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能较弱大学新生二语听力习得实证研究

2016-10-24江宝庭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音位短时记忆组块

江宝庭



听能较弱大学新生二语听力习得实证研究

江宝庭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425199)

为期两个学期的语音集中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听能较弱大学新生对语音的敏感度、捕捉能力及模仿能力,从而加强其对语音的注意力以便较容易地获得对语音的感觉记忆,并能进而在更高的语音层面上训练学生以增加其工作记忆广度,最终使听能较弱大学新生能够基本具有或接近正常的听能,以促进其二语听力的提高。

听能;注意力;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广度

引言

弱听是个医学术语,一般指只能听到音量高于26分贝的声音的现象。它可指幼童由于缺乏声音刺激,听觉系统不能正常发展,对声音、韵律、节奏等缺乏敏感度,也可指成人由于年老、疾病、外因等造成的听觉减弱现象。[1]听能是二语习得中的术语“语言学能”衍生而来,是指对二语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敏感度、捕捉能力和模仿能力。两者的区别在于弱听是生理上的,而听能较弱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是技能上的,即能听见,但不敏感、反应慢或捕捉和模仿能力差;两者的联系是听能较弱者往往有轻度的弱听,而且往往始于幼童时代。通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两者都可以得到改善。

观察发现目前二本理工科学生中,有不少人听能较弱。他们不仅英语听力差、英语基础薄弱,而且母语也沉默寡言、不擅言表,也不太喜欢唱歌。访谈发现他们中的有些人读不出单词,甚至有的人跟读单词也要好几遍才可以。他们从小学、初中语文或(和)英语就不好,这使他们很多人最终选择了理工科。而这些人的理工科成绩普遍较好,且不少人拔尖。学界目前对有听障和无听障者关注颇多,但对两者之间人数众多的听能较弱者缺乏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外对语言学能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arroll(卡罗尔)。他于1973年提出的语言学能所包括的四个独立能力被Skehan(1989)归纳为三种:语音编码能力(或称听力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此外,Skehan还认为语音编码对语言学习入门阶段尤其重要,因为把声音输入转换成可处理的输入是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失败了,就意味着实际上无输入,就意味着在非正式的情况下,有学习语言的机会也会失去。[2]Sparks & Ganschow(2001)提出的语言编码缺陷假设(Language Coding Deficit Hypothesis)也指出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习者对语音或文字的编码处理能力。因此,听能不仅是语言学能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纳入外语学能理论框架中,[3]Towse et al (2002), Barrouillet et al (2004),Goo (2010), Mackey et al (2010)等对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机制及对语言习得及其应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然而,笔者认为还要研究其前一阶段的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因为没有感觉记忆,则谈不上工作记忆和长久记忆。所以还应将形成感觉记忆的注意力研究纳入其中,因为它尤其在记忆链上的首要阶段起关键作用,没有它就没有感觉记忆,其它阶段就不会存在。Schmidt & Frota (1986)的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也指出:输入的信息没有被注意就不能被吸收,从而不会最终被习得(Ellis 1999)。对语音的注意力差也就是听能较弱者的主要症结所在。

国内相关研究都不太区分听能和听力,也没有关注感觉记忆是怎样形成的。尽管宋倩(2012)发表了《短时记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只是没有涉及比语块更小的语音组合如语音丛、音节、单词等,而这些才是听能较弱者的巨大障碍。虽然王秀珍等(2005)在《外语界》上发表了《“注意”的规律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启示与运用——关于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注意”的问卷调查》,但此文没有提到怎样才能提高注意力,尤其是对听能较弱者。

二 提高听能较弱大学生对语音的注意力的可行性及措施

(一)可行性

从二语习得来看,语言学能是体现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4]新的研究理论认为外语学能并不是如Carroll所说的与生俱来、稳定不变的。它也是部分地基于某种如其它任何技能一样可以培养的信息加工能力,是一种可以不断发展的专门能力。[5]这可以从对弱听和听障儿童或成人的成功的语言教学案例得到证明和启发。[6][7]

从听力语言康复上讲,一方面,听觉对声音的认识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分为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和听觉反馈,最后形成听觉概念,对声音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几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听觉注意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心理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对声音倾注,聆听的活动,它建立在听觉察知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声音对听者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才会产生听觉注意。听障儿童因为对声音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对声音意义的认识,因此常常是听而不闻,需要训练者将声音与其意义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聆听的兴趣和习惯。听觉识别是区别声音异同的一种能力。它需要有关感官的参与和大脑分析综合作用的参与。帮助听障儿童学会把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及其代表的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的听觉不同表象,是培养听觉识别能力的基本任务。听觉记忆是在辨别声音的基础上,声音信号在大脑中的储存。[8]

