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神观念

2016-10-24唐亚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平鬼神蒲松龄

唐亚华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神观念

唐亚华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鬼神形象,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深思,以此来喻世讽时,表达美好祝愿,实现知己之托。

《聊斋志异》;鬼神观念

一、何谓鬼神观念

许慎《说文解字》对“鬼”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儿,田象鬼头,从鬼阴气贼害,故从厶。”狭义上的鬼只是人死后灵魂不灭的所在,广义的鬼指世间万物的精怪,如《论衡·订鬼篇》云:“鬼者,老物精也。”许慎对“神”的解释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引导万物产生的造物者和主宰者。这是“神”的狭义解释。而从广义上说,一切神灵都可泛称为神。

鬼神观念是与人类社会观念完全不同的维度。鬼神观念,实质上是一种“在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终有一死者朝向无限之境域生存的再生方式。”而志怪小说中的鬼神观念,体现的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渴望在超现实的神仙世界里寻求平等、博爱、希望、轻松与满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寄寓的正是这种愿望。

二、《聊斋志异》中的鬼神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鬼形象

《聊斋志异》中写到鬼的篇章有:《咬鬼》、《鬼哭》、《聂小倩》、《王六郎》、《画皮》等等。鬼因具有灵性,与人类密切相关,所以它对人有有利与不利之分,《聊斋志异》有厉鬼与利鬼两类。

害人之鬼如《湘裙》中的葳灵仙“群以为美”,初见晏仲时行为拘谨,以红袖掩口,酒过数盏后,便放荡不羁,露出淫鬼本色,后来缠住晏仲不放,导致他鬼病缠身。另外,还有那个披着媒人画皮的女鬼。因为有了姣好的面貌做掩护,更能吸引到书生。男主人公王生外出遇见美女,于是将其带回家。但他后来亲眼目睹美女确实是披着人皮的厉鬼,中间王生虽有道士保护,但许久之后仍然被害,后来道士杀死了女鬼救活了王生。这些女鬼,本身就是为了害人,但一般都能被摧毁,这其中正寄托着蒲松龄邪不压正的观点。

再说利人之鬼。这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人鬼恋。《聊斋志异》中女鬼与书生相知相恋,谱写出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之的交往或为夙缘,或为情投意合,或为报恩等,别具特色,绚烂多姿。比如,《小谢》篇中小谢和秋容为了救陶生,不惜一切为之奔波;《薛慰娘》中丰玉桂帮助李生寻找父墓,后发棺使慰娘得活,二人结为姻好。

(二)《聊斋志异》中的神形象

《聊斋志异》中写到神仙的篇章有:《画皮》、《成仙》、《安期岛》、《白于玉》等等。这其中,神仙主要分为两类,自然之神和人类之神。

1.自然之神

自然是原始的,所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同时就对自然界产生崇拜、敬畏与恐惧,以致产生了许多自然之神蝗神、柳神、六畜瘟神、花神、蛙神等。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自然之神有,蝗神、龙神、洞庭龙王、青蛙神等等。这其实就是属于天神与地祗神,这些自然神以恶神形象居多。比如风神,“肆虐成性,摧折花木”,蝗神“损害青兖间禾稼,至沂因县令哀求,只损害柳树”,龙神“震死循良之吏、夫人及婢仆共计八人。”这些神仙大多已经完全人格化和人间化,这背后体现的或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

2.人类之神

人类是主宰自然界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优秀、杰出之士及帝王等自然被看作神来祭拜。《聊斋志异》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如上帝、玉帝、岳帝、关帝、土地夫人、王母西王母、菩萨、观音等。这些披着“外衣”的“神”的出现,使万物具有灵性,使得人们的希望得以寄托。他们喜欢过问人间之事,或降妖除魔,为人除害;或乐于助人,解人急难;或只羡鸳鸯不羡仙,与人间男子结合等等。

比较知名的有席方平,席方平因不满死去的父亲在地府被仇人陷害,因而离魂入地府为父鸣冤。城隍在收到席父仇人羊某的贿赂后,至郡司告状被押回城邑后,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方平又至冥府申冤,冥王先笞二十,又置火床,锯解其体,让席方平受尽种种酷毒,在一番折磨之后,又骗说席父已投生到富人家。这一方面影射了现实社会的腐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人们渴望在这个黑暗时代,能有救世主出现的一种心态。而鬼神,无疑就充当了这个救世主的角色。作者利用鬼神的“幻化”,以超现实的手段来完成他对社会罪恶的批判和否定,让鬼神来主持正义,来肩负惩恶扬善之重任,不过是想表达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

