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

2016-10-27金武刚刘旭灿

图书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服务

金武刚 刘旭灿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241)

·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

金武刚刘旭灿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上海20024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数据,表明了“中部洼地”现象的客观存在。国家战略支持力度偏弱、财政配套任务偏重、扶贫建设压力偏大等三大原因,是“中部崛起”的制约因素。穷则思变,谋划“中部崛起”,需要在社会化发展上下功夫:一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二是主动介入盘活社会存量资源,三是主动引导全社会参与。最后,需要构建适应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方式,便于汇聚社会力量,是“中部崛起”的可行之道。

中部崛起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社会化

〔引用本文格式〕金武刚,刘旭灿.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J].图书馆,2016(10):8-14

1 数据凸显“中部洼地”现象

我国经济水平、人口分布,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数据统计表明,中部地区(10 省)占有全国19.9%的土地,创造全国近30%的国民生产总值,养育全国37.5%的人口,是我国经济腹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见表1)。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样养育着全国三分之一多人口的东部地区(9省),却创造出全国一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计算,中部地区只达到东部地区的54%,与西部地区水平相当。综合比较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指标及基本数据,可见中部地区不但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而且与西部地区相比也并不具备优势,同处“洼地”水平。

表1 各地区经济与人口基本情况比较(2014年度)

数据来源说明:(1)各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东部由9省(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数据合计,中部由10省(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数据合计,西部由12省(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数据合计;(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除于该地区常住人口数量所得;(3)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反映的是2014年情况。

聚焦公共图书馆事业这一特定领域,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中部洼地”现象则更为突出。从2014年度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保障条件的几个重要指标来看(参见表2):

表2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保障情况比较(2014年度)

(1)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1.88亿册,约是东部地区的47%,比西部地区约多11%;若从人均馆藏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0.83册/人、中部地区为0.37册/人、西部地区为0.45册/人,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中部洼地”现象明显。

(2)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补贴年度投入为25.06亿元,约是东部地区的46%,比西部地区还少1亿元;若从人均财政补贴年度投入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11.26元/人、中部地区为4.90元/人、西部地区为7.12元/人,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远低于西部地区。“中部洼地”现象更为显著。

(3)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专项投入为2.85亿元,约是东部地区的29%,比西部地区约多22%;若从人均购书经费专项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2.01元/人、中部地区为0.56元/人、西部地区为0.60元/人,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确实存在“中部洼地”现象。

从2014年度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的几个重要指标来看(参见表3):

(1)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有效借书证总数达到737.88万张,约是东部地区的29%,比西部地区约多44%;若从办证率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5.38%、中部地区为1.44%、西部地区为1.11%,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与西部地区相比,基本持平,同处“洼地”水平。

(2)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1.18亿次,约是东部地区的38%,比西部地区约多16%左右;若从人均到馆次数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0.64次/人、中部地区为0.23次/人、西部地区为0.27次/人,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中部洼地”现象明显。

表3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情况比较(2014年度)

(3)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总册次达到近1亿册次,约是东部地区的34%,比西部地区约多25%;若从人均外借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为0.61册次/人、中部地区为0.19册次/人、西部地区为0.20册次/人,中部地区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的确存在“中部洼地”现象。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无论是公共图书馆建设基本保障,还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基本效益,中部地区不仅落后于东部地区,也普遍落后于西部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部洼地”现象。

2 “中部洼地”成因分析与“中部崛起”基本思路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洼地”现象成因复杂,与图书馆行业理念认识、进取态度等主观因素相关,更与政府保障的财政投入、政策调控等客观因素相关。特别是中部地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有限、却负担沉重,长期以来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服务条件保障乏力。

(1)中部地区发展国家战略高度有余、支持强度不足。国家虽有规划东、中、西渐进式、梯度发展的战略布局,但长期以来,中部崛起虽有国家政策关照,但与西部开发相比,支持、配套强度明显不足。

一是政策出台相对较晚。2006年才有第一份明确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出台,这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才出台的文件[1],姗姗来迟。

二是组织架构高度有限。中部地区崛起,中央层面只确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而西部大开发,国务院成立了由总理任组长、分管西部开发工作的副总理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3],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等。

