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评选需考量德性

2016-10-31阮成武

中国德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名师教育教师

阮成武

当下教育领域“名”风盛行,“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评选名目繁多、层次等级分明,从选拔、评审到表彰、奖励,无不牵动人们的眼球和神经。那么,到底什么是“名”?

在社会学上,“名”代表着名望,即社会声望。它被马克斯·韦伯看作与收入、权力同等重要的三大社会资源之一,布迪厄更是用“文化资本”来阐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那么,“名师”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我曾在20年前一篇《呼唤“名师效应”》的短文中提出,名师是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一座座宝库,是师德、师品和师表的统一。因此,应当造就名师,提升名师的“名位”,铺筑名师成“名”的路径。令人欣喜的是,“出名师,育英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定期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被先后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发挥“名师效应”已从理论呼唤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以及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实践。

诚然,“名师”作为官方、业界或社会授予的一种荣誉,已经成为同行乃至社会普遍认同其价值的人才称号,是一种卓越教师的象征。它不仅成为众多优秀教师追求的一种职业目标,也是政府、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对于提升整体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美誉度和社会声望,使广大教师获得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平等享有社会文化资本的机会,是十分重要、必要和有益的。但就现实看,无论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还是省、市、县各级各类名师的选拔,评选的标准多是从教学和科研等专业层面和技术维度制定;评选的方式多是个人通过观摩课、教学大赛等申报,再逐级推荐和选拔;评审的主体多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聘请、指派的同行专家。目前这种名师评选机制最突出也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虚化了或忽视了对竞选教师的师德行为及修养的深度考察。而其最重要的关系人——学生,则一直处在评选的缺位状态,评选时听不到在校生及往届校友的评价。而当选者一旦成为“名师”,这种头衔又往往成为其晋升、提拔、流动的重要资本,导致其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师提出的“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要求渐行渐远。

“师者,人之模范也。”加强名师评选中的德性考量,是名师评选的根本要义。

责任编辑/刁佳慧

猜你喜欢

名师教育教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