另一方面,人的各器官功能是“用进废退”的,听障儿童也是如此。听觉训练,是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声响刺激,并建立刺激联系,从而逐渐形成听觉概念的一种训练。它可以刺激听障儿童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听觉去感知,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8]

在实践上,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18世纪的犹太人泊瑞尔为训练弱听者创立的听语教学模式,以及西班牙人波内特(1573-1633)提出的视话教学模式,就是典型范例。《南方都市报》2001年6月26日转载了《齐鲁晚报》题为《靠“看课”完成大学学业弱听女子考上研究生》的报道:“一位今年23岁名叫女大学生高二时被医生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左耳完全丧失听觉、右耳弱听。由于家境贫穷,她没有能力配助听器。上课时,她总是坐在最前排座位上,双眼紧盯老师,通过口型辨别老师发音。下课后,再借来同学笔记,与自己在课上所看到的相印证。2年学业结束后,她以第一名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到了植保本科班,很快成绩一跃升为全班第一。4年大学生涯,她就是靠着“看课”的方式完成了学业。今年,她又凭借顽强毅力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7]

(二)措施

1.对语音中的音位音标注意力训练。对听障儿童或成人听觉训练中,要训练察知水平、区分水平、识别水平和理解水平四个不同水平的听觉技能。其中,察知水平是培养他们有声音时能注意听。音位(phoneme)是指语言中能区别两个词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们在语流中有前后顺序,各占一定的时间段,称为切分音位或音段音位。它们是语言中的元音和辅音。(1)用音位图教音位知识。听能较弱者对音的感觉、记忆及细微差别等等听起来都不像听能正常的人。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往往眼睛很敏锐,所以,要充分利用学习者眼睛的注意力优势,在学习者大脑中建立音位图式,使发音从抽象变为具体,容易记住,进而便于在没有老师时的自主模仿和练习。(2)进行英汉音位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充分利用母语语音音位学习与母语音位相同或相近的英语音位,实现正迁移,[9]进而对母语中没有的英语音位做攻坚学习。这样,学习者就会有比较清楚的学习目标,学习就会从被动变成主动。(3)面对面模仿口形和舌头的位置发音。对于初学者,开始的时候只要音位是正确的,发音与标准音有些偏差,可以姑息。在以后的训练中,精准度会逐步提高的。[9]这样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有趣,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4)音标认读。要充分注意英语音标、字母与汉语拼音的区别与联系。音标的认读是建立在以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的。它既是语音学习的目的,又是语音学习的手段。这不仅可以训练和大大提高学习者对语音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反应能力,使其达到快速认读,即自动化的程度。(5)音标听写。除了具有音标认读的好处外,此训练还可以检测其大脑中是否储存了某个发音与该发音的音标之间的联系,形成捆绑记忆,便于今后对其提取。以上两项训练最能使学习者获得较大的成就感。(6)音标的听读。这是音标学习的高级阶段,与上述几个阶段依赖眼睛的学习和训练有着质的区别。它完全依赖耳朵,训练听觉,是真正意义上的语音训练,其它阶段成了它的过渡阶段。方法就是灵格风中使用的listen and repeat。(7)音位音标的词义区分训练。这是音标学习的最高阶段。以上音位音标等的学习都要有适当的英或汉例词。它们必须是常用的、简短的、意思具体而不抽象的英语或汉语词。这就为准确区分和牢固的记忆做了必要的保证。

2.对语音中的超音段音位注意力训练。训练识别水平和理解水平,即识别和理解超音段音位是关键。语音体系中除了音段音位外,还有一些区别意义的语音手段,表现为语流中的抑扬顿挫,称为韵律音位或超音段音位。英语中最主要的超音段音位是重音、节奏和语调。(1)对于听能较弱者,由于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差,首先要讲清重音、节奏和语调的定义、种类及各自所表达的意义,以提高他们对须训练项目的认知。(2)以上述相关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为主义的优势,对重音、节奏和语调的感觉、反应、区别和模仿等做机械训练,以给学习者长时间多次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直至准确区分和模仿。(3)让学习者通过母语对要训练的项目在主题、具体内容等方面先作详细的了解,以便较快地建立重音、节奏和语调与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4)利用各种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语言、周围环境等辅助建立重音、节奏和语调与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5)有意义的无视觉参与的训练。对重音、节奏和语调进行有意义的无视觉参与的训练是超音段音位训练的最高阶段。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无视觉参与即只能使用耳朵识别,就是名副其实的听了。如果耳朵能区别不同的重音、节奏等所代表的不同的意义,那么,超音段音位的训练就达标了。