三是政策措施落实强度不足。中部崛起虽然也有发展改革委,甚至国务院出台的后续政策,但与西部开发相比,小巫见大巫。西部大开发,先后形成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战略规划,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做出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4]。可见,西部开发是国家战略重点,长远有规划、年度有计划、总体有布局、专项有落实。

(2)中央转移支持力度有限、地方配套投入任务重。根据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的原则,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区域性公共服务,属于地方事权,责任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同时,公共图书馆建设又是巩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属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理应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因此,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常态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一部分来自中央专项补助。

2011年公共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每馆每年有50万元、县级公共图书馆每馆每年有20万元免费开放经费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20%、50%和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责安排[5]。也就是说,在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地方财政必须提供1:1配套。这对财政实力本身有限的中部地区而言,扶危解困、应急救灾已使他们频于应付,要在公共图书馆投入上不断增加配套,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或根本没有配套的现象,并不鲜见[6]。

(3)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扶贫支持建设压力大。中部地区常住人口比东部地区多3000万,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的六成。在地方财政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还背负着“扶贫”、“脱贫”等重大任务。全国现有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892个,中部地区就有264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域覆盖人口约1.4亿,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7]。“十三五”时期进入扶贫攻坚关键时期,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全部“脱贫”的战略目标,中部地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样,承担着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样还需要地方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以上三大因素的存在,表明在接下来的相当长时间内,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寄希望于地方财政给予大规模的增量投入,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另辟蹊径,谋划崛起。

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内容。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明确将公共文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8]。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化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动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途径有限[9]。

因此,谋划公共图书馆事业“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可以在社会发展动力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公共图书馆事业,从而形成突破发展。

再度审视中部地区,地方财政乏力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也有大量优质资源,在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化发展中,可资利用。

(1)社会力量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水陆空交通迅捷,生态环境良好,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据统计,2014年共有254万家大大小小各类企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5万亿。这是图书馆社会化发展的前提基础。

(2)专业发展资源丰富。中部地区科教基础较好,拥有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国内专业实力雄厚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专业人才荟萃;拥有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专业期刊力量,专业智慧集聚。这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力量。

(3)政策创新资源丰富。中部地区地处东西之间,既没有东部沿海地缘优势,又没有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优势,需求增生与供给短缺的矛盾突出,却也在客观上对当地改革突破形成推波助澜之势。远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实践创新,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近有图书馆界著名的“衡阳调研”,唱出了推动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先声[10]。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胆识底气。

3 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大政方针

国家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是党和国家倡导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服务专业但相对狭窄,极少有机会单独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日益凸显。新世纪以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战略。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政策中也得以充分体现。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就有要求县(市)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等大量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有明确要求国家兴办的公共图书馆,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等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其中也有大量关于图书馆建设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内容创新拓展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因此,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崛起,要主动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从中获得机会壮大自身发展。大量的实例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家为了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2011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用6年时间分3个创建周期,以地级市为单位,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90个左右的示范区,覆盖、带动全国1/3以上的市县,以此为抓手,整体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1]。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也获得了发展机会,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在专业理念指导下,示范区创建中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无论是服务条件的保障,还是服务效能提升,乃至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都得到了全面推动、进展迅速,屡屡有所突破,形成示范亮点[12]。

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赢得发展机会、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获得试点建设资格,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在这一进程中,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容易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争取到各级资金的额外支持,以弥补地方财政常规投入的不足。原则上,由于是国家级试点,中央财政会转移支付一点,地方政府还会配套一些。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形成了超常规的增量投入,从而为中部崛起获得重要机遇与实质支持,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图书馆社会化利用的重要战略取向。

4 主动介入、盘活社会存量阅读资源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洼地”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图书馆馆藏量和购书专项经费的短缺。解决这一困难的重要途径,一是拓宽图书馆各类资源来源渠道,二是提高图书馆现有资源利用效益。这是因为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外,国家各部委都有一些与阅读相关的重点项目建设在推进,也建有大量的阅读设施与资源,可资共享。因此,图书馆界主动介入、盘活国家投入的存量阅读资源,提高服务效益,这是社会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1)融合农家书屋发展,盘活农村阅读资源。农家书屋是“十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实施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国布点工作,基本覆盖60多万个行政村,在快速增加农村图书资源总量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农家书屋建设重心转向建立“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这就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功能发生了重合。而且,随着农家书屋工程重心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日常服务管理,一些运营管理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以县域为中心建立总分馆,统筹农家书屋建设。实施途径就是打破体制制约,将农家书屋融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建设主体同一、经费统筹使用、设施统一管理、服务统一规范、人员统一培训。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于图书馆而言,获得了大量的村级阅读设施资源可资利用以及后续的阅读资源建设资金可资统筹。于农家书屋而言,获得了专业支持和专业管理,可盘活农村公共阅读资源。

