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北京茶庄匾额探微(下)

2016-11-03王建涛

艺术品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庄匾额天津

文/王建涛

老北京茶庄匾额探微(下)

文/王建涛

华世奎像

福德厚店内德国镜子

被人遗忘的“福德厚”茶庄

福德厚茶庄也是京城老字号之一,只是名气不如上述几家大,但匾额却不逊任何一家茶庄。“福德厚”原为民国期间天津人赵福柱在北京开办的茶庄,总号在天津,1932年在北平开设了分号。1964年登记的地址是南新华街甲一号。

最初北京的分号在前门外东珠市口内路北,后搬到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西。珠市口的店铺现在已经找不到它的印记了,为人所熟知的是南新华街路西的那家。民国时期,琉璃厂买卖字画的人经常去东号那里买茶叶,生意不错。“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新华茶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福德厚”的字号。1987年春,福德厚店面重建后开业,店堂为六开间平顶单层平房,福德厚占用北面三间,通艺斋古玩铺占用南面三间。前带廊,雕花贴金的挂檐板下有倒挂横楣1。后南新华街扩路,茶庄由琉璃厂迁入宣武区永安路143号。

“福德厚”匾额由清末遗老华世奎题写。华世奎(1864—1942),字壁臣、璧臣(早年为弼臣),号思闇,晚年别号“北海逸民”。祖籍江苏无锡。1893年中举人,1895年选入内阁任中书,1902年任军机章京,后升为章京领班。1911年任内阁阁丞。清帝退位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以清朝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不再入仕,不参与政事,唯以诗文、书法自娱,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曾赠其“望阀高华”匾额。1942年病逝于天津里第,终年78岁。

华世奎是近代天津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华世奎自幼受家庭熏陶,各种书体无一不精。早年学习篆隶,以楷书见长。楷书取法颜真卿、钱南园、苏东坡,他的榜书名扬京津,浑厚质朴,厚重而不失圆润。其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

华世奎所书“福德厚”匾黑底金字,匾宽1.6米,高0.7米。每字约0.5米,署款:“华世奎”,下铃:“臣华世奎,弼宸”,上盖椭圆形迎手章:“松风水月”。该匾气势雄,凝静端庄,笔力遒劲、舒展,气韵绝妙,形神俱佳。可称华世奎书匾的代表之作。目前店内悬挂的匾为民国时期的老匾,后经修复。

“福德厚”民国的老匾额原来有两块,除现在茶庄内悬挂的匾额以外,另外一块早已不知去向。现在店里悬挂的这块匾原在“文革”期间被弄到原宣武门副食品商店做了肉案子,后被茶庄的老经理发现后才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店内还有两块从德国进口的大镜子,现在其中一块也已失。原本店里这块民国的老匾和在南新华街时一样,挂在茶庄的门楣上,最近几年才挂在了店内。

福德厚茶庄作为二十世纪京城知名茶庄,以经营茉莉小叶花茶最为著名。另外一个让老北京津津乐道的品种是“高沫”,又称“茶芯”“高碎”,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一种茶叶。

高沫就是将各种高级茶叶的碎沫按照比例调配好的一款茶,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一般是没什么银子的老百姓喝的,相当于现如今的茶包。旧时的北京穷人买不起好茶,但又偏爱喝茶,故茶叶店将此物出售,谓为高级茶叶沫。“高沫”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但茶仍然是好茶,只不过失了形,放在茶壶里冲泡,香味也丝毫不逊色。多年以来,福德厚还一直坚持销售“高沫”,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喜好的这一口儿,为人们留个念想儿。那时候的老北京,到福德厚买上二两花茶高沫,就着信远斋的糕点,乃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现在福德厚茶庄经营有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正山小种、云南滇红等茶叶。其中最具特色的福德厚茉莉小叶花茶选用闽北地区的春茶为原料,经过精心加工熏窨后以条索紧结,香味浓厚、鲜灵清爽。

华世奎题福德厚匾额

一匾多题的“正兴德”

北京正兴德茶庄,建于光绪年二十三年(1897),是京城唯一的百年老字号清真茶庄,其前身为天津正兴德茶庄总店在北京的分号。当时茶庄建在牛街附近广安门内大街,以“清真”为特色,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茶叶绝对纯正,深受回族群众欢迎。

正兴德茶庄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开办,地址在天津北门外竹竿巷,因穆家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故称“清真茶庄”。

正兴德的创办人穆兴永(1752—1816),字远峰,回族,天穆村人。初做米面生意,从事粮运和米面加工。后开设米铺、茶叶店、洋货店等。清嘉庆年间,天津仅有几家徽帮茶店。穆兴永看到茶叶市场的良好前景,收兑了一倒闭的茶叶铺,起名叫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更名为正兴德茶庄。创办之初,门市并不大,在天津就地买卖湖南、湖北素茶和安徽六安大叶茶,另兼卖闻药(熟称鼻烟)。经营有了起色后,又派人到茶叶产地河南周口寨(商水)设香茶熏制厂,采买六安茶、大香片运津销售,销路很好,颇受欢迎。进而又在福州、杭州、黄山、六安、大方等产茶区建厂多处,采购、加工茶叶,批量销售。在杭州建有总厂,设分厂十二处,在北京设分店一处,保定两处,沧县、泊镇各一处。还在天津设立机器制罐部一处,仓库六处2。