三 增加听能较弱大学生语音工作记忆广度的可行性及措施

(一)可行性

1.记忆的三个阶段及其关系。信息加工理论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也称感觉储存或瞬时记忆,即外部刺激经过输入系统传入感觉存储器,信息可存储0.25至0.2秒。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指信息经过初步编码以知觉或选择性注意的形式出现,此时信息可以储存5至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长时记忆是可以长时间存储大量信息的分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记忆以感知为基础,而且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中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帮助记忆。来自听觉的成为听觉表象。环境中各种刺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记忆的内容。这种刺激感官并留下印象的感觉记忆内容就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一、容量有限;二、保存时间也很短;三、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储存起来的。(见下图)

2.短时记忆的容量及组块的概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撰文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大概是7±2个单位,即如果不作任何复习,人们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各自没有联系的5-9个单位,这就是记忆跨度(memory span)。Miller用chunk表示,因此,组块就被看作记忆的单位。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组块来计算的。组块加工在短时记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可以通过组块而得到扩充和提高,及组块具有扩容性。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人们利用储存于长时记忆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构成人们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意义组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不同,组块的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组块是个变量,它因人们认知结构和以往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个相对概念,如果能充分利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那么,它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储存大量信息,这叫组块效应(effects of chunking on memory),组块也被称为短时记忆的策略STM strategy)。[10]例如,05533861081共有11个组块单位,超过了5-9的容量,但是如果分成0553—38—61—081四个组块单位,就小于5—9,就容易记住了。0553是安徽第三大城市的区号,38—61—081分别是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八一建军节,081里的0可以记为“和”。这几个节日是我们的知识经验,它也有时间先后顺序。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081可能就没有意义。上述号码也可以组成0553—3861—081三个组块单位,也可以组成05533—861—081三个组块,只要人们赋予它熟悉的意义。

3.工作记忆。这一概念由英国认知心理学家(Baddeley & Hitch 1974)提出,吸收了多重储存模型的观点,认为记忆是由不同独立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该模型将工作记忆分为语音环、视觉空间和中央执行系统。其中,语音环的作用在于存储与复述语言信息,在语言学习中起重要作用。词汇是由语音序列组成的,而句子是由词汇序列组成的。工作记忆中的语音环可以通过对这些组块进行默读排练而将其巩固到长时记忆中,因此工作记忆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学者在学习新词汇时,每个音节都占据了一个工作记忆刺激单位,然而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词汇时,一串语音序列在脑中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词,仍然占据一个记忆单位,因而释放了工作记忆空间,也就增大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的二语学习者的语音记忆容量能够有效地预测二语词汇学习,同时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工作记忆的容量。[11]

可见,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是记忆的源泉,没有感觉记忆就没有工作记忆,也就没有长时记忆。对于听能较弱者,很多人的听力学习在一开始就在这个环节上失败了,就意味着实际上无输入,就意味着有学习听力的机会也会失去。目前学界研究工作记忆广度的不少,但研究感觉记忆的甚少。然而,听能较弱大学生通过为期两个学期的语音集中强化训练后,对语音的注意力、敏感度、捕捉能力及模仿能力都将大大提高,从而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对语音的感觉记忆。这不仅为工作记忆准备了内容,而且为工作记忆的扩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宋倩(2012)提出通过语块跟读和语块听写来来扩充工作记忆的容量。但是,对于听能较弱者来说,比语块更小的语音组合如语音丛、字母组合的发音、单词等才是他们首先要面临的障碍。只有先解决这一问题,语块成为短时记忆的组块才会成为可能。因此,要对这些特殊的学习者在这方面进行训练。这一训练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增加听能较弱大学生语音工作记忆广度是可行的。

(二)措施

1.音丛的知识及其训练。在某些特定的语言中存在支配语音组合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作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换句话说就是在特定的某一种语言中,序列原则是保证字母组合在一起具有合理性,符合字母组合的原则。英语单词中的辅音丛所含的辅音有2-5个不等,可以出现在词首、词中和词尾。音节的首音可有0-3个辅音;由四个辅音或五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一般出现在词尾,它们是在三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的词尾加上曲折变化所致。如instis, attes;thousas等等。词中可有1-3个辅音。词首和词中遵循英语中的辅音序列原则:

s p l

t r

k w

j

英语单词音节的划分遵守最大节首原则,即辅音丛能划给其后的音节做其节首的,尽最大可能满足之。词中的辅音丛要同时满足辅音序列原则和最大节首原则。如果两个辅音符合序列原则,则划为节首(A),否则,一边一个(B)。

