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梁时期书品理论研究——以庾肩吾书品为中心

2016-10-24杨兆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九品书家书法

杨兆星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专业,山西太原030000)

齐梁时期书品理论研究——以庾肩吾书品为中心

杨兆星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专业,山西太原030000)

历代书品为中国书法品评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语汇,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有着程度不同的贡献。梁庾肩吾《书品》理论,从构成来看主要涉及了书法的本质、书法艺术的生成、作品风格及鉴评等内容。本文对中国齐梁时期的书品作了简要概述,归结出齐梁时期书品的发展,

书品;齐梁时期;九品中正

“书品”理论是指把书家、作品作为评论对象,运用等级方式,以建立书法秩序和谱系为目标的理论内容。从构成来看主要涉及了书法的本质、书法艺术的生成、作品风格及鉴评等内容。所谓“书品”一词来源于庾肩吾《书品》①之名,这属于狭义的“书品”理论内容。通过“书品”理论发现,书法的风格经历了齐梁出现期、唐代界定期、宋代阐释期、元明清衍化期四个阶段。

一、齐梁时期风格理论的出现

对于以记录“书家人名”的评论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人物“品藻”。“议论品藻”是魏晋时期士人相互品鉴,清谈雅论的一种风尚,士人以此剖析玄理,阐述思想。南朝宋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定为是“书品”理论的最早著作,主要原因在于著作产生的目的和著作本身的体例。从理论形式上看,王愔的论著是典型的书法理论著作,葛洪的仅是一段评论,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作为最早的“书品”理论著作是恰当的。王愔此书的内容主要是品鉴善书人物,与《世说新语·品藻》相同。②此后王僧虔《论书》、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书品》都是以品鉴善书人物为主要内容。客观看,笔力代表着笔法特点,字体又围绕结构进行,师法代表了渊源,三者的结合共同构成齐梁时期书品理论中有关作品的风格要素。

在庾肩吾《书品》之中,庾肩吾把“天然”、“工夫”作为书法品评的重要标准。虽然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标准也是风格赖以形成的因素,但是无意中却已经把决定作品技术和作家个性的最根本内容回答出来。从王愔、羊欣、王僧虔、袁昂、庾肩吾等人的书品理论中关于风格的内容,或者着重于作家的个性、或是强调技术的表现、或者兼而有之。这些理论尽管已经涉及到了风格问题,却称不上是自觉的“风格”意识,只不过是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对于书法风格品评起到的延伸作用。

二、梁庾肩吾书品理论结构分析

从《古今文字志》到《古今书评》,书论的性质是“品藻”善书人物,明确以“书品”命名的论著出现是南朝梁庾肩吾所写的《书品》一书。《书品》以“九品中正制度”为理论基础,分上、中、下三品对汉魏晋至齐梁时期123位书家进行排序,对魏晋南朝书法理论进行了一个综合性的总结。就内容、思想、方法等多方面来看,庾肩吾《书品》的出现是古代书法建立秩序准则的理论性说明,而王愔、羊欣等人的论著就简单多了。后人把庾肩吾《书品》定为“书品”体系结构的成熟范本是非常准确的。

《书品》并不是仅借助“九品”分类的方法,对历代书家进行梳理、安置,而是以“九品升降”显优劣,“上上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了对书家的历史性判断,具有书法批评上的“功利性色彩”。此点亦正如“九品中正制”重在“用”,“品”只是一个合理的途径、程序而已。《尚书·禹贡》把九州土壤质量和贡赋分为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班固著《汉书》,列《古今人表》一篇,区分人物为九等,品级序列全同于《尚书》所载,说明这种划分人物等级的方法,两汉已经流行。但自魏武帝曹操以九等之序选取人才,方有“九品”之名。《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载:“(陈群)乃立九品官人之法。”胡三省注:“九品中正自此始。九品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庾肩吾《书品》自序有言:“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而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今以九例,该此众贤。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其中实相推谢,故有兹多品。”《书品》中书家的品类是这样划分的:

上品计十七人。上之上:张芝、钟繇、王羲之;上之中:崔瑗等五人;上之下:索靖等九人。

中品计四十八人。中之上:张超等十五人;中之中:魏武帝等十五人;中之下:罗晖等十八人。

下品计五十八人。下之上:姜诩等二十人;下之中:杨经等十五人;下之下:卫宣等二十三人。

上中下三大品九小品计一百二十三人,正是使用了“九品”的升降方式。

《书品》的品第之法,主要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在“庾肩吾生活之时代”部分有专门论述,在此不赘。具体而言,《书品》的品第批评方法,包涵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汉、魏、晋、宋、齐、梁历代书家之中汰选、鉴别、比较,确定可以入品的123位书家,以及在古文、篆书、草书、隶书之中“辄删善草隶者”选取善“草隶”书体者。

第二层次是分品比较。将在第一层次确定的入品123人,按三大品九小品进行高低划分,《书品》中的三品人数不是总数除三,每品相同,而是形成极差,以“九品升降”显优劣:上之上:三人;上之五人;上之下:九人。上品计十七人。中之上:十五人;中之中:十五人;中之下:十八人。中品计四十八人。下之上:二十人;下之中:十五人;下之下:二十三人。下品计五十八人。正如“上之上”品所云:“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惟张有道、锺元常、王右军其人也。……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上之上品书家正代表了庾氏最高的审美理想。

第三层在同品之中,也可能存在横向对比。如张芝、锺繇、王羲之三人同居“上之上品”,然而在论曰部分评道:“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这实际上包含了在“自然”的审美基准下,张不如王,王又不如锺的思想,但总体上是“天然”与“工夫”的中和。

庾肩吾借用九品中正制,以九品论书,真正用意在于以此确立书家的成就高低,论定其历史价值。最体现其书法观的是列入上品尤其是上上品的书家。上品书家共1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汉魏与东晋人。17人中善行、草者13位,善隶者4位,行、草而兼正书者至少三位,这是汉末魏晋书法状况的真实反映。庾氏认为“真、草”之妙,“学者鲜能具体,窥者罕得其门。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华落纸将动,风彩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惟张有道、锺元常、王右军其人也”。以“天然”与“工夫”为论书标准,将张芝、锺繇、王羲之喻为孔门三子。该种提法在书法史上还是第一次,以三子为正统的提法中,这是非常有利的一种表述。

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来看,《书品》既是一篇书学理论著作,又是一篇书学批评著作,这就把书法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既使书学理论成为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的批评受理论指导,成为书学理论坐标上的交叉点。庾肩吾清楚地认识到批评方法的重要性。因为方法与目的效果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批评目的,就会选择相应的批评方法,达到相应的批评效果。可以说《书品》的写作过程,也是他对前人批评方法吸取和扬弃的过程。在我国古代书法批评专著中,庾肩吾的《书品》在批评方法上是很有特点的,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综合运用的能力。

庾肩吾的《书品》作为南朝书法批评文献中最系统的理论著作,自此以后,唐至清千余年间,书法理论界不断有对书法或书家分品的论著出现,品第高下法也成为中国书法批评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理论模式。尽管后世之分品方式、级数及名称有所不同,但基本沿着《书品》的框架而定。

注释:

①梁庾肩吾,书品[M].张彦远.法书要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②王愔.《文字志》中的内容可以参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征引十二条.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辩文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J292.1

A

1005-5312(2016)11-0261-01

猜你喜欢

九品书家书法
文人匪事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九品莲台
杂说书家之性灵
书法欣赏
九品莲台
夜品高陶九品赠侄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