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木染

2016-11-03沐子

醒狮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染料织物染色

沐子

2015年的初秋,热爱并从事植物染色的刘臻,同先生一起,将染织工作室迁址到北京怀柔的山里。这个改变让他们夫妇俩既兴奋又亲切,因为小时候他们都有生活在山区的经验,所以有一种回归的感觉。

在臻的眼里,草木有情,草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村子里、山坡上到处是他们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植物。初秋时节,正赶上采摘栗子,他们像俩个孩子,兴奋地拾捡落在地上的果实、枝叶……捡回去的栗子与栗子皮,还有一些不认识的野花。刘臻把野花一点点地修剪后,插在花瓶里当摆设。余下的花还有栗子皮拿去煮,用来做染色实验。

实验出来的颜色,刘臻以前并没有见过,那份好看,那份出人意料与惊喜,让她悟到,植物具有水一般的德行,无为又有为。哪怕它已经脱离了大地的母体,甚至有点枯败,你还是可以欣赏它,可以用它作食材,可以用它作药材,还可以用它作染材……秋天里,这些零散飘落在地上的植物,都成了刘臻手中之至宝。刘臻经常采摘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带回工作室,一个人专注地进行染色试验,切身感受这些植物带给她的期待与欢喜……

刘臻说,在织物溶于染液的过程中,当天然草本的精华与织物相融的瞬间,只可以用一个词——“很神奇”来表达。因为每一次试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自然色彩。

回归初心

2006年,刘臻刚刚来到北京。那时,她还只是一位瑜伽老师。后来,她与先生相识,才接触到了植物染色。出于好奇,有一天,她请先生帮忙,将自己的白色麻布瑜伽服染成了淡淡的黄色。他们选用了两种很传统的染料——槐米和石榴皮。时至今日,刘臻还记得衣服在染液中吸附色素时速度很快,不一会儿,白色的衣服就变成了栗黄色,瞬间呈现出一种沉稳、柔和的颜色。衣服在染液中所呈现的色彩,自然天成,极富生命力原始的美感。这次对植物染色的初探,从此让臻的生活更添了一份乐趣。

在刘臻看来,用植物染出的颜色与化学染料染出来的颜色相比,具有一种很饱和的灰度,更柔和,并散发着一股安静的气息。天性温婉的她,更喜欢这些柔和的颜色。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尝试用不同的染料进行彩色实验。但当时,刘臻所用的染料,并不是如今在大自然里采摘的新鲜植物,而是先生从世界各地订来的干枯植物,或是已经被加工碾碎的粉末。像薯莨、石榴皮、核桃皮、茜草等传统植物。这些传统的染料,染出的纺织品色牢度相对比较稳定,技术相对成熟,无需再做大量的实验。

起初,刘臻只是把自己的一些衣服拿出来染。后来,她干脆跑到市场里,去买些质量较好的白色棉麻布,拿回家里染,她再将染出来的棉麻布做成围巾、茶席。不想,这些自然而然、柔和雅致的围巾和茶席,人见人爱。这给了刘臻莫大的鼓励。后来,竟然有人跑来跟她订制围巾与茶席。慢慢地,订制的客户越来越多。到了2012年,刘臻索性辞掉瑜伽老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植物染色这项事业中来。2013年,她与先生一起成立了工作室——“玺室朴堂”,推出品名为“朴物”的一系列植物染色产品,包括围巾、茶席、灯罩、帷幔……

中国美学家宗白华说:“生命本体的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自然无往不美!”对于刘臻而言,植物染色亦是如此,自然、纯净、美妙至极。

刘臻是一位心性纯善,并追求完美的女性。刚开始学染色时,刘臻会有一份担心,怕染色的过程中,她手里的那块白色棉麻布被染得不好看,或者会彻底把织物染坏了。但在刘臻日渐与草木、织物有了感情后,她竟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颜色是丑的,她亦不觉得有被染坏了之说。刘臻看到自己手中的织物,在染料里浸泡,随着时间的变化,织物呈现出丰富隽永又细腻的色彩层次,她觉得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是最本真的生命。这份原始的本真与本性,就是大美。

感受当下

植物染色,给了刘臻智慧,也给了她一份从未有过的勇气与自信。

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理论”中,特别强调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这一点,刘臻感受颇深。在刘臻的印象里,父亲一向对她要求严格,尤其是在童年。童年里,刘臻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得到父亲对她的肯定与赞许。可是,严格的父亲,却在她的成长中,很少表扬过她。这让臻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尽管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臻一直都是一个出色的孩子,但是她对自己很不自信。所以,从小她都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上小学时,臻很会写作文,每次老师都会请她站在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每一次,整篇作文朗读下来,她拿着作文稿纸的手一直在发抖。而这个习惯,在刘臻长大成人后依然跟随着她。