新中国成立后正兴德北京分号从天津正兴德总号中分离出来,独立经营,但仍保持了传统的经营特色。制成的茉莉花茶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浓醇。2009年“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纳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兴德和其他字号一样,非常重视店铺的匾额。但与其它字号不同的是,它请了多位名家为其题匾,这也是其他茶庄望尘莫及的。正兴德先后请徐世昌、吴佩孚、华世奎、孟广慧、王凤琦题写匾额。现在天津劝业场附近的正兴德茶庄悬挂的的是华世奎题匾,而北京正兴德茶庄悬挂的匾则为孟广慧题写。

孟广慧(1867—1939)3,字定生,号白云山人,君子泉。天津人。生于清同治丁卯年腊月二十八日。祖籍山东邹县。书工四体,擅临摹,于何绍基、郑板桥、王文治、伊秉绶、陈鸿寿、翁方纲等几可乱真,时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天津四大书法家”。在其父、津门饱学之士孟继尊的训教下,四岁咏诵诗词,五岁练习书法,八岁已能挥笔书写榜书大字。十一岁时,他临写的何绍基碑帖惟妙惟肖,几能乱真。冯骥才称其为“一代书坛大家,百年依旧雄风”。

孟广慧的书法或楷或隶或行,诸体相参,皆为佳妙、古色独绝。他学书不愿受古人拘束,把真草隶篆综合一体,被书界誉为“津门临写南帖北碑第一好手”。王襄曾评价他说:“忆昔年访定老于‘饽于室’适为人作书,见其几案之上,殷契与汉碑杂陈,知君研求殷墟有素,于彀、宾、画、书诸史之笔法运用于汉隶之间,宜汉隶之独步一时,为流辈所倾倒。”4孟广慧自幼还喜好古物,是中国的甲骨收藏家之一,与王襄、王懿荣齐名。

天津耀华学校、正兴德记、椿翔汽灯厂、西来香饭店、孚忠鞋店、振兴公寓、祥记号百货店、宝和轩茶楼、天泉石厂、龙文斋刻字店、介福布庄、世界饭店、北辰饭店、祥德斋糕点店,锦记鲜货栈、凯记银盾店、润善堂药店等匾额均为孟广慧题写5。

虽然如此,他的家境却不富裕。据其次子孟昭联介绍,孟广慧生前靠卖字养家,但并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正兴德茶庄穆姓股东请他书写“正兴德记”四字,已定八百银元作为润例。但其弟媳沈氏说穆家与沈家系姻亲,请求降低些价钱,听后他竟分文不取了6。

五块银元的“吴裕泰”

孟广慧像

华世奎题正兴德匾额

正兴德茶庄旧影

天津正兴德茶庄旧影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是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吴锡卿。当时吴氏家资殷富,在北京已开设多家茶庄,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茶叶的需求量大增,为集中进储茶叶,吴裕泰茶栈便应运而生。吴氏茶庄的茶叶均从安徽、浙江、福建等茶叶产地直接进货,并派专人在福州、苏州等地窨制茉莉花茶,经水陆运往京城,再拼成各种档次的茉莉花茶。

光绪年间的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销、批售为主,门市零售为辅。清末时期,吴裕泰创始人吴锡卿去世,家产分给了五个儿子,他们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礼智信兄弟公司”,继续经营吴裕泰茶叶。二十世纪初吴裕泰将茶庄开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关一带建起了天津裕升茶庄,裕升茶庄主营批发业务,员工二百多人,后来甚至取代了“吴裕泰”在天津销售的销售地位,构筑了礼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7

《北京的老字商号》一书中是这样介绍吴裕泰的:“当年的吴裕泰茶庄占地二十多亩,门面宽敞,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南北各有二十多间排子房。那时候,吴裕泰从南方进茶,经大运河至通县,再用大车走东直门到北新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裕泰的字号在京城茶行里名气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吴家兄弟有六个,以吴裕泰为依托,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八家大小茶庄:崇文门外的‘吴鼎新’、广安门外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吴德利’、崇文门内的‘乾泰聚’和‘福盛’。在通县和天津还有吴家的三个茶庄‘乾泰聚’分号‘裕生’等。吴裕泰归老四吴锡清总管,哥儿六个每月的农历初二到吴裕泰来分钱,行话叫‘交月总’或‘关家用’。”8

孟广慧题正兴德匾额

注释:

1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14》,535页,北京出版社,2000年。

2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辰文史资料》第11辑,《北辰人物》,143页,2006年。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一九九五年第一辑,13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南开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天津文史资料》第76辑,《天津老城忆旧》,34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一九九五年第一辑,13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戴晓泉《孟广慧父子的甲骨情缘》,载于《今晚报》,2015年11月28日第10版。

