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2016-10-21黄逸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

黄逸玲

【摘 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与空白,使得作品本身隐含着无数个被诠释的可能性。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采取措施恰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接受美学;空白;阅读教学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閱读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众手不举,众口不开”“拘于传统,拘于时代”等令人费解的现象。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针对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失落、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和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等问题,接受美学中的“文本空白论”和“召唤结构”与我们今天倡导的阅读教学改革有不谋而合之处。

一、接受美学的“召唤”与“空白”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伊塞提出了他最为重要的接受美学概念“召唤结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任何一个文本必然会留下巨大的空层,并且这个空层必定在被阅读的过程中被填补,读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获得了和作者相同的地位,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创造,所以一个文本才能够不断地流传下去。

20世纪70年代末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文本空白论,他定义“空白”为文本没有提到或没有被作者明确表达出来的意义,是文本中文字部分为读者提供探究文本隐藏意义的线索,为读者的阅读找出一个方法,指明一个方向。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过程完全由不同的阅读反应实现的,即文本意义的产生带有鲜明的个体痕迹。他不认为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是被动地获得作者的意图,而是认为文本到处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而且这些空白点是连接文本接受与读者再创造的桥梁,其功能在于引起读者给予这些不确定处以明确的定义和理解,进而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二、填补“空白”,回应文本召唤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时强调:“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就自然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到底有哪些“空白”,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空白”呢?

1. 在情节“空白”处推想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文本中前后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情节空白,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

如《诚实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中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这里就隐含了一个情节空白:列宁给姑妈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怎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想象。此处空白,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较多,思维的火花会一下子点燃。经过合理的填充,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收到自然而然的思想教育。

2. 在意义隐含的“空白”处揣摩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力的发展则直接表现为主体对言语隐含意义感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所谓隐含意义,就是指隐藏在“言”内的言外之意。我国古代诗人写作时很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之说。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在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时,“我”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的话,“我”又羞又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意义隐含的空白点。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在委婉批评“我”读书不认真。揣摩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才能体会到鲁迅对下一代的教育和体贴。

3. 在侧面描写的“空白”处创造

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去写要写的人或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或物来间接表现所写的人和物。所以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以侧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在《秋天的怀念》中,课文末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简笔勾勒了菊花的色彩,造成了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揣摩回味的余地。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这段时,引导学生对“简笔画”进行画面后的探索,让学生从菊花想到生活。有的学生说,黄色的花淡雅,就是母亲希望儿子能平平淡淡地活着;有的说,白色的花暗示要活得有尊严,要高贵不卑贱;紫色的花意味着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永远不在挫折面前爬不起来……学生通过对侧面景物的意象把握,创造了景物的语言,使作品中“好好活着”的意蕴具体化,更为生动丰满,从而对本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4. 在符号“空白”处品味

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或表语气语调等。这些语气、语调传达出了文本的感情内涵。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在符号、学生、情感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以后,就会激发他们产生共鸣。

《荔枝》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母亲见到儿子买回那么贵的荔枝,批评儿子,但作者使用了省略号替代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细细探究,方理解此处省略号为我们设置了一处“符号空白”,其中蕴涵意味深远。细读前文,我们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买的沙果每个带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每斤只有5分或1角。而儿子买的荔枝却几元钱一斤。母亲自然会觉得儿子浪费,但同时,当她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她又怎能不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5. 在心理活动“空白”处猜想

《她是我的朋友》中有这么一段话:“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作者通过小男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同时就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了空白。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设置这样一个练习,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沉默时,小男孩想( );忽然又放下去,小男孩想( );然后又举起来,小男孩想( )。这样,通过想象,学生们揣摩出了人物的心理,情感也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

在小语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中,我们还能听到哪些声音?还可以做哪些声音的游戏?《少年闰土》中,“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待灵车的人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着他们用一次次的独特体验来充实语言。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体验感受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成授昌.接受美学:拓展阅读教学改革的新视野[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彭晖.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探究性阅读[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辛西.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王建珍.意境空白的制造——从接受美学的视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