(2)文化教育联合发展,合力打造书香社会。对于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是其可资利用重要的社会资源。早在2006年,武汉大学就发起过“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14],呼吁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特别是促进同一地区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2015年12月,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5]正式出台,也明确要求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从而在制度上解决了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化利用障碍[16]。

另外,我国的中小学校遍及各城乡。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中,同样拥有数量惊人的图书资源。与中小学联建阅读资源,是很多地方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方式[17]。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共建手段,借力教育系统的图书资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借阅,实质上形成了阅读场所与阅读资源的增量供给。

(3)推进区域图书流转,增加资源供给总量。在图书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通过建立总分馆体系,实现区域内图书流转机制。对服务体系的某个分馆或者图书流通点而言,在图书总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图书的流进流出,实质上增加了阅读资源的总量。

安徽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2016年县域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通知》,决定2016年在全省开展县域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旨在整合县域公共图书资源,提高农村图书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体由县级公共图书馆具体负责全县图书文献的采编加工,并配送到乡镇分馆,每年流动配送1次;乡镇分馆负责辖区各村之间的图书流转、交换,每年流动配送2次。并且,还鼓励县级总馆、乡镇分馆的基本藏书参与流转[18]。

(4)阅读活动城乡联动,服务下沉效益提升。服务活动化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特征,也是一个重要趋势[19]。以阅读活动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促进全民阅读,也越来越成为中部地区图书馆界的共识[20]。当前图书馆阅读活动的一大趋势,就是走出建筑物实体,向外延伸,向下输送,用足用好阅读活动资源。

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的现状下,公共图书馆一般建在县城,县域内非城镇居民,很难直接参与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依托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村文化室),借壳“生事”,将阅读活动下送,进村入户,可实现城乡联动。于图书馆而言,一次策划的阅读活动,可在区域内多次重复使用,提高了服务效能。于社会公众而言,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5)跨界培训拓宽对象,培育发展社会力量。按规定,公共图书馆员工每年都要接受培训。在已建立服务体系的区域,还要面向体系内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中部地区,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有限,人员聘用也常出现“捉襟见肘”的困境。如何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以志愿或义工方式参与图书馆服务,一直是缓解人员短缺的重要办法。

2015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针对基层队伍培训提出了扩大培训面,“让每位党员干部都普遍具备文化意识、掌握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技能”[21],这一思路值得借鉴。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员工培训活动时,可以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普通民众等,一起参与培训,从中选拔、培养志愿者或义工。于图书馆而言,提升了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益。于社会公众而言,系统接受专业培训,认同图书馆事业发展,熟悉图书馆业务,成为图书馆的拥趸,凝聚了社会发展力量。

5 主动引导、“图书馆+社会力量”创新增量资源

“中部崛起”,通过去“库存”、盘活存量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做大“蛋糕”、创新增量资源更加重要。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推进的这些年里,公共图书馆系统起到了骨干力量的作用,但与总理期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的要求[22],即使在财政实力雄厚的东部地区,也有相当难度。近几年来,东部地区创造出种种“图书馆+社会力量”创新实践,值得中部地区学习借鉴。

(1)江阴“三味书咖”:2014年以来,江阴市图书馆在创立“图书馆+咖啡馆”合作模式,推出“三味书咖”阅读联盟项目。该项目采用公私合作模式,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江阴市图书馆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源,并负责定期流转;咖啡馆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合适的场地、必备的借阅设备以及日常服务人员;合作双方提供的资源原有产权,保持不变。图书馆对合作联盟单位的阅读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并委托第三方进行年度社会服务效益评估。市政府则根据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确定扶持补助力度[23]。

