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探析

2016-10-27翟迎丹

关键词:卧床心肌梗死住院

翟迎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探析

翟迎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均采用分组对比研究形式。研究过程中的分组依据不同护理模式展开,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护理模式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护理模式为传统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病症掌握程度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病症掌握程度以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展开护理干预,在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几方面可以发挥显著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指的是针对某一病种患者,采用标准护理计划完成其住院护理模式的创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自身疾病情况较为危重,患者临床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并且病情恶化速度极快[1]。为了探讨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以干预后获得的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分组研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展开护理干预,最终患者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程度极为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均采用分组对比研究形式。研究过程中的分组依据不同护理模式展开。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6.6±11.6)岁;对照组61例:男45例,女16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56.9±12.1)岁;排除标准:将出现心源性休克、体现为心脏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现象极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排除;将表现为脑血栓栓塞以及患有结缔组织系列病症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展开护理干预;要求患者根据医嘱充分休息;对患者给予氧气干预;并对患者实施全天心电监护;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以及实施镇静止痛治疗等。

观察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展开护理干预:住院后,护理人员首先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相关的操作流程,之后由主管医生以及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认真解答,对患者讲解住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相关操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的规范要求。对患者认真分享治疗成功的患者例子。①饮食指导干预:对患者创建具体的饮食计划,在饮食方面需要确保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针对食盐摄入量以及热量需要加以控制,需要做到少量多餐。②用药指导干预:针对经常使用的药物以及用到的强心剂等对患者进行认真讲解,保证患者针对药物禁忌证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可以有一详细了解[2]。针对用药的安全性进行有效保证。③心理指导干预: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关心,合理指导患者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以及心理压力进行排解,最终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④运动指导干预:对患者讲解开展康复训练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做到循序渐进,避免患者表现出气促以及心悸等系列的现象。在准备出院前1天,需要确保患者以后保持生活习惯良好,禁止吸烟以及饮酒,掌握对血压进行自我监测的方法,在固定时间进行疾病复查,一经发现问题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3]。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有效完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病症掌握程度以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以及病症掌握程度等临床对比 [n(%)]

3 讨 论

在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系统性以及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确保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并且可以确保患者针对相关疾病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进而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可以将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情绪成功消除,将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成功缩短。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确保患者针对自身疾病情况可以有一详细了解,确保护患关系融洽,进而最终获得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满意度[4]。

观察本次护理效果发现,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病症掌握程度以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以将患者的护理配合性显著提高,最终将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好转表现出显著促进价值。

[1]杨丽娟,李 荣,周淑英,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7(13):1194-1195.

[2]文亚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2-73.

[3]梅丛敏,陈莎莎,周秀文,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0-71,74.

[4]卫红梅,邹连英.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无复流2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89-90.

本文编辑:徐 陌

R542.2

B

ISSN.2095-6681.2016.04.090.02

猜你喜欢

卧床心肌梗死住院
妈妈住院了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