三、作者借鬼神观念所表达的思想

蒲松龄专心写鬼神故事,并不是为了证明鬼神的实际存在,而是满腔孤愤无从倾诉,只有通过创作来一吐其不平之鸣。

(一)借鬼神报应表现善恶因果思想

看起来《聊斋》写的是神仙、鬼怪和稀奇古怪的精灵,但蒲松龄写这些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刺贪刺虐”,抨击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公正与不平等。蒲松龄用讽刺的笔墨,将天下贪心、好色、衣冠楚楚的坏人嘲笑殆尽。鬼虽恶,但敌不过道士的法术。鬼再善于幻化,也掩盖不住恶、吃人的本质。在一次次人与鬼的战斗中,几乎都是人取得了胜利,体现的是人类力量的强大。

这其中,又蕴含着一种果报思想,一类是善有善报,一类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一类中,如《某公》中有冥王因某公仔死前“拯人死”,为赏善举,冥王让其复活;《小谢》中的三郎是活动在世间的鬼,当陶生遇害时三郎极力救其出狱,救得了他的性命冥,界感三郎的义气,让在黑暗之狱中的陶生转世投生到了富贵家。恶有恶报的有,《库将军》中的库大有,因背叛祖的厚遇之恩,冥王怒其不义,于是在梦中命令鬼用沸水浇他的脚,醒来后,足痛不可忍,后肿溃而死。所以说,作者蒲松龄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来教化民众,他劝世的思想无疑会通过这一方式传达出来,帮助蒲松龄构建他自己的道德大厦。

(二)借怪异现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蒲松龄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不仅把批判矛头指向各级官吏,对他们揭露和批判得淋漓尽致,比如《梦狼》篇,他对官吏的贪婪和残暴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而且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深度,他已经意识到官吏的凶残、贪婪绝不是什么个别、孤立的现象,而是官官相护,上下勾结的整个官僚体系所造成的。

上文中提到的席方平,蒲松龄以隐喻的手法对那些官僚机构做无情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不只是一官一府,更是因为整个封建社会出现了病变。封建官吏与豪绅地主狼狈为奸,纳贿枉法,封建官府上下勾结。所以,蒲松龄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主义关怀的作家,他写鬼故事,不只是有个人因素,更是超脱了个人,上升到社会层面,这才是他的最大价值。

(三)以灵魂不死寄托同情和祝愿

蒲松龄有着一颗期盼社会进步、人类良善的心。他怀着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上下求索而不可得,只能驰骋想象,通过拟化的鬼神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丐仙》中的高玉成,因对弱小者同情而与丐成为朋友。神仙幻化为丐,是对人品性考验的试金石,善良人不会因人的外形而厌恶。高玉成的真诚相待,感动了丐仙,丐仙用其法术,让高玉成品尝仙界的佳酿见识身所未睹的角色佳丽人生有此一次,即无可憾矣。

飘然而至的连锁、聂小倩等姿色绝美,温婉可人而令人心族摇荡,不仅在容貌上满足了男性的向往,而且以身、魂相报,宦娘、连成在精神上和这些男性成为知交,使得那些单身男子长期受压抑的人性逐渐萌动、勃发,美满的生活倏然而至。蒲松龄是向往美好的,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幸福。在一个晦暗的时代,关注于每个普通人的幸福,蒲松龄这一点难能可贵。

《聊斋志异》运用丰富的想象,虚构出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借以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个人理想,阐明人生哲理而已。在它的荒诞不经中包孕着近情入理的内核,使人们获得有益的启示。蒲松龄把毕生学识与精力,融入到《聊斋志异》创作中,不管是写人与神仙的故事,还是人与鬼的纠葛,我们都能体会到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黑暗官场的愤懑不平,更能理解他在孤寂书斋中抒发和他一样在八股科举考试中汲汲进取士子的心声。

[1]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9.

[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I207.41

A

1005-5312(2016)11-0006-01

猜你喜欢

方平鬼神蒲松龄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春雪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蒲松龄
鬼神
春雪
蒲松龄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