据了解,“三味书咖”的合作伙伴已从原先的咖啡馆逐步扩展至茶楼、银行和社区等多元化的类型,以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组织为主,“嵌入”公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三味书咖”的创新之处,于公众而言,拥有了近在身旁的免费公共借阅空间。于图书馆而言,在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的情况下,加密了图书馆服务网点,提供更为周到的便捷服务。

(2)温州“城市书房”:2014年以来,温州市图书馆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联手创办“城市书房”:采用统一标识、统一调配的连锁运营管理,在城市不同街区建立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为市民提供公共阅读空间。在现已建成的15家“城市书房”中,除了个别由原图书馆分馆改造外,大多数由社会力量参与联建:有社区联建的,即社区提供馆舍,改造装修形成标准化的“城市书房”;有企事业单位联建的,即由企事业单位提供可以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场所,市图书馆与之签订相关协议,共建“城市书房”;有其他公共设施联建的,如在公园等原为市民休闲文化场所,嵌入建设“城市书房”,丰富公园服务与内涵[24]。

温州“城市书房”建设,主要由社会力量提供场所,由图书馆提供1万册以上图书,实行24小时自助服务,不再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财政投入主要用于自助设备采购、装修类补助开支,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负担。另外,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源的调配更新,让图书流动更为顺畅,也提升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3)嘉定“百姓书社”:嘉定“百姓书社”是“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创新项目。早在2006年,嘉定区图书馆就开始“百姓书社”试点,有的办在村委会,有的办在农民家中。图书馆提供500册图书, 订阅20余种报刊,书架、阅览桌,配备统一标记。村委会或农户志愿提供场地与管理, 为周边居民提供公益服务[25]。

“百姓书社”建设,直接面向农村、偏远地区,不需要政府投入场地与管理费用,花钱少、易推行,财政压力小。而且可以动态适应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百姓需求布点。该项目试点开展后效应良好,随后迅速扩大。据了解,目前有些社区图书馆也采用了“百姓书社”的运作模式。

(4)玉环“农信书吧”:2015年,玉环县图书馆与玉环农村合作银行联合设立“农信书吧”,由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由银行在其服务网点开辟专门空间,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农信书吧”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读者可以凭市民卡、借阅证、与借阅证绑定的身份证等证件,刷卡进行自助借还、预约图书、通借通还[26]。

“农信书吧”的建立,于公众而言,能够在办理业务的时候,顺便实现借书、阅书、还书;于银行而言,也丰富了网点的服务功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更有意义的是,农村合作银行的网点遍布农村区域,将来合作加深的话,在不大量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可以有力弥补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缺失。

(5)温岭“家庭图书馆”:2016年,温岭市图书馆创建“家庭图书分馆”,直接把图书搬到市民家里,以点带面推进全民阅读。首批“家庭图书分馆”,面向全市推出30个家庭图书分馆,要求家有15平方米以上书房,可容纳图书数量不少于100册,且在图书馆有良好的借阅记录。家庭图书分馆要为邻居及亲戚朋友提供图书阅览服务,每年出借书300本以上。对于申请成功的家庭,温岭市图书馆将提供以下服务:一是每次可借书60本(社科、文学、少儿各20本);二是图书借期从一个月延长为两个月;三是优先参加图书馆各类读者活动。“家庭图书分馆”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首批名额“一抢而空”[27]。据了解,第二批“家庭图书分馆”正在酝酿推出。

“家庭图书分馆”原先只是一项阅读推广计划,而在实际运行中,不少分馆不只为周边的邻居及亲戚朋友提供图书阅览服务,也还要为不认识的市民服务,这已经从阅读推广向图书馆分馆转型迈进了。“家庭图书分馆”的价值在于借助社会力量把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大大拓展,借助社会力量让图书“进村入户”,打通全民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财政需要投入的,只是图书资源购买及部分图书流转费用。

以上5个建设实例,只是东部地区“图书馆+社会力量”实践创新中的突出典型。“三味书咖”、“城市书房”,密集了城市阅读空间;“百姓书社”、“农信书吧”,解决了农村没有图书馆服务的空白;“家庭图书分馆”,让“人人有书读、家家飘书香”成为现实。所有这些,于政府而言,只需增加图书资源购置及流转成本,并不需要新建馆舍和配置专门工作人员,财政压力较小,但服务效益成倍增加。这也是中部地区进行社会动员,主动引导、吸引全社会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6 体制变革、建立适应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方式

