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扭伤的临床治疗与观察

2016-10-21蔡华治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6期

蔡华治

[摘要]目的:分析踝扭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踝扭伤患者4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并将踝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踝扭伤患者采用经穴治疗,观察组踝扭伤患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结果:观察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踝扭伤患者的总有效率60.00%,观察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的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踝扭伤患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不仅能够增加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还能缩短患者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

[关键词]踝扭伤;董氏奇穴;经穴治疗

踝扭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因此,本院选取40例踝扭伤患者分别实施经穴治疗和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踝扭伤患者4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并将踝扭伤患者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20例为观察组,20例为对照组。

观察组;观察组踝扭伤患者15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年龄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01±0.27)岁。

对照组;对照组踝扭伤患者14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年龄22~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5±0.34)岁。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踝扭伤患者的性别与平均年龄,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踝扭伤患者采用经穴治疗(将患者申脉、昆仑、阿是穴、丘墟为主穴,将患者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作为辅穴,取仰卧位,对患者主穴与辅穴进行消毒后,抬高患者患侧下肢,对患者申脉、昆仑、阿是穴、丘墟、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依次进针,采用提插捻转平法,留针30分钟,每日给予患者治疗一次)。

观察组踝扭伤患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取仰卧位,将患者患肢抬高,给予患者进行局部消毒,采用梅花针对患者委中穴进针,然后采用棉球将患者穴位上污血拭擦,选取0.34mm×39mm毫针直刺患者阿是穴,选用0.32mm×24mm毫针刺入患者小节、五虎四穴位0.5寸,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踝扭伤患者同时治疗1周,并详細记录踝扭伤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3.1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

1.3.2疗效判定

踝扭伤患者治疗后,踝扭伤临床症状消失、并且活动功能恢复,为治愈。

踝扭伤患者治疗后,踝扭伤临床症状缓解,局部疼痛感稍微减轻,并且活动功能恢复,为有效。

踝扭伤患者治疗后,踝扭伤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局部疼痛感加重,并且患者活动受限,为无效。

治愈率加有效率等于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21.0软件,对两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进行统计处理,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踝扭伤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对比存在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总有效率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踝扭伤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踝扭伤患者的总有效率60.00%(P<0.05),如表1所示。

2.2对比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踝扭伤患者在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比较中显著优于对照组踝扭伤患者(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踝扭伤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皮下淤斑、肿胀、活动踝关节疼痛加重等,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踝关节扭伤进一步加重,从而严重影响踝扭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我院对踝扭伤患者分别采用经穴治疗和针刺董氏奇穴治疗。

在中医学的角度踝扭伤属于“伤筋”范畴,是由于患者踝扭伤后,经气运行不畅、并且气血瘀滞于局部而导致的,应采用针刺穴位治疗,而经穴治疗和针刺董氏奇穴治疗相比,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具有诸多优点,首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方式取穴较少,用穴精,通过采用患者远端穴位作为主穴,从而缓解对患者穴位的刺激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方法中,采用小节穴与五虎四为主,避免传统针刺手法中的捻转提插,从而减少滞针和晕针等不良现象,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踝扭伤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踝扭伤患者的总有效率60.00%,观察组踝扭伤患者在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比较中显著优于对照组踝扭伤患者。

综上所述,给予踝扭伤患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不仅能够增加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还能缩短患者局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值得运用。