(A):fraant, deair, eape, reire

(B):seom, caain, struure

如果三个辅音符合序列原则,那么划为节首(A);如果三个辅音中后两个符合序列原则,那么此后两个划为节首(B);如果三个辅音都不符合序列原则,那么只有最后一个划为节首(C)。

(A):miess, pay

(B):couny, inant

(C):ety, fution

如果只有一个辅音,而非辅音丛,那么该辅音自然划为节首。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听觉训练,直至能觉得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发音刺耳时,即表示已在此方面获得了较好的语感。

2.字母组合的读音。众所周知,英语是拼音文字,但是英语不增加字母和音位,而使用字母组合,使音形对应变得十分复杂;音系化如省音、增音、同化、弱化等使音形对应更加复杂。[12]所以有必要学习辅音字母组合、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及音形对应的规则。这将为工作记忆的扩容做了准备,也为单词记忆创造了条件。

3.单词。听能较弱者听觉词汇相当贫乏。通过以上训练,他们不再只依赖眼睛记忆单词的形,而是留意其发音。他们更注意音丛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按音节来记忆单词。这样就扩大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可使他们记忆单词不再那么吃力低效。然而,要真正记住一个单词,是指记住了它的音形意。听能较弱者往往试图建立单词的形和意的联系,但是由于他们记不住形,因而经常失败。在排除了上述音形对应的障碍之后,他们可以像听能正常的学习者一样直接建立音和意的联系,此时,他们的听力就终于开始入门了。对单词的音节、重音进行训练,对单词的发音和词意之间的联系进行训练并积累,是听能较弱者较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此后才是语块的学习,直至以后的句子的学习。

四 个案研究

(一)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通过对笔者所教的2013级土木专业学生的观察,发现有相当一些学生听能较弱,对其中的三名学生作听能测试成绩分别为16.8,31.6和32分(总分90),其中得分为16.8的学生愿意参加为其两个学期的语音集中强化训练,认为这是提高听力能力的难得的机会,热情很高,主动积极,非常配合。

研究工具。本研究的工具是笔者自行设计的访谈问题、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夏慧言教授(2011)设计的母语为汉语学习者外语学能套题中的语音编码能力测试部分作为听能测试题、[13]笔者自编的英语语音和听力训练材料、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真题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语音学、音位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医学和心理学等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和证明。

研究步骤。(1)分别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选定研究对象;(2)进行两个学期的语音集中强化训练;(3)再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检查研究对象的训练效果。

(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经两个学期的训练,受试者能跟得上老师的朗读了,在听英语时不仅对语音有较强的捕捉能力,而且能听懂很多单词、短语,甚至句子,能听懂老师用英语讲课,也能用英语和同学进行日常会话了。该生也与实验结束后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分456分,其中得听力129分。访谈的结果也与观察和四级考试的结果基本一致。

结 论

综合运用语音学、音位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医学和心理学等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可以论证和证明:对听能较弱大学新生进行语音集中强化训练可以提高他们对语音的敏感度、捕捉能力及模仿能力,从而加强其对语音的注意力以便较容易地获得对语音的感觉记忆,并能进而在更高的语音层面上训练学生以增加其工作记忆广度,最终使他们能够基本具有或接近正常的听能,以促进其二语听力的提高。

[1]百度百科.弱听[EB/OL].http://baike.baidu.com.

[2]Skehan,Peter.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9(4):203.

[3]徐浩.中、日、德、西英语学习者母语、二语视听工作记忆广度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4]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711.

[5]温植胜.外语学能研究的新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6]夏静宇等.4.5~5.5岁聋儿与正常儿童语音清晰度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8).

[7]南方都市报.靠“看课”完成大学学业弱听女子考上研究生[N].南方都市报,2001-06-26.

[8]百度百科.听力语言康复[EB/OL].http://baike.baidu.com.

[9]江宝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下英汉发音共性与相互迁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10]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y Review,1996,(16):297-308.

[11]岳文文.外语学能的工作记忆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2013,(7).

[12]江宝庭.音系学理论下英语拼读规律的历时性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2).

[13]夏慧言.汉语语境下的外语学能测试研究及效度验证[J].山东外语教学,2011,(5).

(责任编校:张京华)

H319

A

1673-2219(2016)09-0159-04

2016-06-24

湖南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项目“听能较弱大学新生二语听力习得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C0500)的成果。

江宝庭(1963-),男,安徽和县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音位短时记忆组块
从铭文标音出发进行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的路径是否可行?
基于非稳态调和分析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河口潮位短期预报混合模型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满语方言中的音位变换现象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
组块构词法研究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