了。

(三)时代的选择

荀子的地位在前期,无论是在儒家内部,还是在社会上,都算是比较高的,虽然偶尔有儒家学者抨击,都不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大的影响。

在汉朝,开国之初用道家的黄老思想,与民休息,很著名的萧规曹随就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到了汉武帝时代,实行不下去了,怎么回事儿呢?一个是前面的七王之乱,另一个是黄老思想已经不适合汉武帝富国强兵的愿望,那就要找一种更加适合统治的思想,于是,儒家的机会来了,董仲舒对儒家的重新阐述,无疑非常符合汉武帝的需求。他的地位的提升带动了荀子的提升。可是,董仲舒的思想和荀子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汉朝有一个立国原则,那就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这个思想无疑与荀子的礼法并用思想有些契合,虽然扩充了一点,但很能说明问题,荀子的思想在这个时代还是有用的。

但是后来,荀子的待遇出现了转折,地位开始下降。宋朝,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对儒学的进一步阐释使得理学兴起。其实到了此时,儒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学,而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以佛家辨禅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尤其是陆王心学,追求内心的反省,心外无物的思想无疑是受到佛家的影响。

但无论怎么变,儒家思想为主这个原则绝对不能动摇,要选择哪一个祖师爷的思想来作为这个主干思想,这并非是儒学家能决定的,而是国家统治的需要选择了孟子的思想来形成新的理学体系。

这就有些问题了,而且问题很严重。孟子的思想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性善论,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是恰恰相反,性恶论,就是人之初,性本恶,虽然在他的思想中提到了一条“化性起伪”得重要命题,认为只要经过后天的教育,人总会回到礼乐善良的状态下,但这直接与孟子形成了对立,而且荀子对儒家的改造是带有批判性的,对孟子,对孔门十哲中的几个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从而推倒他们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新思想。

因此,儒学发展成理学,孟子地位的建立,势必会冲击荀子的地位,孟荀思想的对立,只能会降低荀子的地位,那他就悲剧了。

这个儒家之中的另类人物,始终不能被真正被封建时代的大部分儒家学者接受,只有零星的几个儒家学者会对他进行赞扬,可惜就如在平静的湖面扔了一颗石子,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无力改变整个的全局,荀子的悲剧之处就在这里。

直到近现代,一些著名的人物开始研究荀子的思想,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位在儒学受到冷落的人物,确实发现了现代的一些治国思想与荀子的思想有些契合,他的地位才开始渐渐上升。

猜你喜欢

法家霸道荀子
霸道海鸥谁能治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Civilization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霸道”的开沃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