2013年,一位关注并喜欢刘臻植物染色多时的茶人,寻到刘臻的工作室,并请刘臻去她的茶室为喜欢植物染色的朋友们讲课。起初,刘臻有些犹豫,因为从小积下的习惯,她怕自己讲不好。但她又觉得植物染色这门工艺,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典,也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她应该跟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刘臻应许了这件事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小在师生面前朗读作文紧张到手抖的刘臻,第一次为大家讲授植物染色课程,竟无比精彩。令刘臻惊讶的还有各位前来听课的学生,他们中有从日本留学归国的艺术家,也有从工艺美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植物染色的同行,还有从事环保、媒体工作的朋友们……刘臻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植物染色,更没有想到在如此优秀的学生们面前,她不但没有紧张,反而感到无比轻盈舒畅。

这之后,刘臻经常被喜欢植物染色的朋友们邀请去授课,也会收到一些跟植物染色相关机构的邀请,前去参展、授课。植物染色这门艺术,给了刘臻一种能量,使她将自己逐渐打开,发现了最真实的自己;也推动着她不断走向公众,跟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刘臻开始意识到,以前对自己的那份不自信,只是父亲留给他的错觉,当她把虚幻的东西当成了真实后,她无法感受到当下的力量。小时候站在讲台上读作文的她,没有力量控制自己,思绪总是飘在别处。而如今,当她给众人讲植物染色的课程时,她可以纯粹地感受到当下的力量,曾经的那份不自信在心里像流水一样渐渐远去……

刘臻以染为媒,尽情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与寄托生命之情性。染色不仅关乎“染”,而且连接着心。在体会不完美的生命过程中,去感受生命里每一份当下的美好。在染色时,专心专意、戒骄戒躁、放下恐惧与慌乱,方能进入“染”的境界,体会“染”的真谛。正因如此,反倒更让刘臻对染的织物起了珍重之心、持物之诚。

染色中的刘臻,安静自在、安心洁净。这无疑是她在庸繁的生活里学习放下杂念、感受当下的最佳途径。染色时,刘臻的心活在当下,她通过洞察织物变化着的颜色,来关照自己的心。刘臻觉察到,每当她的心不被杂念干扰,回归到当下的状态,她才可以感受自然色彩的神奇流变。这种微妙到平日里不能察觉的变化,使得她学会接受并包容万物的缺陷,也包括自己的不完美。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变化本身就很美好,这过程使得刘臻不断地将自己打开,心生欢喜,智慧乍现。

与自然共生

刘臻曾经在《发展之外,重新发现大自然的智慧》一书里读到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无偿地给予人类恩惠。大自然,所有生命的源泉,自愿将智慧赠予人类,让人类能发展出使用所有形式的能源及其他资源所需要的技术。”如今,她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2015年仲夏,一位培植欧美植物的庄园老板找到了刘臻,希望与她合作。刘臻受邀前去这位老板的庄园参观,原本只是想先欣赏一番庄园里的植物,再进行洽谈。不想,一进园子里,刘臻就成了无知又好奇的孩子。眼前的植物,她绝大多数都不认识,但又好奇这些不认识的植物会染出什么颜色。老板也倒痛快,直接将他们好奇的植物都采摘来,让刘臻拿回去先做实验。

与传统的植物染料染色相比,用这些新鲜的天然植物来染色,对刘臻是一种新的挑战。除了色牢度不好把握之外,刘臻也并不能确定染好的织物,在阳光下晾晒后,是不是很快会褪色。但正是这些不确定,也给刘臻带来更多的惊喜。让她看到更丰富的自然色彩,感受到更真实的生命。大自然有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只等着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去心去感受去感知!

这次实验,更让刘臻感受到植物染色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的美好,也使她厘清了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方式与方向。

10岁之前,刘臻生活在山村里,那时的她认识很多植物。而在庄园里欣赏植物的那天,她与先生面对眼前的植物,竟然有许多不认识。

刘臻突然意识到,这些年生活在城市里,她与自然的连接越来越少,对自然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于是,刘臻与先生才商议,决心把家与工作室搬进山里来。刘臻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她期待能过最本质、最朴素的寻常生活,她还期望能带着更多的朋友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植物染色,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如今,每天清晨,刘臻与先生一睁开眼就像两个无知又好奇的孩子,期待着这一天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惊喜。每日起床、吃过早点,刘臻与先生牵着家里的大狗,沿着家门口的小径去爬山,开始一天的生活。

刘臻觉得大自然就是一座艺术殿堂。秋天的落叶、初冬的小雪、夜晚的明月与星辰,都是最美、最真实的艺术。

搬进山里居住的刘臻与先生,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命和大自然的讯息,重新发现大自然的智慧,将遗忘的美找回来,让谦卑与敬畏重新回到心里,他们在山里和谐地与自然的大美共生!

猜你喜欢

染料织物染色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新型含1,2,3-三氮唑的染料木素糖缀合物的合成
织物柔软剂的香气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