综上所述,走社会化发展之路,是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有限财政保障下,实现“崛起”的可行途径。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得公共图书馆缺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内在动力。图书馆事业“崛起”,如果只是依靠从业人员自发自觉的“职业冲动”,显然缺乏持续性。

好在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症结所在,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2007 年以来,伴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深圳图书馆等单位开展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 特别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求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制度,从本质上说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目标是通过体现现代治理理念的共同治理,更好地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目标宗旨,完成职能使命,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佳秩序和最佳效能[28]。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的是多元参与的治理方式,理事会起到决策作用,从而抑制了政府“包办”的内在冲动,释放了图书馆“自主”的发展活力。

中部地区在财政乏力的客观条件下,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崛起的“逆袭”,除了图书馆界自身的奋发努力之外,更需要政策创新,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保驾护航,为全社会参与图书馆事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来稿时间:2016年7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EB/OL].[2016-07-20]. http://fgw.ahjs.gov. cn/DocHtml/1076/2011/10/12/1055860215931.html

2.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8〕2号)[EB/OL].[2016-07-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08-03/28/content_1775.htm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3〕69号)[EB/OL]. [2016-07-20]. http://www.gov.cn/zwgk/2013-07/08/cont ent_2442629.htm

4.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报告[EB/ OL]. [2016-07-20].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 2013-10/22/content_1810645.htm

5.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98号)[EB/OL].[2016-07-20].http:// jkw.mof.gov.cn/zhengwu xinxi/zhengcefabu/201306/t20130625_935116.tml

6.李国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内容、范围与边界[J].图书馆,2011(6):59-61

7. 金武刚.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M].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194-256

8.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EB/OL].[2016-07-20].http://www.gov. cn/zwgk/2012-07/20/content_ 2187242.htm

9.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一讲)[EB/OL].[2017- 07-20].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4/06/content_1986532.htm

10.李国新.“衡阳调研”的意义和价值[J]. 图书馆, 2016(3):1

11. 白雪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G] //于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3-215

12. 金武刚.示范区创建与公共图书馆进展[J].图书馆,2014(1):1-7

13. 金武刚.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1):84-92

14.陈传夫,肖希明.凝炼共识 昭示理念 推进合作共享——我们理解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2-7

1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6-07-20]. http://www.scal.edu.cn/gczn/sygc

16. 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9-13

17. 曲岩红.大连市少儿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4(2):34-38

18. 安徽省文化厅 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2016年县域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通知[EB/OL].[2016-07-20].http://www.ahwh.gov.cn/zz/shwhc/zcwj3/41765.shtml

19. 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4-13

20. 王政,刘鑫,郭涵.品牌阅读活动推进无障碍阅读的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5(9):47-51, 55

21. 金武刚.以创新、协同、开放新理念完善贫困地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新机制[N].中国文化报,2015-12-11(7)

22. 李克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EB/OL].[2016-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lh/ 2015-03/15/c_127582498.htm

23. 宫昌俊,曹磊.江苏江阴市:推动城市阅读联盟的实践探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4):16-20

24. 胡海荣.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新模式——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6(5):4-8

25. 金燕,范并思.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新农村图书馆建设——嘉定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调查与建议[J].图书馆杂志,2007(3):26-28, 42

26.玉环农合行网点可图书借阅 爱看书的市民别错过了[EB/OL].[2016-07-20].http://yhnews.zjol.com.cn/yuhuan/system/ 2015/11/12/019917257.shtml

27. 黄晓慧.家庭图书馆: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25(11)

28.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J].图书与情报,2014(2):1-6, 9

Som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for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Jin WugangLiu Xuc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The basic indicators and basic data of the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confirm the phenomenon on lowlying land of central China.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such as the weak nation strategy support, the heavy duty of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to restrict the center China rising. 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 Socialization in librari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The first way is to integrate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to the national’s, the second way is to revitalize the social stock of reading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and the third way is to guide th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feasible way of the central China rising is to build new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ibrari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convergence of all social forces.

Rising of Central ChinaLibrarianship in ChinaSocialization in Libraries

G258.2

金武刚,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刘旭灿,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TQ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服务
图书推荐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