7王忆萍、文彦、张元立编著《中华老字号的故事》,127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

8尹庆民等著《北京的老字商号》,31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

冯亦吾题吴裕泰匾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1955年,京城茶行业里吴裕泰茶栈第一个完成了公私合营,更名为“吴裕泰茶庄”。“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2009年,“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被纳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裕泰最早的匾额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秀才祝椿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相比较而言,这块匾额的润格真是不高。“文革”期间该匾被摘了下来当作包茶叶包的案子。恢复老字号的时候吴裕泰请著名书法家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新的吴裕泰茶庄匾额,黑地金字的横式匾额,沿用至今。

1994年,曾请刘复之先生题写了“吴裕泰茶庄”金字牌匾,店内悬挂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书法家刘炳森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絜青、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祝椿年,字荫庭。河北大兴人,光绪二十九(1903)年癸卯进士,民国13年去世。书学松禅,颇有声誉。偶写山水,用笔苍古。正楷受翁同影响,矩度森严;行草书则恣肆跌宕,别具风神。著有《来复轩诗稿》行世。其题写的匾额不多见,据说晚年多系他女儿和外甥代笔,真伪难辩。

历经风雨的“元长厚”

元长厚茶庄创始于1912年察哈尔省宣化镇(今属河北省),原名叫永生元茶庄,1930年迁址北平,茶庄当时坐落在宣武门内大街13号,实行前店后厂。迁来北平后,茶庄扩大了经营规模,经营方式仍以自拼自卖为主。为求得买卖兴旺,财源不断,引喻“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的含义,改名为“元长厚茶庄”。并请当时书法家吴兰弟题写牌匾。茶庄自采、自制、自销,以品味正、外形好、清新甘醇、香气鲜浓的小叶茶为茶庄特色。深受京城饮茶人的喜爱,很快名声大振。

元长厚创史人孙焕文是河北人。旧时北京城开茶庄的均系南方人,以安徽人为代表,吴字号买卖居多。北方人在京城开茶庄孙焕文当属第一人。当时的北平茶叶市场上,南方茶商基本上垄断了市场。作为从外地迁来的茶庄,为了能在京城站住脚,孙焕文也是绞尽脑汁,努力经营。他常派伙计到其他茶庄购买样品,细细品评研究,从中了解北京人喝茶的习惯,并博采福建茶花香味浓、安徽茶鲜美甘醇之长,拼配出具有本店特色的外形好、品味正、清新甘醇、香气鲜浓的茶叶,得到了京城人们的青睐,很快创出了名声9。

1953年,元长厚已成为北京私营茶商十五家大户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宣内大街的吴鼎和、吴恒端、吴新长三家茶庄合并到“元长厚”,归北京市茶叶分公司西城管理处管理,“元长厚”保持了传统的经营特色。“文革”期间,元长厚的牌匾被当作“四旧”彻底砸烂,换上了“革命”牌匾,先后改为“首都茶庄”“宣内茶庄”“春岭茶庄”。1983年恢复了“元长厚”的字号。1987年成立了以元长厚茶庄为龙头的元长厚茶叶公司下属共六家老字号茶庄,包括:西四隆泰茶庄、新街口宏兴茶庄、地安门吴肇祥茶庄、白塔寺的福聚来茶庄、西外益新茶庄(现西内大街)、西单元长厚茶庄,形成了以老字号为群体的专业公司。2003年,元长厚上属万方实业总公司改制与香港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组建北京万方食品工业有限司。1993年元长厚茶庄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元长厚旧匾由吴兰弟题写。吴兰弟(云生),北平人,书法学张廉卿(张裕钊),以魏碑闻名,独具一格。除元长厚的匾额之外,成文厚的老匾也由其题写。

元长厚的新匾由萧劳先生题写。1983年,刘开道经理亲自登门,请书法家萧劳先生为元长厚题匾。萧老十分爱茶,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元长厚茶庄”五个大字,一周后一块金光闪闪的大匾悬挂在元长厚茶庄的门头,使老字号又重新恢复了它应有的光彩。该匾遒丽跌宕,韵出天成,犹见古风。

萧劳原名禀原,字仲美、重梅,别号萧斋、善忘翁。北方帖学大家,原籍广东梅县区,1896年生于河南浚县。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书法源于庭训,初习《石鼓文》、颜真卿,后研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熔刚劲秀拔为一炉,自成一家。80岁后多作榜书。民国时期曾任河北省遵化、昌黎、肃宁、永清、清风五县县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张伯驹等发起成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萧劳诗词曲选》《萧斋吟稿》等。

9《中华老字号》编委会编著《中华老字号》第二册,351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年。

萧劳像

萧老题元长厚茶庄

元长厚茶庄旧影

(本文作者任职于故宫博物院)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茶庄匾额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茶庄定点收利息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天津卷
匾额下的刺猬
《天津之眼》
从成本角度谈茶庄的财务管理制度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