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熊孩子”关键在于读懂这个时代

2016-10-31安超

中国德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公德心熊孩子个人主义

安超

近日,有十多名“熊孩子”在重庆某景区撬功德箱盗钱,被罚以“德”为题写篇作文,并利用暑假时间积攒零用钱归还不义之财。与公众广为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相比,这则寥寥数语的新闻实在不起眼。然而,小学生明目张胆、动机明确、手法娴熟的偷盗行为及师长隔靴搔痒般的处罚方式说明,儿童的心灵正经历着隐秘而深刻的德育危机。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大变革时代的孩子怎么了?

如果不了解儿童生活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无法了解儿童如何成了“熊孩子”。这一事件中,没有公德心的“熊孩子”背后隐藏着三类人:未能负起监管责任的家长,始作俑者、炫耀偷窃成果的高年级同伴“榜样”,错失教育良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观念错位的老师。板子打在他们身上,根子却在这个社会。

首先,传统民间德育力量的崩塌使得家风中断,家庭教养缺失,削弱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约束力量。中国古代民间自有“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举头三尺有神明”等教育传统,对于盗窃、不敬祖宗和父母等行为都是人所不齿的。如今,封建宗族制度衰落,部分优秀文化内核尤其是严格的传统家风教育也随之式微。“熊孩子”盗功德箱,表面上是不敬鬼神,其实是对他人财物的不尊重。

其次,信息时代颠覆了家庭的代际关系,降低了父母亲的权威,儿童更倾向于从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中寻找依附。正如意大利社会学家鲁格·肇嘉所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男性青少年把自己托付给同辈团伙,用该团伙的头领来取代父亲”。尤其农村留守儿童或城市里被边缘化的农民工二代,其父母通常疲于养家糊口,无法给予足够时间陪伴他们。失去了祖辈的传统,离开了父母的监管,被城市光怪陆离的物欲文化吸引,我们便能理解为何“熊孩子”会模仿率先盗窃的高年级同伴作案了。

最后,竞争式个人主义的兴起遭遇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崇尚集体主义,但缺乏公共精神;强调私德,而公德心欠奉。当今学校普遍实行的应试教育为竞争式的个人主义推波助澜,而缺乏对学生独立自主、理性思维、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使得空洞的个人主义泛滥,同伴之间的物质攀比兴盛、哥们义气抬头。而公民教育的缺失甚至让老师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观念都出现错位,于是出现“熊孩子”屡盗不止的行为。

读懂“熊孩子”关键在于读懂这个时代。这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儿童生活的局限性,也要为大变革时代的孩子们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可能性。

责任编辑/刁佳慧

猜你喜欢

公德心熊孩子个人主义
中国社会“人情味”与 “公德心”的冲突及其消解论析
公德心培养,从爱护校园公物与环境开始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作用初探
门店的公德心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