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2016-10-24罗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罗丹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罗丹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社会学批评是将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评判,阐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社会内容,衡量其社会效果的文学批评方法。《追风筝的人》正是一部与民族环境、国家状况、宗教文化紧密联系的作品。

社会学批评;社会环境;《追风筝的人》;解读

社会学批评具有文艺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野,是文艺学和社会学的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将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评判,阐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社会内容,分析其社会传播、衡量其社会效果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例,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来加以解读。无论作家艺术家风格如何不同,他无疑都是社会的一员,因而作品都是受作家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作品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的存在。研究一篇作品需要研究作家在作品中所描写或反映表现的社会内容。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写照和反映,而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也往往是社会学批评家鉴定与评价作品最为重要的标准。文学作品逃脱不了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这种社会学批评角度为我们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从这三个方面来对作家进行分析,对作家的深入研究是深有裨益的。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阿米尔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阿米尔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故事从童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儿子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他们两人得了冠军,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哈桑受到了一个叫阿赛夫的孩子的侮辱。这些都被阿米尔看到眼中,但是他没有勇气出面救哈桑。阿米尔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愧疚和痛苦,不再跟哈桑要好,同时嫉妒父亲总是对仆人孩子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后来就想办法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与钱,虽然阿米尔的父亲原谅了哈桑,但是哈桑的父亲阿里(管家)还是带着哈桑离开了。随后,苏军侵略阿富汗,阿米尔的父亲带着阿米尔逃到了美国,并将家里的房子托付一个朋友拉辛汗看护。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他找到了病重的老朋友拉辛汗,却得知一个惊天谎言,哈桑其实不是管家的亲生儿子,哈桑是自己的父亲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卖到残酷侩子手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②

小说《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本书的最重要价值无疑是表现阿富汗人民的痛苦,来自宗教、种族、战争这些令人无力无奈的环境。著名社会学批评级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面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的原理,在这一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了与文艺发生种种联系的诸环境因素:种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等。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在丹纳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似乎天生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哈桑代表的就是卑微的哈扎拉人,而阿米尔是贵族的普什图人,看到哈桑自小就十分认命知足的样子,阿米尔总是感情复杂。一方面他享受了贵族优越的生活与地位,另一方面他爱哈桑,又为哈桑生活悲惨而自己无能为力感到痛苦。这是阿米尔内心的痛苦,他们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可社会的价值观令他不能真正接受哈桑作为平等的亲人,哈桑对他全心全意的热爱与付出又加倍令他内疚与痛苦,“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最后追风筝时说的,也是哈桑对阿米尔全部的热爱。然而这种热爱在阶级与种族的阴影下,就扭曲成哈桑始终把自己低到尘埃中去,以至于宁愿独自承受诬陷和驱逐而一言不发。这也是阿富汗人的痛苦,与生俱来的阶级和命运。

对阿富汗人来说,美国的自由平等可能类似天堂,可作为穆斯林,在美国生活所遭遇的待遇也是另一场灾难。作为一个阿富汗裔的美国人,在911之后作者胡塞尼的生活必定会受到影响。当误解和猜忌来临的时候,他也许会望向那片他从未涉足过的远方故土,胸腔中猛然澎湃起和那里苦难同胞们一个味道的鲜血。

[1]TaineH.A,彭笑远(译).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范雪.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形象[J].职业技术,2012(09).

[3]李静.关于《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理解读[J].语文建设,2014(03).

[4]隋丹婷,李金燕.探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抗争之路[J].电影评介,2015(07).

I712.074

A

1005-5312(2016)11-0082-01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